去清華藝博,看歐亞之心上的“黃金之丘”寶藏

時間:2019-04-30 22:59:01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現場

1978年,希臘裔蘇聯考古學家薩利安尼迪(Viktor Ivanovich Sarianidi)在阿富汗周邊小城席巴爾幹(Shebeghan)附近發掘一處古代神廟遺址時,意外發現了西元紀年初期的七座墓葬,考古隊隨後清理出其中六座,這便是後來被譽為阿富汗“黃金之丘”的蒂拉丘地(Tilly Tepe)。這裡出土的大量美輪美奐的黃金隨葬品,其美妙迷人的程度足以與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相媲美。

4月29日,“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蒂拉丘地的黃金寶藏成為本次展覽最奪人眼球的部分。據展覽策展人談晟廣介紹,“器服物佩好無疆”這一主題取自中國古代典籍《穆天子傳》,書中記載了周穆王(約前1054年-約前949年)曾經到西方巡遊,除了見到西王母,還見到西方的奇珍異寶,並用“器服物佩好無疆”來形容它們。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展出的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寶按四個出土地點——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蒂拉丘地和貝格拉姆古城遺址劃分單元,分別展示了青銅時代、希臘化時期、月氏人(月氏是匈奴崛起以前,遊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的古代遊牧民族)入侵至貴霜王朝建立之前、貴霜王朝(貴霜帝國國祚始自西元55年,425年亡,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四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化遺産,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匯的見證。它們均出土于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前,戰爭期間因藏于喀布爾中央銀行大樓下的秘密金庫中而得以倖存,並於2003年重現天日,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阿富汗位於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這裡是四方文化的交融交匯之地,草原文明、希臘-羅馬文明、漢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曾在這裡交織碰撞。喜愛和崇尚黃金是遊牧民族和草原文明的一種文化傳統。遠古時期,中亞草原遊牧族群以金器炫耀其身份和地位,或賦予它們神力,成為與神靈溝通的聖器。黃金堅韌而熱力四射,且不易損壞,更符合需要經常遷徙的遊牧民族的需求。因此遊牧民族視黃金為奢侈品,將黃金鑲嵌在馬鞍上,裝飾在衣服上,或佩戴在身上。

展覽現場

“蒂拉丘地”,字面意思是金色的丘地或土墩,直徑約100米、標高約3米。1978年,考古隊在此地發掘出6座坑墓,伴隨著2萬餘件由金、銀、銅、象牙、寶石等各種材質製作精美的文物。這批數量驚人的寶藏,將多種文化傳統和藝術風格融合在一起,表現出了獨特的跨文化特徵,是絲綢之路上迄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的安息銀幣、羅馬金幣、希臘神靈、中國西漢銅鏡與絲綢、敘利亞或埃及的玻璃器、印度象牙雕件以及草原風格黃金飾品等,也無疑證明了西元前後的阿富汗作為文明十字路口的國際性、創造性和多樣性。

三葉形飾片 蒂拉丘地1號墓 西元25年-50年

這件三葉形飾片出土自蒂拉丘地1號墓葬,墓主人為一名25-3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身著裝飾有大量黃金綴飾的服裝,陪葬品也以化粧用具為主。這些三葉形飾片以啞光的綠松石鑲嵌金飾,這在當時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裝飾和搭配手法。除三葉形飾片以外,墓主人衣著還綴有渦形、三角形、盤狀、人面狀、花形飾片等,帶有濃郁的草原文明特徵。與其他幾座墓葬相比,1號墓隨葬品相對等級較低,陪葬品數量也相對稀少。

神人馭龍吊墜  蒂拉丘地2號墓 西元25年-50年

2號墓墓主為30-40歲女性,這件神人馭龍吊墜是裝飾墓主人鬢角的飾物,王者兩邊各扶有一條龍,裝飾有綠松石、青金石、瑪瑙、珍珠等珍貴珠寶,龍身扭曲成S型,帶有斯基泰風格的紋飾特徵。龍紋由“龍身與龍腿”和“馬頭與馬蹄”組合,表現了當時中國與中亞草原遊牧民族的密切關係。龍的主體形象上還有羚羊角、馬鬃毛、翅膀等元素,也顯示了雜糅的文化特徵。

勇士紋扣飾  蒂拉丘地3號墓 西元25年-50年

3號墓在已出土的六座墓葬中級別較高,在墓主人胸部發現了這枚勇士紋扣飾,扣飾表現的是兩個衣著馬其頓軍裝的戰士,有學者認為這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形象。扣飾由純金鍛造,兩名勇士人物面部表情嚴肅,身上的盾牌、長矛、盔甲、頭飾等紋飾精細,造型栩栩如生。

 

長袍頸飾  蒂拉丘地5號墓 西元25年-50年

六座墓葬中,儘管5號墓出土的陪葬品數量最少,但這件長袍頸飾仍顯示了相當高的裝飾水準。以石榴石與綠松石交替鑲嵌,輔以圓形、水滴形、圓珠形裝飾元素,為這件頸飾平添了幾分靈動與華美。

王冠  蒂拉丘地6號墓  西元25年-50年

本次展覽最為人關注的展品是這件出土于6號墓葬的純金王冠,被設計成可以拆卸隨身攜帶的方式,非常華麗。中國古代將這種裝飾有“垂珠”,隨佩戴者步履移動而顫動搖曳的飾品稱為“步搖”,因此這件王冠在中國又被親切地稱為“步搖金冠”。步搖冠最早于西元前後起源於西方,後向東傳播,橫跨歐亞大陸經過中國進入朝鮮、日本,流行時間長達600餘年,是一種有著久遠文化傳統的女性飾品。

盾形飾牌  蒂拉丘地4號墓 西元25年-50年

腰帶  蒂拉丘地4號墓 西元25年-50年

公羊 蒂拉丘地4號墓 西元25年-50年

在已經發掘的六座墓葬中,只有4號墓的主人是男性,考古人員通過觀察骨齡判斷這位墓主人的年齡介於30-40歲之間。展覽展出多件該墓葬出土的陪葬品,其精緻華美的程度令人驚嘆,且顯示了多元雜糅的文化痕跡。綠松石鑲嵌的狩獵盾形飾牌、充滿漢文化特徵的精美靴扣、純金浮雕腰帶、公羊金像、龍紋短劍鞘飾等都彰顯著這位墓主人的尊貴。羊是遊牧民族比較崇拜和喜愛的動物,羊的紋飾在其他幾座墓葬中也常有出現。

短劍鞘飾 蒂拉丘地4號墓 西元25年-50年

鑲嵌有綠松石的劍鞘,裝飾有成對凸出的四葉造型,最初是為挂在腰間更穩固,後來逐漸從實用性變成身份的象徵。精細的浮雕工藝帶有希臘文化的痕跡。

靴扣 蒂拉丘地4號墓 西元25年-50年

這件華美的靴扣以綠松石鑲嵌黃金,圖案以雙神獸拉車的造型出現,人物衣著帶有典型的中原服飾特徵,神獸拉的車帶有中國漢朝審美文化的特徵,車篷以竹子支撐,這種漢式的車子通常僅在最高級的墓葬中出現。由此可知黃金之丘4號墓墓主人的身份應該是部落首領,他還隨葬了兩副弓箭,弓箭囊裏有弓箭、箭頭,腰帶、寶劍,弓箭是他身份的象徵。

公牛紋碗殘件  法羅爾丘地  西元前2200年-前1900年

二神駕車圖像飾板  阿伊哈努姆 神廟遺址 西元前3世紀

器皿手柄  阿伊哈努姆 神廟遺址 庭院  約西元前145年

除蒂拉丘地的黃金隨葬品,展覽還展出多件來自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和貝格拉姆古城遺址的文物。法羅爾丘地的黃金器具,隸屬於中亞地區青銅時代的阿姆河文明,考古發現的證據顯示,阿富汗在人類早期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就是多文化交匯之地。阿伊哈努姆古城“擁有希臘化城市的所有標誌”,如劇場、競技場、神殿、柱廊庭院等,這裡出土了大量極富希臘化特徵的珍貴文物。貝格拉姆遺址中出土的2000件珍貴文物,無可置疑地再次證明了阿富汗作為東西文明交匯中心的獨特歷史價值:希臘羅馬風格的青銅鑄像和石膏浮雕、印度的象牙雕件、敘利亞的玻璃、埃及的銀器和石制器皿等——甚至還有9件中國漢代的漆器。

半球形日晷 阿伊哈努姆 競技場 西元前145年以前

男青年胸像石膏圓板  貝格拉姆第13室 西元1世紀

自2006年10月起,法國、義大利、荷蘭、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南韓等國家的20多家博物館先後巡迴展出了這批珍寶。而在中國,它們也于2017年開始了長達兩年的巡展旅程,先後歷經北京、敦煌、成都、長沙等地後,借今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東風再次回到北京,這也是這批珍貴文物首次走進一座大學的博物館。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23日。(整理撰文/臺馨遙)

彩繪高足杯 貝格拉姆第10室  西元1世紀

展覽資訊

“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

展覽時間:2019年4月18日-6月23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三層展廳

主辦單位: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國家文物局、阿富汗資訊文化部

承辦單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協辦單位:中友國際藝術交流院、北京鑒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