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義大利駐華大使謝國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等觀看展覽 攝影:余冠辰
2019年4月2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的“歸來——義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和義大利駐華大使謝國誼致辭,雒樹剛部長宣佈展覽開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主持開幕儀式。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孫勁峰,外交部歐洲司參贊亓菡,以及部分駐華使館代表等出席展覽開幕儀式。
展覽開幕式現場 攝影:余冠辰
此次展覽得以成功舉辦,源於習近平主席的親自關懷,體現了義大利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2019年3月23日,在習近平主席、孔特總理的見證下,中意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4月10日,這批中國文物藝術品歷經12年回歸之路,終於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這12年中,中意兩國政府共同秉持保護文物的決心,克服文物數量眾多、跨國取證困難、訴訟程式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堅持通過司法、外交等途徑開展合作,最終攜手促成這段文物回歸佳話。
展覽現場
雒樹剛部長在致辭中説,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滿載著意大利人民的深情厚誼重歸家園,開啟了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又一個美好的春天。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回歸,根源於中意兩國人民對人類文化遺産始終不渝的熱愛,書寫了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濃墨重彩的華章。中意兩國同為世界文明古國,這批文物藝術品的回歸見證了中意兩國人民間深厚的歷史友誼,也預示著中意兩國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的美好明天。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回歸,得益於中意兩國久久為功的雙邊機制建設,樹立了兩國文化遺産保護合作的里程碑。中意兩國同為文化遺産大國,我們將以此次文物返還為新的起點,通過“一帶一路”搭建更為廣闊的國際合作平臺,在文化遺産保護的各領域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的合作。
展覽現場 攝影:范立
謝國誼在致辭中表示,有一句美麗的諺語説,只有用心合作,合作才能長久。今天,我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見證合作的成果,那就是這些中國文物回到祖國懷抱並隆重展出,這是近20年來,從義大利向中國為數最多的文物歸還。中意兩國作為兩個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産大國,能取得這樣的合作成果和成功,説明我們的合作確實是用心的,全心全意的。
展覽現場 攝影:范立
王春法館長在接受採訪時説,這796件文物是在習近平主席的親切關懷下得以返回祖國並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安排最精幹的展策團隊和最有經驗的製作高手,精心設計、創新展陳,全力展示好這些萬里歸鄉的珍貴文物。這批“回家”文物歷史跨度長,器物種類多,保存狀況良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從回歸到展出,中意兩國共同樹立了通過合作追索返還文物的新範例,攜手開啟絲綢之路兩大文明古國的文明互鑒新篇章。
展覽現場 攝影:余冠辰
本次展覽通過共同禮敬歷史文明、共創文物追索典範、共聚文明互鑒之光三個部分,集中展示了義大利向中國返還的700余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為研究中國歷史相關時期的生産生活場景、精神文化面貌、文明發展進程等提供了實物見證。這些文物中有古樸渾厚的新石器時代紅陶罐、線條流暢的漢代繭形壺、獨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它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裏莊嚴陳列,講述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喚醒當代人共同的民族記憶。
展覽現場 攝影:余冠辰
此次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不僅是中意兩國之間長期友好合作的體現,也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文物,只有在故鄉才能使文物資訊完整呈現,才能最好地發揮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價值。大量中國文物流落異國他鄉,讓中華文化遺産蒙受巨大損失。如今,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批批國寶陸續回到了祖國。它們無疑是全人類的瑰寶,在祖國的土地上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芒。
展覽現場 攝影:余冠辰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徵集、收藏、保管、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一直在探索各種促進國寶回歸的有效途徑,包括國家劃撥、鼓勵海外捐贈、依法追索文物、申請國家專項資金對重點文物進行徵購等。近年來,“子龍”青銅鼎、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天龍山石窟菩薩造像、圓明園青銅鼠首兔首、北朝石槨、青銅“虎鎣”等大批國寶成功回歸,並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得到了最好的保護和展示。
本次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四展廳向公眾免費開放,將展至2019年6月30日。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
中國文物藝術品 攝影: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