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
日前,“藝術遺産保護與修複國際高端學術論壇Ⅰ”在廣州美術學院舉行,作為論壇活動的重要環節,“藝術遺産保護與修復的科學分析和科技手段”研討會于4月1日在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國際學術報告廳召開。本次活動由廣州美術學院主辦,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協辦,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科研創作處、繪畫藝術學院油畫係承辦。來自法國、墨西哥、義大利、日本和國內藝術遺産保護與修復領域的重要專家學者10余人共聚一堂,展開不同維度的主題討論。
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范勃主持研討會
本次活動的總策劃和主持人、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范勃在主持研討會時表示,“材料與油畫修復”專業作為廣州美術學院學科發展規劃中重點扶持的專業方向之一,從企劃階段開始就立足國際前沿標準,本次國際學術論壇活動正是學院進一步加強學術建設,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舉措。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致開幕詞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在開幕詞中亦指出,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週年,改革開放也走過了40週年,中國正在處在經濟飛躍的繁榮時期,油畫修復與維護專業在當下具有有廣闊的前景。新中國成立以來,美術的教育體系以創作為主導,培養了大量創作型與研究型人才,如何把其中一部分對藝術品有著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成複合型的修復人才,這是當下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命題。目前,廣州美術學院同時在工藝美術、國畫、油畫、古建築等方面開展修復專業教育,這對於崇尚創作精神的美術學院而言,更需要一種顛覆性的教學思維。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賈文忠研究員在致辭中表示,藝術遺産是歷史的見證,是珍貴的文化瑰寶,凝聚了人類的汗水和智慧。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後,它們出現了各種的殘破和缺損現象,為了恢復藝術品的原貌,藝術遺産的保護與修復是我國當前文藝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深入貫徹和推行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之一。中國的文化遺産保護與修復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非物質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文化的保護及其傳承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也傳播到了周邊如日本等國家,在文物的修復技術也産生了一定影響,當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更應該吸收其他的國家的優秀經驗,在國際文化交流的平台下促進和提升。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油畫係第六工作室主任賈鵬發言
研討會由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油畫係第六工作室主任賈鵬和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青銅修復師沈依嘉擔任學術主持。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藝術品鑒證重點實驗室主任尹毅和法國阿維尼翁高等藝術學院院長阿爾費雷多·維加·卡德納斯(Alfredo Vega-Cardenas)首先從宏觀的角度展開發言。尹毅認為,藝術系統涵蓋不同的門類與體系,作品的生産、流傳、認知和管理四大體系都必須依靠科學展開,尤其根據藝術品對收藏、維護、修復、流傳等方面的需求對作品本體的全方位分析,科技手段的介入必不可少。阿爾費雷多·維加·卡德納斯認為,幾個世紀以來,精準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互動構成了保護與修複學科的依據,在未來,文化遺産的保護學科必須要奠定於多學科的背景和視野之上,其涉及領域可能包括化學、物理、考古學、建築學、人類學、藝術及其歷史等等,為了不同文化的保存和傳播,不同領域的專家和機構需要開展跨學科的合作,保護與修復者的工作才能提高專業的敏感性與獲得足夠的專業能力。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藝術品鑒證重點實驗室主任尹毅致辭
研討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修復專家和學者分別以不同領域的實際案例展開主題演講。其中,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馬越副研究員展示了正在進行的故宮養心殿修復項目,介紹了對養心殿室內墻壁上的裱糊紙所展開的調查情況與分析過程;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克勞德·拉羅克(Claude Laroque)教授全面地介紹了修復專業在藝術史、考古學、遺産和博物館、文物財産的保護和修復領域的教學情況及其開展的亞洲紙研究項目;沈依嘉談到自己在對一個“商代晚期獸面紋方觚”進行修復時,在青銅器的表面發現了許多淺綠色粉末,她本以為是有害銹,經過檢測後發現是一種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化學物質,經過進一步的分析研判後,她認為這應該是前代工匠在對這只方觚進行修復清洗時所留下的砂粉,在經過種種實驗及評估之後,最後她使用了鐳射清洗這種新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復和保全了青銅方觚的本來面貌。
法國阿維尼翁高等藝術學院院長阿爾費雷多·維加·卡德納斯(Alfredo Vega-Cardenas)
來自法國CICRP跨學科遺産修復及保存中心的攝影技術研究專家埃米莉·于貝爾( Emilie Hubert)從科學成像對藝術品研究的貢獻展開論述,她談到,要了解繪畫的原始狀態和畫面的動態變化過程,可以通過不同的技術和資訊進行輔助,直射光、紅外線、波光、紫外線和投射光等科學成像的方法是修復當中一個重要手段。對於科學成像在修復當中的作用,賈鵬則以實際參與的油畫修復案例,展開對紫外線在油畫檢測與修復中應用的深入探討。他指出,紫外線照射可以透視到保護層與繪畫層內部,當這種紫外線光照射在作品表層時會呈現出藍紫色的折射光,利用這種折射光的光譜分析,可以判斷光油層的厚薄、繪畫層的化學反應可以反映過往修復情況和保護層的病變狀況等等,作為進一步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此外,同樣來自CICRP的化學工程師尼古拉斯·布永(Nicolas Bouillon)和義大利文物保護修復高級研究院教授朱利亞·傑爾米納裏歐(Giulia Germinario)分別展開對木板繪畫和布畫繪畫的分析與修復探索,他們的論述建立於紮實的科學分析數據和圖像歷史研究基礎之上,他們在分享過程中展現出了嚴謹的工作方法和思維邏輯,得到專家們的一致讚賞。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宋光智教授在總結發言
日本築波大學副教授谷口陽子曾經在敦煌莫高窟、印度、土耳其及阿富汗中東地區參與歷史壁畫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在壁畫修復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谷口陽子以阿富汗地區已經不復存在的巴米揚壁畫為例,講述了科學鑒定手段如何分析出壁畫的構成材料和工匠的繪畫技法,在對構成物質進一步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壁畫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跡和文物,真實地記錄了其如何受到東西方貿易交流過程中文化互動的影響。
提問環節
來自中山大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的肖曉梅以修復《念庵羅先生集十三卷》為案例,探討了掏補技術在“金鑲玉”裝幀古籍修復中的應用,她分享了如何基於古籍的污漬、缺損、折痕、蟲蛀、變色等等情況而擬定修復方案,並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發明瞭一些輔助工具。為傳統修復技術帶來完善創新,這正是當下修復技術真正的學術價值體現。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部徐研分享了李叔同《半裸女像》的科學檢測與材質研究過程。2012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為重新發現的館藏李叔同油畫《半裸女像》組織了鑒定研討會,會後作品被移交至美術館修復工作室,開始針對這幅作品的保存狀況和組成材質進行分析檢測和研究工作,目的是為了解組成作品的材質,包括顏色層的形態、所含媒介劑的性質、顏料的種類、底料層的狀況和作品的技法特點等,檢測的結果是作為接下來對作品進行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基礎。經過分析,進一步確認了《半裸女像》的創作年代和其原作屬性,這對於研究20世紀早期中國油畫藝術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討會為教學團隊及學生提供了珍貴的可借鑒案例,在提問環節上,與會師生積極向嘉賓提問,並進行了熱烈的學術討論。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宋光智教授在總結發言中指出,研討會以學術研究為目的,打破了地域與文化的局限與差異,專家學者們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有了更多新的認知和觀念互補,學術思想的碰撞帶來了更多的啟示。正如阿維尼翁阿爾費雷多·維加·卡德納斯院長所説的,多學科合作以不斷提高分析能力和技術手段,對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有積極的意義。本次論壇活動也將對今後的專業教學和研究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