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司馬遷《報任安書》有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作為本次中央美術學院提名展“天人之際”的策展人,在劉禮賓看來周吉榮和葉南兩位老師的作品與當下的語境有些疏離。這是由於他們選擇的歷史時段和歷史觀,以及他們的空間關注以及對空間不同解讀所引起的。
展覽策展人劉禮賓在開幕式發言
周吉榮在綜合材料的作品中突出“空寂”的在場,借助特種紙與筆摩擦而出的斑駁陸離痕跡,消減歷史的這周,創造出一個了“無人之境”演奏著“歷史的清唱”。
葉南則通過頂天立地人物的塑造,構成一個個大大小小“十字架”的穩定結構,來抵抗時空給她帶來的驚恐和敬畏。“有人在場”並沒有帶來熱鬧,反而更加凸顯了“孤寂的極限”。
周吉榮“歷史的清唱”——清晰的過去與模糊的現實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清唱,沒有華服傍身,沒有濃粧艷抹,沒有樂隊伴奏,只是用自己的聲音唱一首歌。敢清唱的歌手肯定不是一般人,敢“清唱”的藝術家也如此。
在周吉榮相知四十多年的的老友,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王華祥看來他就是這樣一個藝術家。他以有鮮明特徵的歷史建築為主題,如“老北京衚同”、“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壇”、“天安門”等,他將這些建築從周圍環境中抽離出來,使這些形象更加具有一種歷史符號感。
周吉榮《北京No.18》絲網版畫 2008年
周吉榮《最後的紀念I》 綜合版畫 1997年
他用照相製版方式創作絲網版畫,把那些清晰而又真實的建築,或者那些已經消失的老北京珍貴的記憶表現了出來。這些堅固如昔的屋宇在電腦技術和絲網重疊的印痕中變得虛幻而又神秘,這是周吉榮無聲的“歷史的清唱”,也是他無言的現世之言。
藝術家周吉榮在開幕式發言
周吉榮《海市蜃樓之一》綜合材料 2002年
灰色的衚同、四合院、圍墻、溜達的老人、奔跑的青年等等,這些老北京人的生存環境猶如夢境一般呈現在他的作品中,潛伏著社會轉型期中的新舊文化衝突。藝術家周吉榮談到:“我所生活的北京才是我想表現的主題。這裡的生活,這裡的文化以及這裡的一切存在和變化都與我息息相關。”後來他畫霞光裏的高樓和城市的地平線;畫霧霾中如海市蜃樓一樣的歷史建築,這些從記憶中流淌出來的現實圖景,以符號化的痕跡凝固在了畫面上。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開幕式發言
周吉榮《景之一》 綜合材料 2002年
周吉榮《No.1》 綜合材料 2011年
周吉榮《故城 III》紙漿綜合材料 2019年
從最初的“城市”、“門”系列到近些年的“海市蜃樓”、“綺夢”系列,他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時期他對城市變遷的關切之心、追問之思和懷古之意。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認為:“周吉榮敏感於都市的變遷,在穿行都市的古老街區中尋找歷史的存在。他在一次次的思考和追問中,不斷突破著材料的局限,作品就像從現實追憶歷史,圖景隨著記憶的流淌不斷清晰,在模糊、朦朧的氣息中表現古今交織的都市色澤,留下韻意悠長‘歷史的清唱’”。
葉南“孤寂的極限”——尋根之路
葉南《月圓》之二 2018年
藝術家葉南在開幕式發言
光影中只有明與暗,沒有中間調子,沒有過度面,沒有一切小細節。空空的天,黑黑的水,宛若一尊尊石刻般的渾厚造型,藝術家葉南想要用這些極簡單的物象給觀者留下強烈的震撼之感。正如她所言:“簡練的手法、‘極限’的構圖、結實的體塊、誇張后呈現出的強悍張力,都是我追求的‘極限’視覺效果。我想要忘掉生活的自我表像,忘掉喧囂的城市,步入藝術的空靈,尋覓心靈深處的召喚。”
葉南《英雄》之一 2018年
葉南《屁孩》之一 2017年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教授張路江談到:“葉南描繪右玉和赤水河的風景那雄渾蒼茫的大地,對古戰場的追思,以及身為母親關懷孩子成長的經歷,對人性共通情感的關注,對人了歷史的思考,對人最基本情感的表現和熱愛,這些作品更是‘尋根’的見證。”
葉南《關係-懸念》之一 2018年
葉南《千年長城萬古殤》2018年
葉南曾在俄羅斯留學多年,造型能力十分紮實深厚。她在藝術創作中注入持續的思考,本著對生活獨特、細緻的觀察和理解,立足於自身感受,努力挖掘出時代中生命與精神的巨大力量。范迪安認為:“她的作品以富有張力甚至強力的形體、沉著濃郁的色調和厚重塊壘的筆觸來表現生命的存在、自然的力量,在人與自然的對視中探尋‘孤寂的極限’。”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展“天人之際”之——“歷史的清唱”周吉榮個展與“孤寂的極限”葉南個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于2019年3月12日到5月1日期間展出。
展覽現場
觀眾欣賞作品
觀眾拍攝作品
觀眾欣賞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