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她筆下的線條不僅是輪廓,也是內容本身。
她的作品是視覺呈現,同時又延展到時間維度。
她用線條解構了傳統的中國山水和西方十字架,又編織著二者新的詮釋。
她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她是80後藝術家孟麗萍。
《精神景觀 NO.4》 78x110cm 紙上鋼筆,2009,大英博物館收藏
2019年2月23日,初春的暖陽為798藝術區帶來了新年的第一批展覽,“山谷格子檢波器——孟麗萍個展”于ICI LABAS藝棧空間如約而至。本次展覽共展出藝術家2008年至2015年期間創作的近40幅作品,展覽題目宛若其對自身作品內容的一種解讀:藝術家通過對山谷(山水)、線條編織的格子和如同檢波器成像一樣的畫面將作品通過不同系列呈現給觀眾。其中,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精神景觀》同系列山水作品也在國內首次展出。
展廳現場
駐足作品前的觀眾
“我試圖將山水和宗教內容拼貼、打散,以一種比較個人的方法呈現。”藝術家孟麗萍談及《精神景觀》系列作品時強調,畫面中的山水和十字架的圖像都是大家熟悉的文化符號,一方面,它們宛若兩種文化土壤上的時代標識,象徵著東方與西方;另一方面,二者之於作者又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傳統山水是一種傳承,而當代藝術家如何面對自身文化的過去?十字架是西方的宗教符號,在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的滲入在80後一代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如何看待外來文化以及宗教本身的漸漸衰退?“我希望把兩種元素在視覺上進行融合,取其形制,以個人的情緒和語言去處理該題材。因此,古代山水取其輪廓而不追求筆墨,十字架演化成一個符號卻不斷被線條紋理所消解。在保留形式感的基礎上,用線條從內部上進行填充,嘗試新的解讀。”
《精神景觀 No.9》 38x49cm 2014
《精神景觀No.19》 79x109 2014
與其説孟麗萍在用線條去填充形制,不如説她在用自己的思緒解構著既定的程式,既是一種繼承,同時也是一次瓦解與重塑。
正如批評家梁爽所言:孟麗萍對於歷史研究的熱情、中國畫史中山水畫的熱衷和宗教信仰的考量,在她的作品中顯而易見。山水系列作品所代表的是兩種社會信仰:山水之情的古典精英的家國和西方文化中以十字架為代表的宗教傳統。山水部分用結構性的線條勾勒而成,塊面曲折自有現代感,但所構成的圖像卻又保有幾分古意並帶有當代人對自我文化的秉持與創新。往往在體力感的群山之後,孟麗萍又平面圖繪出“十字架”一般的構圖——用間隔不同的條紋表現平面化的宗教感背景。
《精神景觀 No. 9》 38x49cm 2014
精神景觀No.12 2014
展廳現場
“在這個類型的作品中,具象化的山水在平面化的象徵著宗教的背景前,有著一種柔和的和解。她將她關注的東西、內心敏感的體驗,混合在一起。原本東西之間的分離,橫向地跨越兩個世界隔膜,在一個當代人面前通過一個非社會信仰的方式,得到一種私人的解決。山水系列作品中,也有夾雜著水墨的飄逸表現,仿佛在大千繁華中,看見自己。”
《波動03》 38x49cm 2014 (作品細節,流動的線塑紋理)
《波動 05》 49x38cm 2014 (作品細節,如同水紋般交織的線條)
《解構 02》 38x49cm 2015
對於線的著迷和探索同樣體現在《當代山水》、《波動》、《解構》等其他系列作品中。孟麗萍選擇不同質地的紙張,用鋼筆、針管筆、鉛筆、彩鉛、碳素筆等描繪出線的流動和糾葛。無論是曲線、圓圈、還是組合的交織重疊,孟麗萍通過不同力道、粗細以及線條之間的間隙,從細微之處透露出她對微妙痕跡的敏感。它們時而寧靜舒朗,宛若無風的海邊;時而繾綣波動,仿佛情緒的漩渦;時而交錯密布,編織成一幕輕盈的紗網......孟麗萍賦予線條生命和韻律,而那空隙之間和不斷的重復疊加又給人一種禪宗之感。
《0012014》 98x158 2014
當代山水No. 22 2015
展廳現場
細膩,微妙,線條承載的不僅是視覺的律動,也關乎時間、情緒,和一顆安然的心。孟麗萍的很多作品都用時間編號命名,起初不明白還以為是什麼代碼,後來她告訴筆者,這是一幅畫創作的起止日期。“繪畫性本身並不是我探索的重點,我希望處理一些很微妙的東西。動作的重復,感受的記錄,創作前只是有一個語言系列的區分,而作畫過程中完全憑藉情緒的流淌和反饋。因而我的作品可能更形式化並具有視覺裝飾性。”
111.5x77cm 0112015(0609-10_2015)
0022015 2014
0292015 2015
徜徉于展廳,被孟麗萍的線條包圍和裹挾著,看她把線條化為筆觸,竟有種神奇的曼妙之感。而在這樣一個市場化的嘈雜時代,在藝棧空間尋此片刻安心與寧靜,豈能不説是一個逸致的週末呢。
據悉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3月9日。(圖/文 付朗)
當代山水No.22 2015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駐足作品前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