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藝術基金3D科技寫實雕塑人才培養作品展開幕

時間:2018-12-27 16:16:47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開幕式嘉賓合影

由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指導,吉林藝術學院、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主辦,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科研産業處、吉林藝術學院美術館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3D科技寫實雕塑人才培養作品展”暨“新時代全國高校數字雕塑探索與創新研討會于12月22日在吉林藝術學院舉行。

開幕式現場

國家藝術基金3D科技寫實雕塑人才培養項目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培養時代亟需的,應用科技手段結合藝術理念,同時滿足3D科技雕塑當前和長遠發展需要的具有跨媒介創作能力的高端藝術人才為目標,通過社會報名和專家推薦等報名方法,項目組從百餘名報名人員中遴選出來自江西、遼寧、北京、天津、廣東、山東、黑龍江、吉林等地高校、藝術院團的青年藝術家、教師30名,以“科技、藝術相結合”為設課原則,配備了雕塑專業、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交互、美術理論相關專業教師。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相互借鑒並加以實踐成為本項目的教學特色。

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劉兆武主持

吉林藝術學院副校長王俊傑致開幕辭

吉林藝術學院副校長王俊傑進行了開幕致辭,他講到藝術高校作為院體式的教學單位,是國家文化機構組成部分中最為重要的,同時也是社會整體審美方向、甚至是一定文化範式內意識形態的引領者。將3D科技與寫實雕塑藝術融合一方面保持了對傳統學術脈絡嚴謹性的傳承;另一方面又引發了更多關於未來的學術走向以及教學重心的思考和探討。本次承辦3D科技與寫實雕塑人才培養項目,以學院為基礎原點,通過各位老師與學員們的共同努力獲得豐碩成果,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詮釋了革新的意義、創新的力量和嶄新的面貌。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教授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偉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偉講到3D科技與寫實雕塑人才培養計劃恰到好處的將科技、藝術、教育結合為一體,從文化與科教的角度,以科技發展改變教學理念做出了良好的範式。他認為3D科技所帶來的學術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技術優勢,而是通過3D科技背後所呈現的針對新時代、新技術所創作的擁有獨立思考價值的藝術作品,並通過這一體系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和語言邏輯。

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吳丹致辭並宣讀丁傑同志的賀信

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吳丹宣讀來自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丁傑的賀信。丁傑在信中表達了對此次活動成功舉辦的祝賀並預祝活動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他還提到:“科技並不是此次人才培養計劃的終極目的,3D技術也不僅僅是手段和方法,希望未來會有更多類似3D科技與寫實雕塑人才培養計劃這樣真切、實際的學術活動,用科技為藝術提供支援,用藝術給予科技人文關懷,用科研的方式、學術的態度去實現藝術與科技共生的新格局。”

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王麒鈞致辭

國家藝術基金3D科技寫實雕塑人才培養項目負責人,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王麒鈞講到此次培訓的教學進程與成果的諸多方面得到了業界的共識和肯定,它用當代的方式傳承了傳統寫實造型藝術的精神性與本質性,並且在此基礎上引發了許多對當代與未來發展的人文關懷和審美思考,它還充分利用3D科技的優勢,探索出許多傳統技法所不能實現的藝術語言。另外,此次培訓在一定範疇內成為了一種範式,為兄弟專業或學術機構提供了完整的教學參考。在培訓過程中碰撞出了許多經驗之外的學術問題和技術問題,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和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緣起于3D科技寫實雕塑人才培養項目,該項目從年7月10日正式開班,經過60天的集中培訓以及90天的研究創作,取得了十分珍貴的學術成果和教學經驗,本次展覽共展出師生作品45組,全面呈現了本次培訓的成果。

科技與藝術總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産生諸多的交互作用,數字科技的普眾性和先鋒性為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語匯結構。數字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併不僅僅是技術意義上的實驗品,而是一種具有完整藝術語言體系的觀念表達。這一具有完整邏輯關係的創作方法更具時代意義和文化作用,用藝術的人文性讓科技承載更多元的文化內涵,用新思維去創造更深遠的藝術邊界,參透創新的本質與未來的方向。

研討會現場

當天下午召開了“新時代全國高校數字雕塑探索與創新研討會”,來自全國20余所高等藝術院校、科研機構的43位專家學者匯聚吉林藝術學院,就數字雕塑的發展態勢以及未來動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以此為契機,搭設交流平臺、分享經驗、共同發展。

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批評家、策展人唐堯主持此次研討會

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批評家、策展人唐堯主持此次研討會,此次會議分成三個板塊,第一塊內容是關於雕塑係成立數字工作室的一個寶貴的經驗交流,第二塊內容是關於數字創作的一些方法論的交流,第三塊內容是關於數字藝術在社會的應用方面的情況介紹。

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韓文華發表演講

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韓文華先生以吉林藝術學院省級工程中心3D藝術工程研究中心為例就數字雕塑科研平臺建設發表了演講,韓院長講到建設科研平臺不僅僅是促進國家級地域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優化地方科研研究的佈局需要,還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建設科研平臺過程中還曾舉辦“愛握手”公益活動,一共給40名殘疾兒童開發了專屬的3D列印假肢,踐行了為醫療康復進行一種社會服務。最後韓院長表示接下來他們將規劃在新的一屆學生到學校來報考的時候,搞一屆五年制的數字雕塑方向,設計新的教學大綱,在保持傳統雕塑訓練、材料實驗以及公共藝術的課程模組的同時增加軟體學習和實踐,並以數字採集技術代替傳統的翻制,培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講到用3D技術是不是只是用簡單的,用數據的獲取,或者用軟體去模倣自然?他認為這可能只是一個基礎訓練的部分,當新的技術出現時,更重要的是,不光是掌握技術軟體的運用,還要重新構建新的創作邏輯思維,尤其在院校裏這更應該強調。一批新的數字雕塑人才,從而選拔一批學術型高級專門人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致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講到用3D技術是不是只是用簡單的,用數據的獲取,或者用軟體去模倣自然?他認為這可能只是一個基礎訓練的部分,當新的技術出現時,更重要的是,不光是掌握技術軟體的運用,還要重新構建新的創作邏輯思維,尤其在院校裏這更應該強調。

中央美院教授、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偉發言

中央美院教授、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偉講到,數字技術在高校的教學裏,特別是藝術院校裏,不能丟了藝術院校的屬性,不能放棄教育體系裏的自主的邏輯,教育邏輯必須要努力研究好。我們把科技,或者數字當作傳統造型,或者傳統視覺的技術支撐在造型的拓展上,在多樣的表達上,在審美突破上、思維創新上,這個技術的應用可能會使我們有更新的東西。

西安美術學院郭繼鋒發言

四川美術學院 教授、《雕塑》雜誌主編朱尚熹發言

西安美術學院郭繼鋒老師回顧了中國數字雕塑發展的簡單歷程和脈絡。

四川美術學院 教授、《雕塑》雜誌主編朱尚熹,作為中國雕塑界做數字雕塑最年長的前輩,他表示要堅守雕塑最本體的東西,數字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通過數字科技雕塑擁有了更便捷的一些方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教師王寅發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教師王寅結合自己的創作談了三個問題,第一是數字化技術帶來的數字化創作思維;第二是在數字化的語境裏面應當如何去重新解讀或者看待雕塑已有的一些概念;第三是數字技術為雕塑帶來了很多影響,作為雕塑家應該如何去運用它,以及如何去面對它。

吉林藝術學院的雕塑係系主任王麒鈞發言

吉林藝術學院的雕塑係系主任王麒鈞老師的演講深入到了技術性的環節,他分享了數字技術對數字雕塑的支撐以及參數化設計有助於參數化語言呈現等幾方面的內容。

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三維教研室主任張盛發言

藝術家周長勇發言

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三維教研室主任張盛講了3D數字雕塑的特徵。跟大家分享了他在數字雕塑做的一些研究,他從事這塊多年,通過試驗尋找一些數字金屬用到雕塑創作的時的可能性,尋找這個可能性,更多是在看雕塑的未來。

藝術家周長勇分享了把當代創作的方式和數字手段相結合的案例,他通過數字手段做出的造型完美地表達了他想要表達的藝術觀念。

上海極臻三維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蕾女士、四川美術學院跨媒介工作室的張增增、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副院長田勇、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印洪、天津美術學院教師湯耀勝、北京大道融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CEO朱小鈞等人也相繼發表了演講。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最後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劉兆武作了總結發言,數字科技結合藝術創新是當今一個世界性的論題,同時對中國新時代的美術創新、人才培養都産生了巨大影響。以新技術孕育新形式的美術作品,實現全新的思想表達和資訊傳遞方式,不僅拓展了藝術的邊界,更具有新時代文化藝術傳承和創新的意義。

 《行走的雲》董書兵 40cmX40cmX60cm 材料:光敏樹脂

 《英雄集結》孫偉245cmX70cmX57cm 材料:鑄銅

 《高原陽光》劉君 180cmX70cmX200cm 材料:聚苯乙烯

《時代豐碑》韓文華 240cmX275cmX60cm 材料:光敏樹脂

 王麒鈞《流光之恒-力士》15cmX20cmX50cm  材料:光敏樹脂

吉藝作為具備實踐經驗的高端學術力量,思考並實踐著在科技創新與藝術人文之間搭建有效的途徑,開創高效範式,用藝術的人文性讓科技承載更多元的文化內涵,用新思維去創造更深遠的藝術邊界,參透創新的本質與未來的方向。

據悉,展覽從2018年12月22日持續至2019年1月3日。

 《冥王與冥後的皮囊》張盛46xx175x105cm--材料:光敏樹脂

 《魚》劉曄-35cmX38cmX43cm--材料:光敏樹脂

 《生命之源》王寅-81cmX30cmX35cm材料:光敏樹脂

《共》張穎 13cmX54cmX16cm -材料:光敏樹脂

《輕撫漫衍》徐璐-38cmX20cmX27cm--材料:尼龍

宮明浩《白鯨》50cmX24cmX45cm--材料:光敏樹脂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