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展出

時間:2018-11-19 16:32:04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展覽開幕式現場

2018年11月16日,“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教授、賽克勒博物館名譽顧問唐納德·斯通教授捐贈的版畫精品。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陳寶劍、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高峰楓教授、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博物館館長孫慶偉教授等出席開幕式。受邀參加開幕式的嘉賓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國家博物館等機構的同仁和賽克勒博物館之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博物館館長孫慶偉教授致辭

孫慶偉在致辭中誠摯感謝了斯通先生十二年來的無私奉獻,他所捐贈的版畫已成為賽克勒博物館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賽克勒博物館成為國內少數幾家藏有西方版畫的博物館。孫慶偉表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的,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而賽克勒博物館已經成為展示北大文化和北大風采的重要窗口。展望未來,賽克勒博物館將致力於打造一個更加創新、更加開放、更具特色的博物館,成為一張新的“金色名片”。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高峰楓教授致辭

高峰楓回憶了斯通先生十二年來與北大師生結下的深厚情誼。他強調斯通先生在教學上誨人不倦,生活上作風簡樸。在發現中國博物館中很難找到西方藝術藏品時,他用自己的積蓄購買版畫並願意無私捐贈給北大。高峰楓代表北大英語系的同仁和歷屆學生向斯通先生表示感謝。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教授、賽克勒博物館名譽顧問唐納德·斯通教授致辭

斯通先生在致辭中稱讚了中國學生的優秀和熱情,並感謝為展覽辛勤付出的老師和志願者同學們,謙遜的表示自己只是負責發現美的事物,最終締造成功展覽離不開所有人的辛勤付出。

北京大學副校長陳寶劍致辭

陳寶劍指出,賽克勒博物館是北大的重要窗口,二十五年來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舉辦了一系列重要展覽。斯通先生的系列版畫展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對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廣大同學不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要從世界不同的文化中吸取營養,斯通先生的捐贈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培養國際化視野的機會,其對北大的熱愛比版畫本身更為珍貴。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向唐納德·斯通教授頒發捐贈證書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參觀展覽

最後,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向斯通先生頒發了捐贈證書,並參觀了展覽。

此次“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匯聚100多幅珍貴西方版畫,集賽克勒博物館歷次版畫展精華,攜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主題作品與最新入藏作品,為觀眾從多個角度呈現西方版畫藝術的魅力,展期將持續到2019年3月15日。

今年,適逢北京大學百廿週年校慶和賽克勒博物館建館二十五週年,斯通教授捐贈版畫系列展亦迎來第十二年新的發展。賽克勒博物館將在新的機遇中不斷創新、不斷開放,為觀眾帶來更具廣闊視野的展覽。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藝術博物館部分館藏版畫: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戴環狀領的女人》,飛塵腐蝕版畫,一個非常美麗的圖像。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馬》,蝕刻與飛塵腐蝕版畫。是布馮的《自然史》中插圖之一

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哈姆雷特和奧菲莉亞》,石版畫。出自第三幕,第一場。這是德拉克洛瓦在1843版中未收入的三幅版畫之一。它出版于1864年作者去世後的畫集中。本幅版畫是由作者去世之前所製作的珍貴印模。

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教堂中的瑪格麗特》,石版畫,出自歌德的《浮士德》,畫集中的第14幅版畫。

奧諾雷·杜米埃(1808-1879),《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石版畫,《代表》第二季系列的第五幅,1849年6月20日刊登在《嘈雜聲》雜誌。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是《論美國的民主》的作者,立法議會成員,因此也是杜米埃諷刺的目標。

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馬戲團的女王》,四幅蝕刻版畫《胡言亂語》(又稱為《罪惡》)中的一幅。它創作于1815年到1824年間,這一系列其他的插畫于1864年出版于西班牙。戈雅在圖畫中諷刺了兩件事:他稱之為“愚蠢的精度”(女人站在一匹馬上)和“被欺騙的觀眾”(馬看起來正在繩子上走,然而實際上它正站在地上)

喬凡尼·巴蒂斯塔·畢拉內及(1720—1778),《古羅馬廣場》,蝕刻版畫,出自《羅馬景象》。在這幅展現18世紀中葉羅馬廣場壯觀景象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古羅馬地標遺跡(如左側半埋的塞維魯凱旋門,或右側的朱庇特神廟遺跡)。在(左側)遙遠的遠方可以看到羅馬鬥獸場。

喬瓦尼·巴蒂斯塔·畢拉內及(1720-1778),《古代墓室》,蝕刻版畫,出自《建築學與透視法》第一部分,1743年。這幅作品出自皮拉內西第一批版畫作品,靈感來源於義大利的古代建築。儘管描繪的是想像中的場景,皮拉內西癡迷于其故鄉威尼斯與他度過一生大部分時光的羅馬城的遺跡。

威廉·亞歷山大(1767-1816),《乾隆大帝》,銅雕版畫,出自喬治·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1796)。這裡我們將看到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在一位西方觀察者眼中的樣子。

溫斯勞斯·霍拉(1607-1677), 《紫禁城》,蝕刻版畫。這幅畫描繪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大使們(和一位禦使一同出現在畫面前景),禦林軍(沿墻站成一排)以及十二匹白馬。霍拉出生於波西米亞,是十七世紀英國最重要的版畫製作者。

倫勃朗·凡·萊因《金匠揚·魯特瑪》,雕版蝕刻,1656年。在這幅著名的版畫中,倫勃朗描繪了一位知名的阿姆斯特丹金匠和他的作品。

戈爾熱·魯奧(1871-1958),《唱起晨禱歌吧,新的一天已經誕生》,蝕刻與飛塵腐蝕版畫,1922年,來自魯奧為《上帝憐我》這一《聖經》讚美詩所作的由60幅作品組成的系列版畫。此幅是系列中相對更充滿希望的一幅。“這也許是魯奧所能想像到的最好的風景。”廖內洛·文杜裏如此評論;畫中那明亮的太陽(可能象徵耶穌復活)為黑暗的世界帶來了慰藉(《戈爾熱·魯奧》,1959年)

約翰·康斯太勃爾(1776-1837),《彩虹下的索爾茲伯裏大教堂》,美柔汀版畫,由大衛·盧卡斯1837年在藝術家的指導下製作。這幅作品是根據1831年藝術家晚年的一幅畫作所作,當時他正沉浸在妻子去世的傷痛中。安德魯·威爾頓評價這幅作品:”應當注意到太陽在濕潤草地上反射出的光芒以及彩虹所蘊含著的希望。康斯太勃爾對於自然中無盡輪迴的認識是他藝術中的核心主題。

喬治·羅姆尼(1734-1802)《萊韋森--高爾家的孩子們》,美柔汀版畫,由約翰·拉斐爾·史密斯(1752-1812)根據羅姆尼的傑作創作(原作現藏英國肯德爾的院長廳美術館)。這幅非常優美的肖像作品描繪了格倫維爾·萊韋森-高爾(高爾伯爵)家五個最小的孩子,其靈感來自羅姆尼在法國南部所見的一個場景:“婦女們‘手挽著手舞蹈……彼此間完美協調’,讓人回想起‘古典時代的氣息’。

馬克·夏加爾(1887-1985),《索巴科維奇夫人》。這幅作品是夏加爾于1923年至1927年間為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巨著《死魂靈》製作的96幅蝕刻版畫之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