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20年來首次展出馬克斯·貝克曼作品

時間:2018-11-12 09:41:27 | 來源:Art Daily

資訊>藝訊>

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小木屋》(Cabins, 1948),油畫,40,5 x 190,5 cm。圖片來源: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 Düsseldorf。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Madrid),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The Museo Nacional Thyssen-Bornemisza)正舉辦著馬克斯·貝克曼的作品展。這是西班牙近20年來第一次為這位流亡人物、同時也是20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進行作品展覽。儘管這位流亡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在其職業生涯上呈現出一種對新客觀主義(New Objectivity)的趨向,馬克思·貝克曼(1884-1950)本人卻開創出了一種獨特的繪畫方式——以現實主義的外殼包裹著象徵主義的內核。這種表現手法的應用構成了他對他那個時代有力的表達。本次展覽由馬德里自治區贊助,後續將在巴塞羅那的儲蓄基金會博物館(CaixaForum)進行展出。作品展將從2019年2月21日開始,展出直至5月26日。

本次展覽由美術史學家托馬斯·羅倫斯(Tomàs Liorens)策劃,展出了共計52件的馬克思·貝克曼作品。這些展品中大部分為繪畫作品,兼有少量雕塑和石刻創作。此外,這些展品多是由博物館和全世界的收藏家向外出借,其中不乏這位藝術家最為知名的作品,例如:《船》(The Boat,1926),《社會》《巴黎》(Society,Paris,1931),《霍恩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Horn,1938),《城市》《夜鶯》(1950)等,甚至還有《阿耳戈英雄》(The Argonauts,1949-50)這件貝克曼去世當日創作的這件三聯畫。

這個展覽總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規模較小的部分關於貝克曼早年生活經歷。該部分從藝術家于一戰前在德國剛獲得公眾認可的時期説起,以1933年因納粹主義驅逐且作品被禁止在公共場合展出而結束。該部分作品也因此以其時期的特殊性而被選中。而展覽的第二部分則與藝術家因被強制要求離開德國,在阿姆斯特丹(1937-47)和美國(1947-50)漂泊的時期有關。該部分展品的主題只有一個:“流放”。這不僅僅是對貝克曼整個人生的一個字面上的概述,也是對藝術家作為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生存條件的描述。也正是因為如此,耗費了貝克曼大部分心血所創作出來的喻義作品(貝克曼所有的三聯畫和大型油畫都是這樣有象徵含義的作品)成為了本次展覽上最為突出的重頭戲。除此之外,部分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等這些貫穿貝克曼職業生涯的傳統題材作品也有參與本次展覽中。

可以説,展覽的第二部分是圍繞四副含有暗喻意味的作品進行展出的。《面具》(Masks)聚焦于在流亡地因身份喪失而産生的自我身份迷失;《電力巴比倫》(Electric Babylon)關於成為了流亡首都的令人眩暈現代城市;《漫長的告白》(The Long Goodbye)則在探討流亡與死亡之間的平衡;而《大海》(The Sea)則是對一幅對“無限”的隱喻作品,是一幅關於誘惑和異化概念的作品。

《面具》

“德國有著與法國和義大利不同的特色”,這樣的觀念深深地烙印在貝克曼那一代人的身上。對於他們來説,情感來源於“生活的情感”,而非理想的美。然而,這一種觀點一直受到社會的壓制和不明的限制。不過隨著德國新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這個觀點又終於開始在現代社會裏重新出現。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這種新的自信和自尊又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對於危機的敏感感知。而在藝術領域,自然主義也因此為表現主義所取代。

貝克曼早期的繪畫作品風格兼收並蓄。他的作品中能看到馬克思·利伯曼(Max Liebermann)和路易士·柯林斯(Lovis Corinth)的痕跡。除此之外也依稀能看到上一代德國藝術家的蹤影。然而,對貝克曼的繪畫風格影響最為長久和深遠的是塞尚(Cézanne)。貝克曼將塞尚與畫布的二維性結合了起來,成就了他職業生涯中最主要也最令人癡迷的部分。

貝克曼看來,這世上根本沒有“基於新理論的繪畫”這麼一説。他認為,每個藝術家的獨特性成就了每個藝術家的藝術風格。每個人都是新元素。他將自己與歐洲傳統繪畫對立了起來,並以此為其早期的工作重點。這也因此使得他成為了他那個時代表現主義畫派中先鋒人士。

在貝克曼的職業生涯早期,他設計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繪畫,這種繪畫是現實主義的,是“當下的”(“of the moment”)。這種新型繪畫給她帶來了成功,並開始為當時的藝術界所接受和認可。1913年,他的第一個專題畫展使他聲名鵲起。在同一年,貝克曼將柏林街景的新主題引入到了他的創作當中。雖然這一主題後來為未來主義和表現主義畫家所採用的,貝克曼對這一主題的關注則是與他們有著明顯不同。在他的作品中,他通過畫家的眼睛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客觀窺探世界的視角。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戰爭改變了一切。貝克曼與同他一代的許多德國藝術家一樣,應徵入伍當了志願者。但對於貝克曼來説,此舉不是出於愛國主義,而是出於追求一種能改變人生的體驗的心理。而他的這次體驗最終成為了他的一種藝術學習形式。1915年,由於神經衰弱的問題,貝克曼暫離軍隊。同年,他搬到法蘭克福(Frankfurt),並在一直那裏居住到1933年。這段時期,貝克曼的聲譽逐漸增長。

貝克曼于1918年這麼寫道:“我熱愛繪畫,因為它迫使我保持客觀。沒有什麼比多愁善感更能我厭煩的了。”貝克曼是第一個提出這種觀點的藝術家,他利用這些觀點確立了戰後美學的流行趨勢。然而,當這種美學被冠名為“新即物主義”並成為一種時尚趨勢時,他拒絕被以任何方式被貼上標簽。

在納粹主義興起的那些年裏,貝克曼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困難。他是法蘭克福著名的公眾人物。儘管貝克曼的畫作追溯了德國的根源和部分的現代,但他仍與猶太社會精英格格不入。1933年,貝克曼回到了柏林。然而,德國博物館不再展出他的作品。1937年,在頹廢藝術展(Degenerate Art)開幕的那天,貝克曼乘火車去了阿姆斯特丹,再也沒有回到德國。

1933年至1937年間,貝克曼最重要的創新就是創作出了一種新的畫幅形式——三聯畫(the triptych)。這一繪畫形式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其他德國畫家採用。對貝克曼而言,這種繪畫形式代表了他對中世紀德國藝術的有意識的借鑒,並將20世紀的德國繪畫與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過去聯繫了起來。作為一種供公眾消費的繪畫形式,三聯畫逐漸取代19世紀的大畫幅沙龍畫。這些作品不僅是貝克曼的創作成果,同時也反映了貝克曼本人與世界的關係,反映了他對生命的意義和人類命運的看法。

流亡帶給流亡者的第一個影響是流亡者對自我自然身份的質疑。可以説,任何被逐出家園的個人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了身份。比方説那些穿著面具和服裝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流浪藝術家、馬戲團和歌舞表演。這種影響的另一種體現就是狂歡。貝克曼關於這部分的作品主要有:《霍恩的自畫像》。這是貝克曼在阿姆斯特丹的最初幾個月中所創作的兩幅自畫像之一,也是他最令人難忘的作品之一。在貝克曼的意識中,流亡總是與偽裝和身份危機中最邪惡的一面聯繫在一起。

《電力巴比倫》

大城市總是被認為是現代人喪失身份的代表性場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觀點最早出現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不過在更早的事例當中,《聖經》就講述了猶太人被流放到巴比倫的故事。在那裏,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的神聖歸屬感被抹去,受到了大量的折磨。因此,在《電力巴比倫》中,巴比倫指代的是現代都市。在這裡,城鄉、自然、人工、晝夜之間的邊界被打破,其結果是迷宮般的酒吧、賭場、舞廳和各色表演,誘惑和墮落就這麼呈現在了聖子的面前。用貝克曼的話説,在現代大都市裏“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成為了德國社會學的重要主題之一。這部分還展出了一些貝克曼在生命最後幾年中創作的水彩畫。

《漫長的告別》

離開,意味著一點點地死去,或者死去。流放是死亡的象徵,反之亦然。雖然貝克曼是一位藝術家,但他從他的職業生涯開始,就一直質疑著他的德國身份。隨著新德國的産生,他眼中流亡和死亡之間的平行關係成為了現實。離開德國後,貝克曼在阿姆斯特丹定居,過著匿名的流亡生活,前途未卜。這也是他新生活的開始。這位藝術家在阿姆斯特丹創作的第一部大型寓言作品名為《誕生》(Birth,1937)。幾個月後,《死亡》也被創作了出來(Death,1938)。雖然兩幅畫是單獨銷售的,但它們似乎其實是設計成一套的。作品採用水準格式,有著明顯的成分和圖像平行。

生與死是兩個大入口,是單一的實相的正反面。它同樣也是一種流亡形象。人們生來就是四處漂泊的藝術家,不知道生活對他們自己意味著什麼。人們像過客一樣死去,結局未知。介於兩者之間的是純粹的放逐和苦難。生命是一種折磨,沒有人能逃脫命運的力量。在生命的漫長告別中,慾望驅使著人們前進。

《大海》

海是貝克曼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要主題之一。海是旅行和流亡的象徵,是一種無限的延伸。在海之中,其中沒有什麼是靜止的。海是一種媒介,人類的存在就像是河流流向河流的盡頭,為海所凈化和更新。(文章來源:Art Daily;編譯:李琦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