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五十余載,進藏三十余次: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 “雪域放歌——李煥民藝術展”

時間:2018-11-09 20:40:19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開幕式現場

2018年11月9日下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成都畫院、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雪域放歌——李煥民藝術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李煥民七十余件作品,包括版畫、油畫、素描、創作稿、寫生稿等,系統梳理了李煥民一生藝術的創作脈絡和立體多面的人生。

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裏,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美協主席、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藝術家家屬代表、原天津市委常委、原天津市政協副主席何國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長江,北京畫院黨委書記劉寶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北京畫院副院長杜軍山,原中國美協副主席尼瑪澤仁,原深圳畫院院長其加達瓦,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館長陳鳳馨,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王仲,四川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平志英,李煥民先生之女、成都畫院副院長李青稞,李煥民先生之子、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美術系主任李江等領導、嘉賓和親屬出席開幕式。吳洪亮、王明明、徐裏、平志英等先後致辭。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美協主席、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裏致辭

四川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平志英致辭

藝術家家屬代表、原天津市委常委、原天津市政協副主席何國模致辭

李煥民(原名何國儒)是中國版畫藝術史上的一面旗幟,是新中國現實主義思潮中傑出的藝術家,而他的藝術是與西藏主題密不可分的。1953年,年輕的李煥民第一次進入西藏,從此,日喀則、江孜、亞東、當雄、唐古拉山、格爾木、若爾蓋草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半個多世紀的版畫藝術創作生涯中,李煥民進藏三十余次, 每次在藏區停留的時間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年半載。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以時間為策展線索,展現了李煥民不同歷史階段在創作主題、題材和藝術表達等方面的思考與轉變。

吳洪亮在致辭中説:“本次展覽係北京畫院美術館‘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之一,舉辦這次展覽不僅旨在持續我們對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這一研究系統,更多地關注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 ,還有那些本來可以留在大城市,卻選擇把藝術生命留給更廣闊天地的前輩藝術家。我覺得194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中有一點特別值得我們晚輩學習,我們看1949年以前,很多中國畫當中,有藝術家對古人的觀照,有對藝術傳承的理解,到了1949年以後,這些藝術家開始進入對社會的觀照,有大局意識和對自我的覺醒,我們希望把這一概念呈現出來。”

雁歸來 李煥民 套色木刻 31.5×56cm 1984年

泉 李煥民 黑白木刻 32×37cm 1980年

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在現場説:“今天,我們舉辦這次展覽紀念李煥民先生,我覺得欣賞他的藝術是對他最好的紀念。現在美術界對主題性藝術創作強調“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大家創作的熱情很高,但有些問題卻值得我們思考。比如生活與創作的關係,創作與生活的距離是怎樣的,是不是要高於生活。觀看李煥民先生的作品,我們能感覺到,對他來説,生活就是他的生命。他把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結合,從來不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冷漠地觀察生活,而是選擇將自己的生命和熱情融入他所喜愛的雪域高原,所以才産生了這樣感人的作品。同時,李煥民先生還有著浪漫的情懷。他畫翻身農奴沒有選擇反映他們的苦難,而是反映新生活的轉變,他很浪漫 。任何時候看他的作品,你都會感到他的木刻技法非常簡單、平實,沒有非常高超的技巧,但卻是無可超越的。在這份平實中,不可超越的是他的思想,是他對於生活與創作的關係的理解,是他將複雜的思想以簡單平實的技巧呈獻給觀眾並帶給人們思考和啟發的那份真誠。”

展覽現場

從左至右:李煥民祖父何聯恩手記,李煥民中央美術學院畢業證,戰區作品《誰敢來侵犯我們,我們就叫他滅忙》

織花毯 李煥民 黑白木刻 19×28cm 1983年

據悉,本次展覽是李煥民先生整個藝術生涯的首次個展。為舉辦此次展覽,北京畫院美術館邀請李煥民的子女李青稞女士和李江先生,共同回憶了李煥民的進藏經歷,並繪製成一張“進藏地圖”,以此切入對李煥民整體藝術面貌的呈現。通過這張地圖,我們不僅能看到李煥民每次進藏的時空坐標,也能感受到李煥民對於西藏主題版畫創作的心路歷程——入藏初期,李煥民版畫作品側重再現他對藏民生存樣態的關懷;“文革”後,逐漸弱化作品的主題性,創作傾向浪漫主義的詩意表達;而九十年代起,他開始尋找藏地的精神性表達,超時空的永恒性和紀念碑式的意味是這個時期的典型特徵。

這張地圖既是李煥民的進藏之路,也是一位藝術家追尋藝術理想之夢,構建純真至美的精神家園之路


換了人間 李煥民 黑白木刻 70.5×68cm 1979年

換了人間 創作手稿

高原之母 李煥民 黑白木刻 65×71cm 1996年

創作手稿

此次展覽策展人、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研究員陶怡霖告訴記者:“在李煥民先生一生的藝術創作中,能明顯看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個人藝術面貌的轉變。他對創作非常嚴謹投入,要求很高。比如《豆選》從1950年開始創作,中間跨越了四五十年時間才最終完成。《高原之母》和《守望》是他第三個階段創作中極具代表性的,這兩件作品呈現出一種跨時空、雕塑性、紀念碑式的意味,他在尋求人類的公知,藝術的境界不斷提升。所以我們能從他的版畫中看到他不同時期的不同面貌。此外,他也畫油畫、國畫、書法等,是一位很全面的藝術家 。”

原中國美協副主席尼瑪澤仁告訴記者,“李煥民半個多世紀的藝術實踐表達了“藝術從生活中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價值。他的藝術創作關注、跟蹤、展現了藏族人民尤其是翻身農奴,50年代至今半個多實際的精神變化和藏族人對文明、文化的嚮往。從這些作品中,他關注和呈現的的不僅僅是藏族,而是借助藏族人民濃縮了新時代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

攻讀 李煥民 黑白木刻 60×70cm 1961年

創作手稿

李煥民的作品描繪了西藏曆史的變遷,見證了西藏社會的變革。策展團隊在梳理李煥民先生的作品時發現,六十多年來他積累了成百上千幅的創作手稿,每幅版畫作品的背後都是大量的寫生、小稿,有些作品從創作最初構思到最終完成,甚至可以跨越數十年。他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何為“深扎”——“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個沉甸甸的使命。

守望 李煥民 黑白木刻 148×103cm 2014年

李煥民在謳歌藏區人民和那片土地的同時,還擔任了中國美協和四川美協的領導工作,他傾注了滿腔熱忱和心血,致力於推動四川版畫藝術的發展以及培年輕版畫家的培養。展廳裏專門開闢出一個展櫃,裏面放滿了李煥民先生為諸多藝術家寫的文章,包括專業的建議、指導和真誠的鼓勵。“我們認為一位藝術家的工作、藝術和他的人生是不能分離的,以此力圖呈現李煥民先生更為真實和全面的人生。”陶怡霖告訴記者。尼瑪澤仁説:“對藏族畫家的培養,也是李煥民藝術成就的組成部分。”

“搞創作關鍵是深入,深入研究生活,發現新東西,如時代痕跡、審美、氣質。”李煥民在日記本中如是説,他深知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去生活中觀察體會,去源頭中尋找美的存在,“深扎”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真正用生命融入其中。李煥民的“入藏之路”如鄭和下西洋,玄奘西行求經那般,似乎滲透著一個真理,即成就往往需要經過艱苦的磨礪。他的藝術人生體現了真正的文化自覺,對當下美術的創作以及人才的培養有著啟示性意義。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11月18日。

【部分展覽作品】

高原峽谷 李煥民 油印套色木刻 36.3×48.8cm 1956年

藏族女孩 李煥民 浮水印套色木刻 42.5×13.2cm 1958年

初踏黃金路 李煥民 油印套色木刻 54.3×49cm 1963年

換了人間 李煥民 黑白木刻 70.5×68cm 1979年

馴馬手 李煥民 黑白木刻 63×84cm 1984年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雪域放歌—李煥民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8.11.09—11.18(逢週一閉館)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四川省文藝聯合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成都畫院

承辦單位:北京畫院美術館

展覽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一、二層展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