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廣州三年展“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將於12月啟幕

時間:2018-10-30 16:52:59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廣東美術館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以“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為主題,分為主題展和文獻展兩個部分,將於2018年12月21日在廣東美術館開幕。主題展邀請來自15個國家的約50位/組藝術家參展,文獻展將全面回顧過往五屆“廣州三年展”的歷史發展,梳理學術脈絡,更充分而系統地深入探討“廣州三年展”的品牌策略、展覽機制和未來的發展走向。此外,廣東美術館展還將聯合廣東地區多個藝術空間組成的平行展,共同深化當代藝術問題的探討。本次展覽由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總策劃和文獻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張尕、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擔任主題展策展人。

“廣州三年展”是廣東美術館重要的學術品牌項目,過去舉辦的五屆展覽在當代藝術的研究、展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夯實了廣東美術館在當代領域的根基。然而當下我們面臨的社會背景、文化風向以及藝術狀況都發生了變化,廣州三年展需要以恰如其分的展示,及時回應並敏感地把握這些變動。為此廣東美術館自啟動第六屆廣州三年展以來,多次召集國內外專家參與會議,對品牌項目當下和未來的學術走向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經過多番研討,各位專家學者共同將第六屆廣州三年展的主題確立為“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As We May Think, Feedforward)。

主題展

“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

“想像一個未來的設備......人們可以在其中存儲所有的書籍、記錄和通信資訊,並且可以以極高的速度和靈活性與這種機械設備進行互動諮詢。這種設備是對人本身記憶的直接擴大和補充。”

——范內瓦·布希

1945年夏天,美國工程師範內瓦·布希(Vannevar Bush)在波士頓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誠如所思》(As We May Think)的文章,設想了一種如上所述的通用通信設備,預示了資訊社會的到來。在過去的四分之三個世紀裏,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所思考的景觀,已超越時空的界限,成為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在這新的秩序中,曾經假想的“擴展記憶體”(Memex)不僅化身為強大的現實,而且加速發展為一個遍佈全球、相互連接的機器網膜。它們在全球範圍內的運作,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從而永久地改變了當代之工作和娛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概念,甚或生命本身的意義。在摩爾定律沒有放緩跡象的今天,技術依然日新月異地突破界限,加之人類紀不可阻擋的侵蝕,人類智慧所能想像的,以及人類還可能希冀的幻想亟待一種超越人類自身能力的思考,正如文化理論家維蘭·傅拉瑟(Vilém Flusser)曾經提醒的那樣“人類的想像力與化學之豐富的想像力相比微不足道”。説到這裡,人們可能會用神經網路代替傅拉瑟所指的化學。當存在變得無常,而變化才是永恒之時,一種新的現實就會降臨于並無定數的未來。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以“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為題,將這篇開創性文本的深遠影響延伸到藝術領域,以反映過去幾十年來技術進步的軌跡及其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的迴響。本次三年展旨在探討由技術構建的時空,從真實到虛擬所産生的多重影響,同時通過地理緯度和宇宙前景來審視創造性的努力,應對危機中的挑戰和機遇,並再一次通過人類和非人類、生物與機器、有機與無機的聯盟的願景進行思考,提供一種關於新的生態可能性的場景,使得經過重整的人文主義可以在“物的集合”(此處借用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創造的術語)中共生互惠地成長。

本次三年展的主題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各自以其分主題關注一個特定的焦點問題,並共同編織了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出入點所組成的網路,凸顯出一個借由真實和虛構來闡釋這個“誠如所思”的世界,以使我們得以再一次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YOU R CODE Photo Felix Gruenschloss copyright_ZKM 1 貝恩德•林德曼Bernd Lintermann(德國 Germany)

哈倫·法羅基Harun Farocki(德國Germany)

陸明龍 Lawrence Lek (英國)

楊健作品

第一部分

疊加:數字中的藝術

Inside the Stack: Art in the Digital

策展人:菲利普·齊格勒

“疊加:數字中的藝術”將吸引世界各地藝術家來關注數字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及其對社會的影響。該部份展覽將以數字技術、網際網路和社交網路的新視角進行展示,同時考察受數字影響的當今藝術實踐的虛擬和實體表現。20年前,全球數字化存儲資訊量首次超過模擬資訊儲存量,“數字時代”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行為和感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領域,我們的感知和知識生産如今都受制于數字化的影響。因此,數字是“全球網路化社會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化技術,生物圈和資訊圈在其中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威貝爾)參展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了對數字化的各種觀點,他們的作品因而是“先驗的”。“疊加:數字中的藝術”借鑒了 ZKM長期以來參與媒體藝術和數字技術的經驗,特別是不久前舉行的ZKM“混合體、開放代碼和資訊圈”展覽所展出的內容。將本傑明·布拉頓的“疊加”概念作為一個象徵和結構框架,“疊加:數字中的藝術”提出了將數字作為重塑當代經驗的新型現實的基本問題,以及藝術家對這一現實的創造性反應。

“疊加:數字中的藝術”將回顧迄今為止的電腦技術發展史,提出關於數字基礎設施的深刻見解,展現數字對當代的滲透,預測未來數字技術發展的前景。

Avrid and Marie SAM  screenshot2

sunset vs progress

VEN_SafetyMeasures Simone C Niquille

第二部分

同類演化

Evolutions of Kin

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

對於人類和非人類來説,認為人類和非人類的生命是平等的這一想法將意味著什麼?——去見證進化如何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周圍,我們之上和之下,在奈米尺度和宇宙的尺度中,在過去和未來,但最重要的是在當前正在發生的進化過程中。對於數字和生物領域不斷涌現和加速發展的技術而言,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基本哲學問題。有很多我想邀請來參加“同類演化”展覽的藝術家都在做這樣的事:觀察和創造,研究和猜測可能存在的其他同類——人類和非人類。他們在詢問將非人類納入人類意味著什麼,他們設計同類的演化,他們在生命的海洋中游弋,以時間為食,實現物種的雜交與分化。他們籍此創造了一種同類關係和“人類”的感覺,正如 Timothy Morton在他最近的書中所説的那樣,這使得他們自己和其他人無論好壞都能將世界團結一致。

“同類演化”將技術的發明和干預帶到倫理層面的探究上,將主體性延伸到非人類的生命,倡導人類和非人類共同的起源和共同進化的軌跡,以及生物政治的新視野。

鄧悅君作品

 陸平原,《愛情考古- 1》、《洞穴革命》Lu Pingyuan, Love Archaeology- 1, Revolution of the Cave

traegerfoto.de Jon Kessler(USA)

Missingyou_01 Dorian Gaudin(USA&FR)

plantas autofotosinteticas4 Gilberto Esparza (Mexico)

PROMETHEUS_DELIVERED Thomas Feuerstein(Austria)

Thomas Bayrle (Germany)

第三部分

機器不孤單

Machines Are Not Alone

策展人:張尕

這個世界是機器的:不僅其運轉依賴於一個由機器構成的網路,而且當我們從實際操作層面上看,亦或就這個詞的抽象意義來理解時,土地、河流、山川、樹木、動物等,這些由相互連通的場域,神經觸點,運動與傳感,精神與身理以及社會關係所構成的系統,亦皆可被視為某種機器。構成這些系統的生命圈和技術環境,它們層疊覆蓋、交織纏繞、橫跨貫通、互惠互利,如同人性與思想、知識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一般錯綜複雜。

展覽“機器不孤單”裝配有雲機器、灌溉機器、大地機器以及其他多種情感器械和設備,途中它們將搭乘運輸機器、海關機器,落地後則經由展演機器、工作坊機器以及觀眾和參與機器來激活。此展將在全球範圍內開啟三段旅程:2018年夏季它將率先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發動,接著于冬季巡迴到薩格勒布當代藝術博物館,最終在廣東美術館達到高潮,成為第六屆廣州三年展的組成部分。每一段巡展都將紮根于當地環境以及宇宙視野,從運籌、生態和心理社會層面,創造出與週遭環境及環境域之間的相互聯結,仿佛是通過鮮活的實例來踐行“三種生態學”。三部曲共同勾勒出一道機器軌跡,它將跨越海洋和陸地、地方和場域,它將融合氣候與社群,因地制宜,並進而擴充形成一支盪氣迴腸的機器合奏曲。

“機器不孤單”展覽進一步將主體概念延伸到非生命領域和物體世界中。無論文化或自然、技術或心理,提出在後人類的共生形態下,對現代性、自由和解放的深刻反思。

策展團隊介紹

總策劃及文獻展策展人:王紹強

王紹強長期從事高等美術教育工作,在藝術創作、藝術設計、展覽策劃及獨立出版等多個領域皆有建樹。

2009年《BOX》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2012年《GUSTO--Journey through Culinary Design》入選中國設計大展、2012年《動虛之韻》入選中國設計大展、2012年《design 360°》入選中國設計大展、2013年《字·匯》第5美術館(美國)、2014年《弘深于度》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2014年《VND》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2014年《散點-多元》(澳大利亞)、2014年《空無·善意》(深圳)、2015年《心·目》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德國)、2015年《Design 360°》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雜誌、2016年《流金提梁》獲環球設計大獎、2017年《“後嶺南”與珠三角》(廣州)、2017年《複式·疊透》之間·中國新水墨作品展”(墨西哥)、2017年《消解與共生》海參崴國際雙年展(俄羅斯)、2017年《複式·素彩》《中國當代水墨年鑒展2016-2017》(廣州)、2018年《雲山記》後筆墨時代中國式風景(杭州)。

曾策劃《物言志:2010另一個我——亞洲新生代藝術展》(北京),2016年《第三屆當代水墨空間變相——水墨的維度》(廣州)2016年《視態之問——青年藝術家的視野與在地經驗》(廣州)2017年《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北京)、2017年《追遠歷新——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週年作品展》(廣州)、2017年《復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廣州)、2017年《七號空間——廣東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學術提名展》等多個具有影響力的展覽。

主題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 (Angelique Spaninks)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 Angelique Spaninks自2005年以來一直擔任荷蘭埃因霍溫MU藝術中心的館長及策展人。MU是荷蘭主要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自1998年成立以來一直是荷蘭領先的藝術空間。除此以外,安琪莉可·斯班尼克也在過去5年間(2012-2018)參與運營STRP創新科技雙年展,該展覽融合藝術、音樂、表演、科技和研討會,是歐洲最大型的室內混合文化的盛事之一。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從事新聞寫作和藝術批評的工作,她畢業于荷蘭鹿特丹的伊拉斯姆斯大學藝術與文化科學專業,自此以後她發展成為一個能聯動藝術、設計、科技媒體、寫作和策展的多面手。

過去的25年來她與國際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理論家和學者有著廣泛而緊密的合作。他們均能找到各自的方式聚集在埃因霍溫或從埃因霍溫走向世界。多年以來,安琪莉可·斯班尼克是許多文化委員會和“智庫”的成員,致力推動荷蘭的文化實踐及政策的進一步發展,並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更多的文化合作機遇。

主題展策展人:張尕

媒體藝術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高級研究員。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媒體藝術副教授。 

2008年至2014年,張尕策劃了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國際媒體藝術三年展系列,其中包括奧運文化項目“合成時代”(2008)、“延展生命”(2011)、“齊物等觀”(2014)等。近期主要策展項目包括Wrap Around the World (白南準美術館, 2016),unREAL (巴塞爾電子藝術中心, 2017), 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ZKM媒體藝術中心, 2017)等。張尕曾擔任過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國際人工智慧藝術大獎(VIDA)以及洛克菲勒新媒體藝術獎等諸多獎項的評委和提名人並就媒體藝術與文化在世界各地發表過廣泛的演講。他的寫作及所編書籍分別由麻省理工出版社、October雜誌、利物浦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發行。張尕目前也是列奧納多叢書(Leonardo Books)編委成員,2015年起亦擔任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藝術指導。

主題展策展人: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

藝術史學家、策展人;曾于德國斯圖加特和義大利米蘭學習藝術史,現任ZKM |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的策展部主任。

自2012年起,齊格勒先生在ZKM策劃多個有代表性的展覽,其中包括: 《數字虛構》(2017,ZKM)、《混合層》(2017,ZKM )、《向外演化》(2015,ZKM)、《Armin Link:隱形事物的外表》(2015,ZKM)、《全球行動主義》(2013, ZKM)、《Otto Piene:Energiefelder》(ZKM, 2013)。此外,齊格勒還作為巡迴展覽“完美未來:德國的當代藝術”(2013,對外文化關係研究所)的策展人之一。在擔任ZKM策展人之前,曾在多個美術館與藝術空間策劃展覽,並參與創辦了Hermes und der Pfau(位於斯圖加特的當代藝術項目空間,2007-2012年)。齊格勒的主要著作有:共同編著《Stephen Willats:藝術、社會和反饋》(2010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