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的歲月:張琪凱以時光之“物”延展歷史與現實

時間:2018-10-23 08:40:01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芳草地畫廊798)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芳草地畫廊798)

2018年10月21日,張琪凱的個展《不確定的歲月》在芳草地798畫廊開幕,展覽由金美憐女士策劃,黃篤先生擔任學術主持,呈現了藝術家的二十余件最新作品,並以 “物化”的時間、歲月和現實為線索,展示了藝術家以回顧過去來反思當下、展望未來的方式探尋自由和真理的路程。

展覽策展人金美憐女士致開幕辭(圖片來源:芳草地畫廊798)

展覽學術主持黃篤致開幕辭

藝術家張琪凱致開幕辭


開幕現場(左起)藝術家張琪凱、展覽策展人金美憐、展覽學術主持黃篤

《午時子夜》 直徑50×50cm 玻璃、木頭、鐘錶、鏡子 2008(圖片來源:芳草地畫廊798)

這次展覽關乎時間。展覽的開始,是藝術家十年前創作的一件裝置作品。載有東西方兩種計時系統的鐘運作著,可是它的表面卻被鏡面反射,觀眾只能看到它在逆時針轉動。但反轉並不僅意味著回溯和倒退,還暗示著時間——這一穩定秩序的解體和可變性。“歲月”是時間的具體化,是過往的時間,也是即將經歷的時間,並且也是當下我們也正參與的自身的時間。然而,歲月本不是故事,卻承載故事與人的存在,當我們被拋入不可預測的現實時,這些“歲月”又意味著什麼?

《擴音器》 100×485×320cm 綜合材料  2018(圖片來源:芳草地畫廊798)

作品《擴音器》是當下時代的一個切片。兩把古董太師椅相對而立,但坐在它們之上的,卻不是兼具傾聽和對話兩種能力的人類,而是只有傳播功能的電視機。它們都在説話,各執一詞,可話筒只有一個。話筒像鐘擺一樣從一邊擺到另一邊,聲音經過擴音器放大,不過觀眾聽不見它們在説什麼,卻只能聽見斷斷續續的雜音。兩台電視可以是兩種立場、兩種人群,或是世界的兩極。資訊的過剩、有效對話的喪失和二元對立,使得主體意識和思考更加難以維持。

《1立方》  100×120×120cm 明代拴馬樁、水泥 2018

《1立方》局部

展廳正中富有分量感的《1立方》用水泥澆築了一個邊長為一米的實心立方體,被同時澆築進去的還有一塊雕刻有獅子頭的明代拴馬樁,它就像泰坦尼克號一樣在水泥中傾覆,但它又將這個立方體貫穿,像是拉奧孔與蟒蛇的搏鬥,在掙扎中,傳統的美學正逐漸被資本膨脹時代的實用和功利消磨。古人拴馬停留,拴馬之處皆有風景,可這樣的恬靜之心幾近淹沒在機械的冰冷之中。

《柱礎》 100×600×60cm 大理石柱礎、木頭、青銅、不銹鋼  2018 

《柱礎》局部

《柱礎》同樣具有龐大體量。支撐古代木構建築的柱子倒下了,隨之倒下的還有柱礎。落在柱子上的八哥面對殘存的朱漆,仿佛在悼念自己曾經居住過的大樹,它的形象和眼神和八大山人作品中的那只如出一轍。社會的價值觀在不斷變化,可見的傳統隨時間消逝,消逝的還有記憶,甚至支撐它的結構都要散落了。如今,人類的居所越來越容易發生變動,那麼,傳統之根還會有人來靜靜守護嗎?

《人之初》  240×310cm 牛皮、鋼刀片、麻繩  2018

《人之初》局部

《人之初》的整張牛皮原本是藝術家之前作品的一部分,但現在它又增添了密密麻麻的刀刃和一行字。字由刀而生成,刀刺穿牛皮,在燈光照耀下寒光凜凜。被美化的觀念往往與威勢相關,印刷體的“人之初”擺出宣教的口吻;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惡行,那麼對善的討論便不會成為話題。作品《活著-1》把錘子以壁挂以及貨架式的方式展示出來。錘子是最為常用的工具,它堅硬而高效。但作品中的錘子被置換成易碎的陶瓷,這種矛盾性意在質疑資本對目的和效用性的無限追求,而資本或許就是産生不確定性的源頭,人們就迷失在這種無序性中。

《活著-1》  40×240cm 木板大漆、陶瓷 2018

《春、夏、秋、冬》(從右至左) 124×124cm×4pcs 木板大漆、青銅、明清瓷片、24k金 2018

在衝突感強烈的作品之後,展覽中的《春》、《夏》、《秋》、《冬》四件作品使人感到舒緩。四個銅質的樹枝複製品被固定在單色的大漆板上,呈現出近似中國畫墨梅的意象。縱然四季變換,但看似最容易隨時序枯榮的植物也凝固成一尊雕像,在變遷之中展現出它的堅定。《消逝的歲月》和《歲月之尊》以質樸的陶器釉色為基底,並通過樓蘭古遺跡的陶片將觀眾引向歷史的深處。《2045計劃》裏被鋼筋水泥托舉的小碗中,安放的是尋常百姓家裏的口糧,以及瓜子這種最普通的零食。水泥樁內鑲嵌的碎瓷片和粗糲的水泥預示著拆解和重構。這種不穩定感使人發問:碗中奠定生命基礎的糧食還能否被繼續安放?

《冬》124×124cm木板大漆、青銅、明清瓷片、24k金 2018

《春》124×124cm 木板大漆、青銅、明清瓷片、24k金 2018

《春》局部

《消逝的歲月》124×124cm 木板、樓蘭古城陶瓷片、大漆、金屬絲  2018

《歲月之尊》  124×124cm 木板、大漆,24k金、金屬絲  2018

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黃篤介紹説,藝術家張琪凱曾在中國美術學院和義大利求學,在他的作品裏可以看到與義大利當代藝術以及與中國的關聯。相比一年前藝術家的大型個展,這次展覽呈現出的作品樣態更加系統和連貫性,藝術家的表現語言也更為自由。張琪凱的作品一直採用中國傳統的元素和技藝來製作,這次展覽中也出現了如雕版印刷、大漆工藝和碎瓷片以及哥窯釉的紋理,作品的構圖也富有古典意味。展覽中作品的色彩、簡樸的材料以及繪製的肌理都與歲月相關。張琪凱表示,這些來自古代的“物”其實代表的是過去的時代和那裏的人,它們與當下的“物”相遇,物與物之間的組合産生特殊的關係,物本身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他希望通過展示這種關係來觸動觀眾的思考。面對歷史和當下的對話,身處作品中的“物”或許就是我們自己,正如一幕歷史劇中的人物,他們在討論戲劇之外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紅之內外》  240×120cm×3pcs 木板大漆、印刷圖片、金屬絲  2018

《紅之內外》局部

《行走的歲月》 124 124cm 木板大漆 明清瓷片 2018

《天空》124×124cm 木板大漆 木頭 陶瓦 2018

中國古代詩歌的“賦,比,興”三大修辭方法中,“興”先言他物。但在作者的意圖中,並沒有因為物本身的指代意義而使它成為象徵的符號。相反,“物”本身及其關聯營造了一個直觀的、開放的且易引起共鳴的場,讓觀眾感受到不言自明的、關於“物”延展開來的所有意義。或許,對古樸材料的偏愛使得作品似乎有一種懷舊的氛圍,並形成一種獨特的美學。然而藝術家的行動並不止於此,他用這種獨特的語言架構來表現衝突和碰撞,在歷史的證物與當下的摩擦之中,來呼喚對人的存在與自由意志的思考。

據悉,展覽開放期間,畫廊還將邀請相關領域的策展人、評論家和藝術家就展覽主題“不確定的歲月”開展學術研討。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2月9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