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嘉賓合影
2018年10月10日,由北京漢威國際藝術中心主辦,多倫多EYA藝術組織協辦,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多倫多總領館、多倫多藝術中心支援的“從多倫多到北京——涌現:中國當代藝術展”在漢威國際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展覽選擇性邀請了八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春華、周松、李洪波、王斐、李旺、賈善國、賈欣雨、楊舒文。希望用“差異化”與“代表性”呈現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更為客觀的“涌現現象”,同時也希望這些“個體”之間形成相互作用的關係,也希望這種關係在另一種文化語境中得到更多可能的闡釋。
批評家、當代藝術策展人黃篤發言
批評家、當代藝術策展人,中央美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發言
評論家、藝術策展人許向群發言
“涌現”理論的主要奠基人約翰·霍蘭德(John Henry Holland)這樣描述“涌現”現象:“但凡一個過程的整體的行為遠比構成它的部分複雜,皆可稱為‘涌現’。”通常説來,“涌現”指一個系統中個體間預設的簡單互動行為所造就的無法預知的複雜樣態的現象。這其中“系統與個體的關係”、“無法預知的現象”尤其值得我們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的現象。在此之前,我們一般使用還原理論來解釋問題,它的基本觀點是整體是由局部組成的,所以局部決定整體。還原理論分析的方式符合我們既往的思維習慣,整體的任何一個變化都可以在局部找到其原因,這樣個體就成為了整體的機械化表徵。於是我們的當代藝術只有“具體代言人”,而無“明確的主體”。但“涌現”卻強調在微觀主體進化的基礎上,宏觀系統在性能和機構上的突變,在這一過程中從舊質中可以産生新質。換言之,涌現現象是以相互作用為中心的,它比單個行為的簡單累加要複雜得多。也即“系統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涌現性因此可理解為“非還原性”或“非加和性”,它告訴我們一旦把系統整體分解成為它的組成部分,這些特性就不復存在了。而這恰恰是中國當代藝術現狀的核心癥結。
策展人、漢威國際藝術中心館長張思永發言
藝術家,波恩當代藝術館總監任戎發言
北京太和藝術空間董事長、策展人賈廷峰發言
本次展覽以“涌現”為名的當代藝術展,也意在將這些“涌現的個體”作為今日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系統予以研究,借助系統科學關於整體涌現性的科學理論,探索整體涌現發生的條件、機制、規律以及功能。探討涌現的個體在遵循各自的規則,通過局部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整體的時候,在系統的層面將會發生怎樣的一些新的屬性或者規律。
李旺作品 相 69x68cm 紙本水墨 2018
李旺通過改編傳統的水墨媒介來審視現在,其作品通過視覺的方式對過去和現在的烏托邦概念進行了比較。由西元五世紀的中國文人所實踐的中國古典水墨畫,專注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世界。這與現代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然,古代繪畫所呈現的關於生命與自然的關係在當下受到威脅。李旺試圖與中國古代水墨畫建立一種同構關係,將其作品與傳統的意涵融合在一起。他的視覺主題涉及對自然世界的趣味性理解以及人類與動物的超現實互動。他的作品將現代的、後現代的圖形風格融合構成一種警示圖像,提醒我們在追求進步時認識到生命的脆弱。
賈善國作品 萬物生之一 15x15x7.5X35 紙本水墨 2018
介於過去和現在之間的話語清晰地體現在賈善國的作品中,其作品創意源自於書本與文字這一思想傳遞的寶貴工具。作品主題概念出自中國道家經典文本。這些表達東方哲學思想的話語如今流行于各種著述與翻譯中。賈善國運用中國傳統工藝技術創作了兩本書,以此強調《道德經》的文本價值,堪稱書籍藝術的經典案例。黑色版本的文字為凹版,字符與道家陰陽哲學的“陰”相對應,白色文本中的字符為凸版對應于“陽”。顯然,藝術家的意圖並不在於是宣揚文本中文字所傳達的意思,而在於“書籍”本身的觀念與思想。
李洪波作品 夢1.2 尺寸可變 紙雕 2012
在當代藝術教育中,很多傳統的方式被認為是過時的,但對於古典與新古典雕塑藝術的研習卻是共識。對於李洪波來説,從不同角度畫石膏模型是他自學生時代以來的一個強烈記憶。他賦予了這一回憶以意義,通過具有創造性、顛覆性效果的雕塑來呈現其藝術的視覺張力。他利用紙張本身所特有的性質創作的半身像是一個智慧的視覺表達。在他的雕塑面前,學生無需調整位置來改變透視,只需操作活態的雕塑模型即可。在第二部作品《Dream》中,李洪波使用了類似于童年製作疊紙玩具時的試驗方式,通過對形式,顏色和質地的研究延展了他記憶的時空。
藝術家李洪波接受媒體採訪
展覽現場
周松的藝術創作靈感來自於科學,其科學知識是從觀察中得到並通過精確的描述予以傳達的。所以,周松在某種程度上是一位基於光學的寫實主義藝術家。他重現了他所看到的事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的作品展現出了他將科學、哲學和藝術融合的一種智性經驗。他的作品瞄準知覺和表像,如在作品《Trouble of the Consciousness》中,一顆心臟被他以醫學標本的精確性呈現出來。這個作品通過使用一個感測器投影,實現了這顆心臟的節奏與觀眾距離間的互動。周松的作品表達了心與身體的完全分離。同時也將作品主題關於器官與身體內的功能的矛盾揭示出來。在第二個作品中,周松表現的是“熵”這一將熱力學系統從有序轉變為無序的物理現象。作品中,一個高度拋光的機器人局部被照相寫實主義繪畫所表現,三角形構圖被佈置在白色空間背景中,在那裏它們將由於熵的理念逐漸趨於紊亂。對於精通物理定律的周松來講,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甚至是混亂無序的。
王斐作品 文明史之二 150x40cm 布面油畫 2012
王斐不僅關注自然世界的現象,而且深入地研究自然地理、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關係的神話與傳説。他的三部作品令人想起古老的東方繪畫傳統。這些作品的圖式採用兇猛的野獸組合構成方式,如兇猛的雄性俄羅斯熊和美國鷹等。在作品《a lion rampant and a lion couchant 》圖像中唯一的人類形像是一個中國人,他致力於征服一隻有象徵意味的獅子。王斐創作了一種新的關於世界的神話文本,其視覺詞彙來源於一個關於人類與環境互動的超現實的幻想。在這個幻想中,動物們扮演著傳統的象徵性角色——如兇猛的鯊魚、太平洋的鯨魚和威脅的美洲虎等。
賈欣雨作品 square-game 100x200cm 布面油畫 2015
就記憶和文化傳統而言,賈欣雨高度個人化的繪畫形式背後的思想顯然是非科學和不精確的。她作品中神秘的形象反映了她對詩歌模糊性意象的借鑒,一種源自現代主義繪畫及對世界的隨性表達或許通過神話才能理解。畫面粗糙的處理和她對非自然色彩的偏好相結合,在她的作品中營造了一種空靈的氛圍。在她的繪畫中,不確定的形式參照和明顯的隨意甚至隨機的空間營造方式都喚起了田園詩人般的沉思。其作品流露的情感可能受到中國傳統詩歌的啟發,但她並不排斥迥然相異的西方詩歌。賈欣雨的作品植根于後現代主義美學,其形式元素通過對觀眾的詮釋獲得意義。因此,她的圖像適合在隨意放鬆的時候沉思。
嘉賓觀展
張春華的繪畫作品也是從強烈的個人心理空間中迸發出來的。這些作品是傳統與當代思想交匯的場域。對於張春華來説,過去與現在的關係是一個難題,令人不安。在他眼中,過往的文化經歷就像異國他鄉,令他煩惱。他以明暗的形象代表著他憂鬱的狀態,用矛盾的方式來傳達當代生活的矛盾。他對在一個變化陣痛中的國家,生活和工作中所經歷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壓力的藝術反應,對那些即使對文化轉型造成的損失漠不關心的人來説也是有益的。我們在其作品《The sight of his back》中,透過橢圓形的窗戶看到的人,在空間或時間上背對著我們。如果我們把他的背看作鏡子中的映像,他就期待著超越畫布的空間進入我們的當代世界。這一視覺謎團可以作為張春華心境的象徵性表達,激發我們對他其他作品的理解。
楊舒文作品 天眼 160x160cm 布面油畫 2018
中國在追求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千變萬化的現象是圍繞著建築環境展開的。建築在一個代表變革的社會中扮演著象徵性的角色,反過來它又推動了更多的變化。在中國城市,建築與建築結構代表了諸般可能。曾經的簡單生活已時過境遷,楊舒文的作品反映了當代生活的時尚、創新和結構美學。它們令人想起了玻璃幕墻的反射,新舊建築的交融。在作品《Heaven Eyes》裏,新建築的外立面與舊式公寓建築的外墻相映成趣。其作品呈現出了獨特且強烈的視角,它既通過活力四射的外觀喚起了人們對現代中國城市的活力感知,它也迫使觀者思考進步本身帶來的悖論。
藝術家賈善國接受媒體採訪
對於每一位藝術家來説,當代世界並不能完全呈現于他們獨特的藝術表現中。它還取決於他們對自然現象、人類理性的認知與理解,也取決於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中如何面對美好與困境、真實與虛構的二元對立。本次展覽中涌現的藝術家的作品,體現了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對於其所存在環境的一種關注。這種環境對於那些在相對緩慢的步伐中體驗文化變革的西方人來説幾乎是不可理解的。在保持傳統和不顧一切奔向未來之間的較量中,這些藝術家似乎都站在謹慎的一邊。他們是否認為自己是集體文化記憶的守護者?通過審視他們的作品表明他們確實如此。他們與他們令人著迷的作品在面對商業社會的經濟利益時呈現出了文化守護的複雜性與重要作用。
據悉,本次在展覽將持續至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