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復活》 1475-1479,貝利尼 圖片來源: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Gemäldegalerie
“這幅畫展現的是一個偉大的時刻……”,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藝術家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在他的著名畫作《耶穌的復活》(Resurrection of Christ)中描繪了一個近乎全裸的耶穌形象。在這幅畫中,耶穌懸浮在半空中,他腳下的士兵們面帶震驚看著他空空如也墳墓。然而,這並不是這幅畫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它最值得一看的是畫面上半部分描繪的天空。在貝利尼畫出來的天空裏,出現了三百年後才為科學所分辨出來的雨雲和積雲,這些雲被畫家以橙紅的色調畫在了半空。仔細一看,人們還能看到背景中的天空正由深藍色變為淺金色。
貝利尼不僅僅是描繪了一幅耶穌復活的場景那麼簡單。他所描繪的這個偉大的時刻,更是將現在與過去的時空聯繫在了一起。這幅畫所表現的景色也將現代的參觀者與幾百年前的貝利尼聯繫在了一起。很難想像,就是這麼一片令人心醉沉迷的天空,使人們得以與五百多年前的貝利尼同呼吸一處空氣,共分享一片天空。讓人們得以與貝利尼的美妙靈魂交流。
貝利尼的作品在英國國家博物館的這次展覽中已經算得上是無可比擬的了。但如果真要更加深入去探究,貝利尼的姐夫安德烈亞·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的作品,則還是可以與之一比的,畢竟曼特尼亞的作品對貝利尼早期的藝術創作有不小的影響。本次展覽同時展出了兩位傑出藝術家的作品,但並沒有用兩位藝術家的生活細節去吸引觀眾,反而用作品本身豐富又深入的內容敲打著人們的心靈。不論何時,文藝復興時期都是一個極其美妙而具有藝術性的時代。
不過如果展覽上能展出兩位藝術家的生活細節,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説,通過藝術家的傳記細節我們可以得知在1453年,曼特尼亞娶了貝利尼的姐姐作為妻子。通過這一細節人們其實可以更深一步地挖掘出兩位藝術家之間不同的藝術性格。然而本次展覽並沒有突出這些生活細節。相反,這個展覽側重的是兩個畫家繪畫內容之間的差別,比如“聖巴斯弟盎”(Saint Sebastian,一位殉道聖人)、“花園裏的痛苦”(The Agony in the Garden,新約中記載的耶穌生平事件)、“耶穌受難記”(the Crucifixion)等題材之間的差異。
《花園裏的痛苦》,貝利尼,1458-60.圖片來源: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當人們一進入博物館,就會看到一本褪色的大書。曾經給予過這些藝術家以生活激情的希望、或是曾經給予過他們一絲機會和轉機的希望,在這裡,頃刻間化為烏有。這是喬瓦尼·貝利尼的父親雅科波·貝利尼(Jacopo Bellini)——第一位真正的威尼斯藝術家——的繪畫專輯。這部專輯與其他擺放在展覽前部的繪畫作品一起,為整個展覽增添了一種學術氣氛。
參觀者在這裡,可以聽到展覽中無處不在的音樂,能看到電影裝置,還能與遊戲裝置進行互動。但除此之外,難道就沒有一個能夠深入感受這些藝術産生之所的地方嗎?至少在畫家的城市裏,尚能找到些許他們的氣息。在威尼斯,這個貝利尼生活了一輩子的城市裏,仍能找到他當年被教堂委任後所留下的畫作。幸運的是,在這個展覽上專門有一個區域,放置著貝利尼關於“死去的聖人為天使所包圍”的題材的作品。這對於想要了解貝利尼當年的那種神秘而神聖的創作地的人們,有著莫大的幫助。
而與貝利尼相對應的,是曼特尼亞那種魔幻的、充滿個人色彩的畫作。不過可惜的是,單單從這個展覽上,人們很難感受到曼特尼亞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也許本次展覽可以稍微介紹一下曼特尼亞當初在威尼斯當教廷畫家的經歷。至少在那裏,曼特尼亞的房子還在。那是一個了不起的建築物,院子裏還留有一些有令人驚嘆的幾何藝術裝置。
《耶穌受難記》,曼特尼亞,1456-59.圖片來源: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Thierry Le Mage
如果展覽能從曼特尼亞的房子和貝利尼的教堂講起,那將再好不過了。想像一下,謙遜的貝利尼走進了他聰明之極的姐夫創作“宮殿”時內心的不安,這一定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場面。不過,隨著參觀的逐漸深入,裏面展出的內容還是讓人稍微失望的。展覽上絲毫沒有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然而自負與野心恰恰是曼特尼亞的特點。
宗教元素在展覽中隨處可見,大多數宗教來自於中世紀的基督教。但曼特尼亞沒有局限于其中,他不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對古羅馬文化中的神、對古羅馬的神話和英雄尤為情有獨鍾。相比于對聖人聖巴斯弟盎形象的刻畫,曼特尼亞最為吸引人之處就在於他對古典細節的深入和刻畫。這一點就表現在了他的作品《耶穌受難記》當中。在這幅畫的視角當中,與其説曼特尼亞是站在士兵的一方思考問題的,倒不如説他其實更感興趣的是士兵們盔甲上的細節。
排在這些中世紀宗教展品後面的,是一個以“古典”為主題的特別展區。對於文藝復興時期來説,對古典的復興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而曼特尼亞就是其中最為狂熱的人之一。在展覽上,人們可以看到曼特尼亞《凱撒的勝利》(Triumphs of Caesar)系列作品中的三幅,上面描繪有令人敬畏的景象:古羅馬的輝煌和殘酷。
《美德的勝利》,曼特尼亞,1500-02。圖片來源: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Gérard Blo
不過,曼特尼亞對於羅馬的夢不過是存在於他的幻想之中。在曼特尼亞的作品《美德的勝利》當中,幾個小天使幫助了智慧女神將一群色情狂、半人馬和其他不合群的人趕出了綠色的天堂。這是一幅令人不安的超現實主義傑作,它將道德的嚴謹性與噩夢般的細節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然後就這樣,展覽草草結束。正如偉大的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所言:義大利文藝復興孕育出了不羈、危險的現代自我。曼特尼亞就是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一個擁有這種特性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傑出的貝利尼和曼特尼亞之間,曼特尼亞更為偉大。儘管這次展覽看上去還不錯,但它為了傳統學術上的意義而忽略了文藝復興中的革命性。
《曼特尼亞與貝利尼作品展》(Mantegna and Bellini)在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27日于英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Gallery)展出。(作者:Jonathan Jones;文章來源:The Guardian;編譯:李琦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