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利物浦雙年展兩大看點

時間:2018-09-06 14:17:45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2018利物浦雙年展主題詞

文/淩敏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這是二百多年前德國詩人席勒發出的喟嘆。以這句話為主題,7月14日利物浦雙年展拉開了帷幕。這次歷時15周將要持續到10月28日的藝術盛會,吸引了全球20多個國家40多位一線藝術家的參與。

根據筆者在利物浦近一個月的觀察,本屆雙年展至少有兩大看點是值得人們研究的。其一,對藝術界同仁來説,這是一個了解最新藝術動向的平臺。其二,對從事經濟轉型、産業升級、都市更新和社區改造的業者來説,這也是一個難得的研究樣本與學習機會。

一,在藝術上尋找創新與突破成了本屆雙年展的一大特徵

從藝術層面看,2018利物浦雙年展呈現出一種“尋找”的特徵。在藝術形式,在表現方法、手段和媒介上,努力尋找各種各樣創新的可能;在內容和主題上,在對當今世界的感知與反思方面,同樣也在尋求各種深化與突破。

首先,在總體上本屆利物浦雙年展的展線還是拉得比較開的。在29個公私場館或空間中,有各式各樣的展覽、表演、電影放映、演講和參觀活動,有滿足不同需求的安排。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從繪畫到雕塑,從裝置到影像,從新媒體到綜合演藝等等,各種樣式都有。參展藝術家們試圖用別出心裁的形式,向觀眾傳遞不一樣的審美意圖。而這些活躍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他們的文化背景和現實處境差異很大,因此參展作品給觀眾帶來的震撼也迥然不同。

梁慧圭《垂頸女人》(局部)

比如,在泰特利物浦美術館展出的南韓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的作品《垂頸女人》,用天然的、手工的、機制的材料,編製成富有不同民俗特徵的裝置,再用噴繪的隔斷做背景,由此構造了一個感官混合、寓意糾結的環境雕塑,令觀眾在訝異中思考作品所給出的種種暗示。而美國藝術家凱文·比斯利(Kevin Beasley)的作品《你的臉夠或不夠》則很明快。凱文·比斯利擅長將雕塑和音響裝置與表演行為組合在一起。他的這件作品將防毒面具套在十幾個話筒上,並在上面裝飾了花哨的羽毛等奇奇怪怪的東西,以此表達對個體權力的伸張。

相對於那些主題晦澀的作品,出生在伊朗的多倫多藝術家阿巴斯·阿卡萬(Abbas Akhavan)的雕塑《幽靈的變奏曲》則是主題鮮明。阿卡萬用“夯土”法將來自中東戰亂地區的砂土夯實。這些砂土是被恐怖分子摧毀的古代神像的殘骸。阿卡萬用它們塑造了一隻半人半獸的保護神的大腳,以控訴恐怖分子的野蠻行徑。而在本屆雙年展上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佔比不小,其中又以影視作品為多。比如黎巴嫩藝術家拉米亞·喬裏格(Lamia Joreige)的視頻裝置《河流之後》以貝魯特一條河為地標,展現了河流附近的城市變化以及城中人物的樣態,作品還碰觸了當地多元文化與重建問題,很現實、很尖銳。

阿巴斯·阿卡萬《幽靈的變奏曲》

其次,如果做更深入、更專業的比較可以發現,本屆雙年展雖然在整體上是有水準有高度的,但是到目前為止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不多,那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更少見。為什麼呢?為什麼熟悉這個雙年展並且每次都來光顧的藝術界同仁會有一種審美疲勞感呢?

一方面這是因為雙年展每兩年舉辦一次,時間間隔短,而策展團隊對藝術界的生態並不陌生,他們知道有哪些一線藝術家在忙什麼,因此很自然地會從這些人入手。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頻頻發現藝術天才那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藝術突破不是一個簡單的量化過程,大師級人物的出現是可遇不可求的。而雙年展的平臺主要是為當下活躍的藝術家來搭建的。這些一線藝術家都還在成長髮展中,他們的探索可能不完善,或者需要一個被認可的過程。

比如,前面提到的南韓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她喜歡用不同材料、不同風尚的器形來編製作品,試圖將蘊藏在不同材料、不同器形上的文化意義揭示出來並糅合在一起,用當代藝術手法構造她的環境雕塑,借此傳達一種含渾、糾結、異化的當代感。她這麼做固然有自己的道理,但是這樣的表達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是個問題。而另一些藝術家特別是影像藝術家,從生活中擷取某些片段並予以另類解讀,這種方式能不能反映生活的真正面目,是不是過於主觀和簡單,在形式上是不是太過單薄?也是問題。而這些來自不同參訪者的疑問也就匯成了本屆雙年展留給大家可討論的議題。

參展影視作品在利物浦影像館(FACT)上映

二,在組織策劃上更注重與城市機能的融合

現在,換一個角度,從經濟轉型和都市更新的層面,看看本屆利物浦雙年展究竟有哪些值得關注與學習的地方。由於利物浦市在十年前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而利物浦創辦雙年展至今已有20年,今年剛好是第十屆,因此無論從縱向的歷史還是從橫向的歐洲城市來做比較,都可以發現,雙年展的舉辦對利物浦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就歷史來看,在英國近三百年的發展史上,利物浦曾經是比肩倫敦的一線城市。它商業發達,航運繁榮,工業興盛,金融市場活躍,在工業革命中扮演過重要角色。而利物浦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也有近兩百年曆史。但在二戰之後世界工商形勢發生快速變化,到1970年代傳統製造業向東方轉移,利物浦面臨了重重挑戰,一度陷入人口外流、經濟不振的窘境。如何推進經濟轉型、産業升級、都市更新?利物浦人利用長期積累的財富優勢與商業優勢,從文化、教育、體育入手,通過由下而上的市場化運作,在足球、流行音樂、當代藝術等領域,培養了一批風靡世界的巨星與大師,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文藝與體育的重鎮。

中國約翰·莫爾獲獎藝術家參加利物浦國家美術館展出

有趣的是如果看地理位置,利物浦只是英國西北邊陲的瀕海小城,與其他歐洲古城相比,並沒有多少地理優勢與人文優勢,為什麼它會成為歐洲的文化之都呢?除了在多個領域造就了一批巨星外,主要是因為在城市轉型和文體活動的商業化運作方面,利物浦人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利物浦的城市轉型不僅做得早,也在制度、規則以及相關實務方面做得細、做得好,成了大家的楷模。

以本屆雙年展為例。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這次雙年展的導覽手冊,並去29個公私場館轉轉,再比較一下在不同場館和空間裏的活動內容,以及這些活動在時間上的排列,你會發現利物浦人是多麼用心。他們的雙年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藝文展覽,而是一種將你在利物浦的旅行在時間與空間上安排得非常豐富週到而又實惠貼心的精心服務,是一次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藝文享受。

合作夥伴展《這是上海》展出的施勇作品

在時間上,利物浦雙年展緊接著各大學的畢業季開幕,並貫穿于整個夏天的旅遊旺季。這樣的安排不僅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以及他們到利物浦來參加畢業典禮的親友們提供了豐富的遊覽內容,也為前來度假的遊客提供了充裕的觀賞時間和最新的觀賞作品與藝文資訊。在空間上,利物浦雙年展不僅把展覽活動放在城市所有的美術館,而且是遍佈于大街小巷,在博物館、美術館、市政廳、市民中心、社區廣場、花園,以及教堂和大學的禮堂、陳列室、演講廳,處處都有雙年展的標誌,有不同的展覽活動。所以,雙年展不只是藝術同仁的盛會,更是市民和遊客的盛會。

不過,這麼講並不意味著利物浦雙年展像是趕集,也不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它是專業的,有主題、有層次的。從雙年展辦公室提供的資料看,本屆雙年展內容大致分為四個模組:一塊是雙年展展覽,分佈在17個場館中。這是本次雙年展的主體;一塊是既有藝術品展覽,分佈于8個場館。這是將利物浦各大美術館、博物館以及歷史性建築的精華,依據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精心挑選後的呈現;一塊是合作展覽。比如,“約翰莫爾繪畫獎2018”,“這是上海”以及“布隆伯格新當代2018”三個展覽分別安排在三個地方;還有一塊是與社區相關的延伸活動,分佈在5個地方。這是與活化社區相關的藝術聯動。

合作夥伴展《這是上海》展出的周嘯虎作品

不僅在內容上雙年展的策劃和佈局是有結構的、有多重考慮的,在與公眾的互動方式上,策展團隊也有很週到的安排與考慮。在為期一百多天的時間裏,組委會安排了幾十場與藝術家、策展人的對話會、報告會。另外,幾乎每週都有演出、電影放映,有遊覽活動、家庭活動、工作坊活動等等,以滿足不同觀眾的不同需求。而更能體現利物浦人商業精神與服務意識的是,雙年展辦公室還聯繫了各種消費檔次的商家,為遊客的餐飲住宿提供了不同折扣的優惠服務。

作為一個非官方的組織機構,利物浦雙年展組委會能夠把工作做到如此化的程度,那是不簡單的。那是藝術精神和商業精神良性融合的結果。誠如本屆雙年展主題所言“美麗的世界,你在哪?”利物浦人那種嚮往美好的辦展宗旨,既是對美好世界的追尋,也是向尋求美好世界的公眾發出的邀請,這個雙年展是值得大家看一看的。

(本文作者為上海美術學院教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