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的空間"2018東莞雕塑裝置藝術節:以當代藝術重新詮釋“世界工廠”

時間:2018-08-20 | 片長:00:04:04 | 來源:藝術中國

“延伸的空間”2018東莞雕塑裝置藝術節

近些年來,國內不少城市和地區紛紛打出各地的文化、藝術牌,當代藝術、設計已經成為地區和城市借力轉型的有力抓手。2018年8月17日下午,“延伸的空間”2018東莞雕塑裝置藝術節在東莞同沙生態公園、旗峰山公園、東莞市文化館展廳、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同時開展。本屆雕塑裝置藝術節匯聚110余位中外雕塑家、藝術家的上百件雕塑、裝置藝術作品,其中不乏眾多國際、國內重量級藝術家及代表作,以當代藝術的精神一洗人們對昔日東莞“世界工廠”、 “代工城市”的陳舊印象,令人耳目一新。

向京,《Baby Baby》,156×85×85cm,玻璃鋼著色,2001,鉑爾曼酒店展區

銅雕馬歇爾·雷斯(法國),《一、二、三,抓金雞》,1991,210 x 65 x 155cm,鉑爾曼酒店戶外展區

“這是我們兩年來在東莞地區策劃的第三個大型當代藝術節,這種一線城市之外的當代藝術活動,具有挑戰性,同時也更具有特殊的價值拓展空間。”策展人范明正與趙艷婷在介紹本屆藝術節時説道。與兩位策展人之前在東莞地區策劃的兩屆“道滘新藝術節”不同的是,本屆專項于雕塑與裝置,以配合地域的公共性需要。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丹麥),《遺失的指南針》,浮木、黃銅、磁鐵、線,38X65X38cm,鉑爾曼酒店展區

從參展作品和展覽的體量來看,作品的創作時間跨度大,既有致敬經典的傳統學院派作品,也有當代、實驗風格的創作,覆蓋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具有實驗性的當代雕塑裝置作品,在全球化視野下討論有關政治、社會、歷史和文化等問題,對民眾來講帶有濃重的新藝術啟蒙色彩;學院經典單元,在傳統敘事語境下展示了學院的傳承和歷史的經典;城市公共話語單元,這個單元極具互動性,易於為民眾所理解;在地藝術單元特別呈現了東莞籍雕塑家張松鶴先生的代表作以及東莞莞香文化非遺傳承人黃歐的莞香收藏。當代與經典並存,國際與本土藝術交鋒對話,奠定了本屆藝術節宏大的藝術視野和相容開放的學術心態。

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為了將當代藝術的氛圍盡可能輻射至整座城市,策展人將130余件參展作品採取分散式陳列的方式,在東莞多處文化地標和戶外公共空間展出:程昕東收藏單元的20余件國際藝術家作品,學院經典作品與張松鶴先生紀念單元、黃歐莞香收藏在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出;位於市民廣場的旗峰山公園展出多件城市雕塑,以尋求雕塑與市民文化的契合;東莞市文化館展廳展出部分當代實驗雕塑及裝置;同沙生態公園則展出大型當代戶外雕塑和部分藝術家的駐地創作。

學院經典與國際當代雕塑展區

程昕東收藏單元共展出程昕東收藏的22件當代雕塑作品,涵蓋內容豐富,既有雕塑家對當代雕塑語言的探討;也有雕塑作為一種媒介介入,表達藝術家對藝術、社會、政治的立場和態度;部分作品還呈現出與裝置、影像、設計的關聯。

瑞貝卡·虹(德國),《無題》,1997,高25cm,銅、金,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約瑟夫·博伊斯(德國),《為了愛而生存》,1975 ,尺寸可變 ,量杯、玫瑰,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方力鈞,《23pieces》,2005,15×15×600cm,銅、金粉,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阿曼(美籍法裔),《音樂的力量》,1986,210cm,銅,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盧昊,《建築碰碰車》,2002,尺寸可變,有機玻璃,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赫爾曼·馮·納扎爾特(比利時),《馬》,鑄銅化學著色,40x16x38cm,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馬魯·門迪·霍約(古巴),《無題》,2009,42.5 x 26.5 x 62 cm,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法國藝術家阿曼創作于80年代的裝置作品《音樂的力量》,將幾百件小提琴重新打破組合,挑戰了人們對日常熟悉事物的認知;約瑟夫·博伊斯《為了愛而生存》以單純的視覺形式,將現成品直接拿來詮釋藝術家對愛的態度。人們對待愛要像對待玫瑰花一樣,需要精心呵護,付出時間和關注。本單元還囊括了來自德國、古巴、比利時、法國、日本、南韓和國內藝術家的作品,比如方力鈞作品《23Pieces》,有著各種形態和表情的臉擁擠在一起,象徵今天地球人類的遭遇,光鮮亮麗的“金粉”背後通常是不為人知的現實,藝術家借此提醒我們關注人類真實的生存狀態;盧昊作品《建築碰碰車》,藝術家以廉價、脆弱的塑膠、有機玻璃重塑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典型的建築樣式,比如古城樓,並以玩具這一詼諧的形式表達,溫柔而幽默地喚起人們對文化遺産和當代城市建設的反思。

莞香文化非遺傳承人黃歐收藏,莞香木雕,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東莞籍人民雕塑家張松鶴作品《毛主席像》,40cm×40cm,金,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東莞籍人民雕塑家張松鶴作品,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孫紹群,《大躍進 1958》,104X50X40cm,銅 ,2007,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在地藝術單元

“在地性元素是一個當代藝術展必不可缺的部分,除了大量的現成品,在地性元素的挖掘是我們工作的另一重點,原籍東莞的人民雕塑家張松鶴先生及其作品使我們心生敬意,我們為其特別設立紀念性單元,展出多件他的代表性雕塑作品;黃歐作為東莞莞香文化的非遺傳承人,他的收藏品也被發掘出來,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材料價值都很高;此外,年輕藝術家張文智的作品以田野調查和風物志為創作手段,此次在東莞進行了駐地創作,他的作品在東莞文化館展廳展出,作品使用了動物標本,比如烏龜殼,以及在當地收集的各類材料,表達了藝術家對東莞地域和風土的認識。”策展人范明正和趙艷婷告訴記者。

張文智,《達裏尼 No.4》,2018,尺寸可變 ,文物、標本、紙本水墨,東莞文化館展廳

盧徵遠,《過去的即將到來》,白色天然大理石 ,45x45x20cm ,2015,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劉巨德,《後草地的姑娘》,陶瓷 ,50×25×28cm,2016,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白明,《疊加的關係》系列,瓷,2018,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與程昕東收藏單元和在地藝術單元共同展出的還有眾多國內學院派經典作品以及知名當代雕塑家、藝術家的創作,分佈于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及其所在的鉑爾曼酒店大廳、走廊及戶外空間。白明陶瓷系列裝置《疊加的關係》、姜傑作品《在》、向京創作于2001年的作品《baby baby》、盧徵遠《過去的即將到來》、奧拉維爾·埃利亞松《遺失的指南針》、蔡志松《故國·頌7》、王芃《一道陽光》、范明正&趙艷婷《世界工廠東莞製造》、楊千《棄物》等,共同展現了當下多元而豐富的雕塑與藝術語匯。

楊千,《棄物》,2017,28X28X33cm ,水晶樹脂與綜合材料,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展區

范明正&趙艷婷,《世界工廠東莞製造》

姜傑,《在》,2001 ,200X160X140cm,樹脂 漆 玻璃,鉑爾曼酒店展區

陳曦,《正在顯形》,2017,直徑:300cm 高:400cm,空心樟木,鉑爾曼酒店戶外展區

東莞文化館展廳展區

曹暉,《純羊毛一號》,2005,35 x 50 x 185cm ,40 x 75 x 185 cm ,樹脂、纖維等綜合材料(左側兩件)

東莞文化館展廳展區

延伸的空間:雕塑與城市公共空間對話

除了藝術館、文化館、酒店等室內展廳,本屆藝術節最大的亮點在於雕塑與城市戶外公共空間相結合所凸顯的獨特美感。據了解,借助雕塑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天然聯繫,東莞正著力計劃在未來幾年中將同沙生態公園開發打造成一座雕塑主題公園。基於此,策展人根據同沙生態公園的自然環境挑選了相應作品。“旗峰山公園對東莞來説是市民公園,就在城市中心,這座公園對市民來説主要是散步、健身,因此旗峰山公園展出的雕塑裝置以與市民文化和城市氛圍有契合點為挑選原則,目的是使藝術與公園廣場和市民文化的距離更近一些。而同沙生態公園與旗峰山公園完全不同,它的自然環境、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好,環境優美宜人,很適合放置一些大型的戶外雕塑和具有當代實驗性質的作品,能夠為相對單調的自然環境注入當代藝術的能量,並衍生新的語境,促使觀眾在自然的環境和狀態中與藝術互動。同時也呼應了本屆藝術節‘延伸的空間’這一主題。”策展人范明正和趙艷婷在接受藝術中國採訪時説。

王興剛,《生活進行時》,190x120x90cm,旗峰山公園廣場展區

戴耘,《致敬》,紅磚、水泥、鋼筋,高3.33米,底座高1.4米,旗峰山公園廣場展區

隋建國,《衣缽》,尺寸:240×180×32cm,材質:鑄鐵,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隋建國的代表性作品《衣缽》被放置在同沙生態公園空曠的草地上,隋建國將一件看不見的籠罩在中國人精神上的中山裝以一件雕塑作品的形式再現出來,成為承載百年中國革命文化精神的“衣缽”,這件重達8噸的作品此刻在高遠的天地間呈現出特別的意味和分量。

展望,《浮石》,95kg,210X175X115cm,混凝土配重200kg,50x50x35cm,不銹鋼錨鏈:外長7cm直徑1cm全長400cm,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藝術家展望此次展出代表作品《浮石》,這件作品誕生於90年代,曾經在國外多個國家的海域(水域)展出。本次展覽中,《浮石》漂浮于同沙生態公園一處名為“十里河塘”的水面中央,光可鑒人的不銹鋼鏡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映照出周圍靜謐的湖光山色,並且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與周圍環境相互關聯産生不同的變化,在這裡,作品與時空的關係被無限放大,為整個環境增添了別樣的意境。

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鄭路,《潺潺》,5x3x2.4m ,含底座,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郅敏,《天象四神-白虎》,2017,320x120x270cm,陶瓷、金屬,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柳青,《風景》,綜合材料 ,200cmx190cmx240cm,2011,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王偉,《十月》,2013 ,360x110x260cm,不銹鋼著色,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溫京博,《漂》,2018,裝置,尺寸可變,玻璃,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溫京博,《漂》,2018,裝置,尺寸可變,玻璃,同沙生態公園展區

藝術家溫京博針對“十里河塘”的這片水域特別進行了為期一週的駐地創作。作品以《漂》為主題,“魚的題材一直是我創作的主線和思路,也是我作品當中的一個符號和對人類的表徵,《漂》由幾十個透明“水球”散落在水面和岸邊組成,每個水球中都有幾條魚兒游來游去,卻不能真正徜徉在真實的水塘裏,整件作品錯落有致,令周圍安靜的環境産生了動態的美感。藝術家在此也以魚隱喻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艾墨思,《THE global self》,2018,高350cm ,不銹鋼,同沙生態公園

策展人范明正&趙艷婷

雕塑、藝術與城市未來

“我們的願望是通過幾次活動,打造一個雕塑之城,讓全城佈滿公共藝術地標,使東莞成為珠三角地區的文化藝術亮點城區,成為德國明斯特一樣的藝術旅遊城市,提升其城市形象。”策展人范明正告訴記者。

程昕東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程昕東在接受藝術中國採訪時説:“北上廣有良好的藝術家群體和文化基礎,假如藝術節在這些藝術一線城市舉辦,今天來看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對於東莞這些藝術二、三線城市來説,能夠有眼光舉辦類似的藝術活動確實是值得探討的。”絕大多數藝術家都對東莞此次雕塑裝置藝術節的舉辦表示肯定,認為這對於改變東莞過去以“加工”、“製造”、“代工”等為基調的城市形象有所裨益,從長遠的角度也有助於城市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播。

藝術家向京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向京認為,“由於中國的歷史原因和社會環境,導致文化、藝術基本集中在幾個大城市,但是對於文化來説,當然應該更多元,更具有差異性。國際化、高大上是一種追求,差異性、地域性、本土化也是一種追求。作為藝術從業者,我覺得東莞能夠有實力舉辦這次活動是很可貴的,但是同時也應該特別注意,城市在發展文化和藝術的過程中,不要讓自己變得與其他城市同質化,以損失原有的文化生態和文化樣貌為代價,應該將它們保護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差異性共同累積緩慢生長,最終共同呈現地域的文化特色。”

藝術家展望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作品在戶外公共空間展出只是一個契機,如果觀眾或者遊客通過在戶外看到一個作品,進而勾起他想知道藝術家還有哪些其他作品,進而去了解藝術,這才是最有意思的。”藝術家展望對記者説,“不光中國,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把公共藝術放在旅遊的層面展示,這個想法沒有問題,但是即使是為了吸引更多旅遊,也需要更多的時間、資金和持續性,才能達到城市發展和旅遊的目的。比如日本的越後妻有和德國的卡塞爾,這絕不是一蹴而就,僅靠一次藝術節或藝術活動就能實現的,藝術介入城市需要時間。”

旗峰山藝術博物館

上百件雕塑裝置作品從世界各地遷徙般匯集東莞,好像不同國家和地域的空間延伸到此,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和議題。“延伸”寓意著在資訊化網路化的社會轉型中,交流的意願、頻率和靈活自由,地域化的“空間”從傳統的隔離封閉到逐漸的一體化。“延伸的空間”顯示了現代社會思想傳播中與地域隔膜的徹底消融,這次雕塑裝置藝術節也充分顯示了東莞在新浪潮背景下的開放與包容。本屆“延伸的空間”2018東莞雕塑裝置藝術節將持續至10月16日。(圖文/臺馨遙,視頻剪輯/馮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