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的路上” 三代留蘇留俄藝術家油畫作品聯展拉開帷幕

時間:2018-06-10 13:41:54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開幕式嘉賓合影

在全世界都在為俄羅斯即將舉行世界盃而狂熱之時,北京五環邊安靜的展廳中回蕩著俄文男聲充滿磁性的低聲咏唱,咏唱著海歸遊子度過的那些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2018年6月9日,“傳承的路上——三代留蘇留俄藝術家油畫作品聯展”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主辦、歐美同學會留俄美術院校校友會協辦,涵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留蘇留俄的55位藝術家的110幅代表性作品。

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古棕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古棕在談到本次展覽的策展思路時説道:“這次展覽的初衷是想要舉辦一次留俄藝術家的展覽,最初參展的更多為第二、三代藝術家。但後來綜合考慮到學術上的梳理情況,於是將展出作品範圍擴大到了第一、二、三代,想要呈現出從建國後第一批留俄藝術家到第三代藝術家作品中的傳承與發展。”

《美術》雜誌前主編、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王仲發言

在提到展覽主題“傳承的路上”時,《美術》雜誌前主編、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王仲談到:“傳承關鍵是要‘承’什麼。這一次我們借留俄三代畫家展覽,應該很好的研究一下,到底我們要傳承的是什麼。這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讓油畫界反思一下,我們的油畫到底應該怎麼發展,油畫好的標準又是什麼,如何理解俄羅斯油畫,如何理解‘油畫’。我覺得這次展覽的意義更多在學術和理論上,這是一次應該引起中國美術理論界關注和重視的一次展覽。”

古棕 《爸爸的海洋》 布面油畫 2008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離不開中外藝術和文化交流帶來的啟發和養分。在這條波瀾壯闊的西學之路上,“留蘇”和“留俄”是其中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中國藝術尤其是油畫的發展帶來了廣闊而深遠的影響。如今,距1953年國家第一次公派留學生到蘇聯學習已有65年的時間,對俄羅斯藝術也從單純的取經、學習轉變為批判的吸收、借鑒,並完成了向中國民族油畫藝術語言的探索和轉向。在當下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格局中,回顧和梳理“留蘇”、 “留俄”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不僅有助於探查這段傳承路上的成就,也能夠揭示和反思其不足,並最終作用於中國藝術尤其是油畫藝術在未來的健康發展。

王鐵牛 《湖畔黃昏》 布面油畫 2018年

展出作品

觀眾觀看作品

第一代留蘇藝術家為適應中國藝術文化新的發展需要,遠赴蘇聯知名美術院校學習油畫、版畫、雕塑、舞臺美術設計和美術史論。在幾年的留學生涯中,他們時刻牢記國家使命,勤學苦練,既廣博地吸收學習文化知識,更廢寢忘食地磨練創作技能,在短時間內顯著地提升了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和技巧,留下了諸多經典的作品。中國藝術家群體在留學期間的經歷與成果,已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歷程中一個充滿學術和文化價值的重要課題。

第一代留蘇藝術家回國後,按照國家的分配奔赴各地,辛勤奮鬥在美術創作、教育和研究的一線,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美術創作、美術學科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美術人才。本次展覽中李天祥、李駿、曹春生和蘇高禮留蘇時期的經典作品將為我們呈現第一代留蘇藝術家在現實主義油畫語言和創作觀念上的積極探索。

留蘇學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奚靜之在展覽現場(右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天祥在開幕式發言

作為第一批留蘇的前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天祥感嘆道:“我曾經到蘇聯留學六年,在列賓美院受到美術教育,那時候的經歷對於我的一生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其夫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友萍接著談到:“其實各個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文化都在互相滲透互相學習,有史以來就是如此。文化因為有傳承,才獨具特色。本次展覽的主題特別好,名為‘傳承的路上’,永遠要重視傳承的問題,失去傳承就會失去未來,要兩腳踏中西文化,尋源問道。”

觀眾觀看作品

李新平 《尋找胡楊樹》 布面油畫

展覽現場

改革開放後,從1989年開始,很多中國年輕藝術家開始到俄羅斯留學,以戴士和、王鐵牛、古棕、孫韜、葉南、王少倫、鄭光緒、黃作林和王少春等為代表的一群藝術家可以稱為第二代留俄藝術家。這一時期,經過改革開放,西方多樣的藝術潮流大量涌入,使中國藝術家的思想和眼界得到拓展。

第二代留俄藝術家徜徉在俄羅斯以及西方藝術的長河中時,所面臨的使命和任務已不同於第一代留蘇藝術家——在堅實地掌握現實主義的繪畫技巧和觀念之外,他們更需要深入挖掘油畫語言多樣表達的可能性,實現與中國藝術傳統的緊密融合,並能夠深入地反映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為此,他們在題材和表現形式上都進行了豐富多樣的實驗,在他們的作品裏,既能看到傳統現實主義藝術的嚴謹與細膩,同時也能感受到全新的藝術語匯的表達。

 

觀眾在作品前佇立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造型學院院長戴士和發言

作為第二代留蘇留俄畫家代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造型學院院長戴士和説道:“來到本次展覽看到這些畫感覺特別的親切,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留學經歷,能夠向俄羅斯藝術家們的優秀思想與藝術實踐學習,對於我們來説影響深遠。”

俄羅斯具有悠久的藝術傳統和完備的藝術教育體系,並且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許多博物館中收藏有歐洲各國和俄羅斯名家名作,體現了俄羅斯美術深厚的歷史淵源,至今仍不斷吸引著大量年輕藝術家前往學習,可稱之為第三代留俄藝術家。第三代年輕的留俄藝術家以前兩代藝術家的探索和經驗為基礎,結合當代藝術的發展潮流,不斷更新著自己的創作方法和觀念,對當下的生活進行更多的觀照,並結合中國藝術傳統進行當代轉化。繼20世紀50-60年代第一代留蘇美術家羅工柳、錢紹武、全山石等三十多人之後,近二十多年來留俄的第二、三代美術家也已成為活躍在當代我國美術教學和創作崗位上的生力軍,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心力。

孫韜 《一·二八抗戰》 布面油畫 2015年

葉南 《黑影掠過》 布面油畫 2015年

秦燁 《聖彼得堡之黑煙囪》 2009年

北京舞蹈學院創意學院教授秦燁認為:“俄羅斯給中國打開了一個學習藝術創作的渠道。我在留俄期間學習時,對我影響最深的是美的法則。俄羅斯的美術教學從美的秩序入手,而不僅是局部的造型。”

原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提到:“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們有很多的學子在前蘇聯的藝術院校學習、掌握和傳承俄羅斯藝術,並且他們結合中國的實際,創作出了很多的優秀作品,將俄羅斯藝術的種子播撒在了中國大地上。之後又有很多中青年的藝術家也到俄羅斯學習,俄羅斯的文學和藝術在中國傳承和影響了幾代人,中俄藝術家和學者一直也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我們要在不同時代發現傳承,察覺變化,看到創新,這也是這一次活動的意義,更是所有留蘇留俄藝術家的共同心願。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能梳理老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從側面反映出建國以來中國油畫藝術教育教學的進步與發展,讓後續的留俄藝術家能夠更清晰的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梳理出油畫與中國文化的結合方式,讓未來油畫的發展更加豐富。”

原教育部副部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留蘇分會會長劉利民發言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雲發言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教授、博士學位答辯委員會主席戈琳娜·阿列克謝耶娃發言

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留蘇、留俄藝術家在俄羅斯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辛勤學習,將現實主義藝術的深厚傳統和力量注入中國藝術的血脈之中,並以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獨特傳統,對油畫這種外來的藝術語言進行改造和轉化,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在展覽開幕式之後藝術家與學者進行了學術研討會,對展覽主題及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相信本次展覽將對於油畫藝術在當下和未來的發展作出啟示。

開幕式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