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藝術家的“出走” 長城腳下的公社X ArtDepot藝術倉庫駐留邀請展

時間:2018-05-21 00:37:49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參展藝術家及嘉賓合影

由SOHO中國-長城腳下的公社”與“ArtDepot藝術倉庫”聯合舉辦的“N.A.I.C PROJET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了,這一駐留計劃旨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成為發現、展示新生代優秀藝術家的平臺。

此次2018第三屆駐留計劃邀請了以李鋼、宋琨、何遲、韓婭娟、商亮、葉甫納為代表的當代青年藝術家,展開為期一週的藝術創作。並於2018年5月19日到6月19日期間,在建築師堪尼卡精心設計的大通鋪建築內舉行展覽,展示了本屆駐留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並邀請了張偉、張春華、翟倞三位青年藝術家攜作品一同參展。這不僅是一次中國當代藝術與長城腳下公社的建築設計的精神對話,也是中國新生當代藝術家的一次藝術跨界探索之旅。

綠樹掩映下建築師堪尼卡精心設計的大通鋪建築

藝術倉庫負責人趙倩穎發言

作為活動三年的見證者和推手,藝術倉庫負責人趙倩穎首先介紹了長城腳下的公社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實施三年以來的情況。她談到:“這一駐留計劃最早源於五年前藝術倉庫開始的一些藝術活動,發現了長城腳下的公社。這一集建築、美學、文化為一身的當代建築群,由12位世界級建築師潛心打造,並在威尼斯雙年展榮獲‘建築藝術推動大獎’,其中每座獨立建築都為我們呈現出大師們對建築、藝術、環境的思考和獨到見地。這些建築本身就有藝術屬性,我們想賦予它與藝術更深入的關係。

於是雙方合作來推動青年藝術家的駐留計劃,在第一屆的時候選擇了四位藝術家,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六位藝術家。駐留藝術家的創作媒介也在不斷改變和豐富著,從架上繪畫到影像再到裝置影像等等。藝術家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多,和空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這一次希望藝術家能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駐留項目區別於其他的地方在於,來到這裡會身處大自然之中,而不像大多數駐留項目只給了一個空間。”

展覽現場

本次藝術家駐留項目學術研討會由Hi藝術主編羅穎主持,到場的駐留藝術家與嘉賓一同就怎樣來保持媒介上的多元性,怎樣與駐留空間産生互動,這次駐留與以往有什麼不同,在駐留地創作與在工作室有什麼不同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藝術家宋琨曾有過多次海內外駐留經驗,她説道:“我曾經在挪威和冰島進行過駐留,覺得北歐的文化有著獨立性,並且發現他們很注重去保護自然環境。例如我在冰島沒有看到一根裸露的電線,幾乎全都埋在地下,他們對於城市改造的工作做得要更細膩一些。後來我也和十幾個朋友一起在泰國發起駐留島在項目,感受最深的是大家可以深入的分享合作,互相交流,並且去嘗試跨界。這一次來進行駐留其實即興的成分很少,在來之前已經有了大體的思路,決定要進行寫生,這也因為我最近的作品關注自然人類的生存等問題。”

藝術家宋琨在現場發言

同為這一屆的駐留藝術家李鋼的體驗大不相同。他也曾經參加過兩次駐留,有一次是在德化,主辦方帶領藝術家參觀製作白瓷的地方,並且讓他們以此為靈感創作作品。他提到:“當時我玩兒了幾天,越看古窯址越不敢下手去做,覺得系統的做研究不適合我。後來我找到了一些原來用作裝酒或者醋的白瓷器物,覺得這些器物的聲音特別美,這樣我就把白瓷陌生化了,從另一個角度去創作我的作品,然後把感受扔出來讓別人去細化。這一次駐留我覺得能夠和很多藝術家進行交流,並且互相激活創作思維。”

李鋼 《草圖》 2018年

説到玩兒,駐留藝術家何遲確實是一個“實力玩兒家”。他表示之前在三亞駐留的時候,租了漁船,做了一面旗子,然後每天出海或是在海灘邊,根據這些做了錄影作品。“在這邊我24小時上了三次山,看到了打野雞、狐狸和黃鼠狼,感覺這邊野生動物很多。來的時候我就帶了一袋茶、一瓶酒,覺得來駐留並不是把工作室挪到這裡,而是要與這裡發生關係。我每天像動物一樣在山裏遊蕩,讓自己放鬆下來,是覺得這七天不夠時間做出好東西,這一段時間駐留的經驗會在以後的創作中生效。”

同樣作為駐留藝術家的葉甫納分享了她在柏林女子監獄的駐留經驗,她談到那時候在一家曾經的監獄中生活兩個月,感覺都快要絕望了,有一天還被關在監獄外面進不去。另一次駐留是在荒無人煙的澳洲沙漠中,當時一個年級大一點的澳洲人帶著另外兩個女孩,深入澳洲中部沙漠地區,研究原始遺跡圖騰,與土著交流,這次經歷覺得很辛苦也有些後怕,但卻給了她很深的印象,也讓她能進行批判的思考,對世界的認識更深。她的影像作品據説是在展覽前一天晚上完成的剪輯創作,充滿魔性的音樂無比的洗腦,配合著藝術家自己遊蕩在駐地建築和夜間長城的場景,加上畫面中無處不在的鎖鏈符號以及小豬佩琦的卡通形象,讓人感覺處於一種清醒的夢遊之中。鎖鏈難免讓人聯想到束縛和限制,而藝術家本人則認為鎖鏈代表著一種聯繫。

葉甫納影像作品

葉甫納影像作品

 這次的駐留藝術家中也有幾位是第一次參加駐留項目,他們主要以繪畫為媒介,很關注自己對於繪畫與空間關係的感受。商亮就是其中一位,她認為:“駐地讓我感興趣的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去發揮最大想像力,頭兩天都在爬山和聊天,第三天的時候感覺焦慮了,覺得我必須趕緊畫畫,然後再看帶來的工具裏有什麼就用什麼。很多作品都是一邊玩兒一邊創作出來的,充滿偶發性,在這裡和藝術家一起生活一起交流,摩擦出很多意思的火花。我想在陌生的環境把自己抽空,然後再去完全釋放出來,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商亮作品

商亮作品

 同樣第一次參加藝術家駐留項目的韓婭娟表示:“第一次駐留感覺特別新鮮,當時看到介紹的時候對大通鋪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小時候是部隊大院的,過慣了集體生活,後來上學的時候是獨立狀態,而在這裡能再次感受到集體生活的魅力,也讓我能接觸到其他藝術家的創作狀態。在中間我們換過一次房子,很感謝這次換房子,讓我從之前一個人孤立的巨大壓力之中釋放出來,能和大家一起玩兒一起創作,讓自己慢慢放鬆下來。我覺得這種個體在集體中的游離的狀態,也會在我之後的作品中體現出來。”

韓婭娟繪畫作品

韓婭娟雕塑作品

此外,現場嘉賓還從旁觀者的視角出發,探討了創作與空間駐留的關係。其中鞠白玉作為寫作媒體人説道:“我更關注的不是結果,而是藝術家的工作過程,與駐留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以往各大美院都有寫生的傳統,讓學生去體驗生活,描摹作品。很多駐地計劃也讓藝術家走出畫室去到田野中。我覺得走出一個習慣的空間和環境,能給藝術家一些啟發,是對藝術家慣有工作習慣的一種改變。”

在談到這三屆駐留計劃的變化時,曹絲玉認為:“第一屆我來覺得藝術家們並沒有在空間裏進行思想碰撞,而這次藝術家能在集體的生活裏交流思想。駐留項目也更關注如何讓藝術家在一段時間內在集體環境中有效的交流,駐留如何持續,如何更好的進行商業運轉等問題。”(圖文/孟媛)

張春華 《窗外》 2017年 與看著窗外的觀者

展覽現場

周圍的環境

研討會現場

駐留地不遠處可見長城

參展藝術家合影

觀眾觀看作品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