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是一座孤島,可以自成一體,
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刷掉一個土塊,歐洲就少了一點。
如果一個海角,你朋友或者你自己的莊園被沖掉,也是如此。
——約翰·多恩
展覽現場
2018年5月6日,楊陸峰作品展《3.6℉臨界》在798行雲座畫廊開幕,范學宜擔任策展人。藝術家最新的“腦海群島”系列與前兩年的“七巧”系列作品一併展出,這些作品繼承了他一直以來遵循的“個體,群體和本我”的創作主題。他希望從對半具象的海洋生物的描繪中尋找更為深刻的、關於人類命運的思考。他表示:“‘腦海群島’這個主題只是一個載體,我想要表達的是它背後的東西,它包含了人類的慾望、科技的膨脹,和過度發展中隱含著的危險性”。
《腦海群島—六象》(局部) 150cm×10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8年
《腦海群島—逃不出的框》135cm×135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8年
開頭的這幾句詩,來自英國17世紀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它最被人熟知的部分在最後一句:“喪鐘為誰而鳴?”。在自然界中,任何個體的命運實際上或多或少都對整體産生影響,雖然這種變化是難以察覺的,就像3.6華氏度的外部溫差——對於人類來説,這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對於珊瑚,這將是致命的打擊。地球的氧氣有60%是由這些海洋生物來提供的,但近些年來,珊瑚的存量正逐年減少,原因是海水溫度上漲,而珊瑚的死亡將不能給其他生物提供居所,這樣大面積的生態危機就會出現,那麼,這3.6華氏度還如此微不足道嗎?
《七巧·水世界·巨之瞳》450cm×150cm 丙烯油畫綜合材料 2017年
《七巧·水世界·鲯鰍》150cm×150cm丙烯油畫綜合材料 2017年
《七巧·水世界·烏賊》150cm×150cm丙烯油畫綜合材料 2016年
“七巧”系列運用較為具象的手法描繪了各式各樣的海洋魚類,他在海邊長大,對魚的動勢很感興趣。在這些作品中,海洋中的生物各自佔有一塊畫布,都被置入一個整齊的網格中,構成這網格的,就是中國古代的七巧板,它象徵著社會中的規則和權力結構,七巧板也拼成了魚類各自的形態,它們在這個框架中被懸置起來。
《腦海群島—肯定之否定》(局部)60cm×6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8年
《腦海群島—肯定之否定》(局部)60cm×6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8年
《腦海群島—肯定之否定》(局部)60cm×6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8年
《腦海群島—肯定之否定》(局部)60cm×6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8年
“七巧“系列之後,楊陸峰認為自己的繪畫應當向著更為簡潔,純粹的方向去,於是就在海洋這一母題之下蒐集更多的資料,他偶然發現海洋中珊瑚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珊瑚的生命非常脆弱,它們能夠耐受的溫差跨度必須在3.6華氏度(即2攝氏度)內。並且,它們在瀕死狀態時會發出熒光色,這可以看作它們絕望的呼救,但死亡來臨之後,它們的身體不再像生前那樣絢爛,而歸於灰白色。這個故事讓楊陸峰感到很傷感,他有感於個體聲音的微弱以及當這些數量龐大的生命消逝後的巨大影響,這恰恰與他的主題相契合。
《腦海群島—裏外》300cm×15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7年副本
明亮鮮艷的熒光丙烯色也正是暗示珊瑚瀕死的狀態。“七巧”系列的網格也已簡化成熒光色的方框,這一系列的作品被修整得更鮮明,幾乎都由珊瑚的短曲線和幾何形的熒光圖案構成,整體性十分突出。作品《腦海群島—逃不出的框》和《腦海群島—肯定之否定》中珊瑚的色彩已經成為灰白色,熒光綠的方框大小不一,在宣示著他們瀕死的危險性,以及個體在自然界群體中被規定的宿命。在這個框架下,我們可以感受到人類的介入對它們的影響,他在《腦海群島—裏外》中畫了同一個鸚鵡螺的兩種形象,一種是被人為切開後的形象,另一種是它原本的外貌。切開後的形象雖然令人稱奇,但是“人類的研究和探索使它們呈現出另一種樣態,然而這種研究真的有利於它的生存嗎?”他説,自然生物在人面前被“目標化”了,這一行為是值得懷疑的。
《腦海群島IV》150cm×150cm丙烯綜合材料 2017年
展出的作品有很強的物質性,閃爍著丙烯媒介凝固後的晶瑩剔透的高光,藝術家本人表示,他不打算在作品中體現出手的痕跡,於是在處理作品中蜿蜒複雜的線條時,為了保持它的硬度,他採用將顏料裹在紙卷裏擠在畫布上,待幹後用刻刀在這些凸出的色條上削去一層,露出一個平面,這些堅硬的線條與緩慢流淌在畫布上的灰白色媒介一起構成了若隱若現的珊瑚的柔軟身體。
《腦海群島—放大》局部150cm×15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7年
《腦海群島—放大》局部150cm×15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7年
《腦海群島—放大》局部150cm×15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7年
《腦海群島—放大》局部150cm×15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7年
個體被群體的歸置在這裡被強化。在《7'18''》中,海洋生物們擠在一起,被一層“網”所籠罩,這層網的形象取自富有裝飾性的中國傳統水波紋。個體被不可避免地拋進命運中,他們只是時間現象中的一段,就如作品名昭示的那樣。而珊瑚是 “本我”極端化的代表,一個珊瑚看似是一個個體,其實也是由許多珊瑚蟲構成的。《腦海群島—放大》的組畫由宏觀到微觀,每一張都是前一張熒光框中的部分,一步步逼近細微之處,無限細分,在這樣的關係中,哪個是個體?哪個是群體? 而 “本我”的生命在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之間被擠壓塑造,這種複雜的狀態,激勵了藝術家求索的慾望,個體的命運綿延開來,不僅敲擊著藝術家的心靈,也刺激著群體大潮之下的,每一個個體的神經。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5月31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7'18''》150cm×150cm丙烯綜合材料 2017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