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與建築:以全新的角度審視人類的美好訴求

時間:2018-04-18 09:04:30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克勞德•莫奈在1899年創作的睡蓮。照片:倫敦國家美術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這位70多歲的藝術家送給了法國一份珍貴的禮物。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是英國首相喬治·克萊蒙梭(Georges Clemenceau)的老朋友,他代表英國把他的“睡蓮系列作品作為和平的象徵送給法國,標誌著一場血腥的世界大戰的結束。直至今日,這一系列作品還在巴黎奧蘭治博物館(Orangerie Museum)的橢圓形空間中進行保管和展覽。

這一贈畫的行為對於莫奈來説是不同尋常的,莫奈這個粗心大意的畫家,資産階級的享樂主義者,竟會做出如此嚴肅的公開政治聲明。又有多少前往奧蘭治博物館的參觀者會把莫奈筆下的百合花和凡爾登的屠殺聯繫起來呢?

莫奈的藝術記錄的是頃刻間的事物,讓人心醉神迷的同時又似乎可以促使人把複雜的想法、意義或思考統統放下。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現的生活是如此舒適,以至於任何更深層次的想法都變得不必要或不可能。策展人曾試著把莫奈和其他更嚴肅的藝術家們放在一起,比如透納(Turner)或托姆布利(Twombly),而莫奈的畫作以其純粹色調上的驚奇來吸引觀者的視線,對比中使得其他畫家的作品看起來十分矯揉造作。

1864年,莫奈在他24歲的時候完成了《翁弗勒爾的恩寵聖母教堂》。在這幅畫中,他展現了天生的繪畫天賦。青少年時期,勒阿弗爾(Le Havre)的一家商店櫥窗裏展示了他創作的諷刺漫畫而使他小有名氣。後來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軍隊生活和不完整的巴黎藝術教育之後,他培養出一種對自然特別的感知力和觀察力。

展覽的前幾幅油畫中,莫奈的創作特點可見一斑。在他1867年繪製的《法國聖阿德列斯街道》(Street in Sainte-Adresse)中,斑白的銀灰色雲景懸挂在教堂上空,畫中的景觀如此鮮活,展覽中的78幅畫作越看越使人感到精妙絕倫。“莫奈只是一隻眼睛,”保羅·塞尚曾評價説,“但我的上帝,這是一隻怎樣的眼睛啊!”向這只眼睛投降,就是在享受藝術中最無拘無束的樂趣。但事實上,塞尚錯了,這次展覽證明了這一點。塞尚對莫奈的評論只是為了凸顯自己的藝術成就,他想表明自己不同於莫奈,是一個有思想深度的畫家,認為莫奈提供的是無腦的視覺愉悅,但他風景畫更嚴謹,也更有意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你沉迷于本次展覽時,你會發現莫奈的畫中到處都是歷史,每一筆都充滿了情感。

建築在19世紀作為一種道德力量而存在。在一個快速工業化的世界裏,舊建築以一種不同往常的方式被珍視,它們是中世紀的生還者。13世紀建造的瓦倫吉維爾教堂(Varengeville),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摧毀的公共歷史下的遺跡。在英國,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發起了明確的反對資本主義運動。在法國,建築師奧萊·勒·迪克(Viollet-le-Duc)從1875年開始致力於恢復聖母像和聖心大教堂(Sacré-Cœur)這一新中世紀建築。而教堂在莫奈的畫中反覆出現,這一形象對於他來説是極具深意的。

在本次展覽中,莫奈強烈的、夢幻的、虔誠的教堂畫作是本次展覽的第一個重要的線索,他與羅斯金(Ruskin)的道德觀是一致的:他夢想著一個準社會主義的中世紀,我們仍然可以在古老教堂的陰暗的石頭中看到他的失樂園。第二個線索出現在他對舊城、橋梁和教堂柔和的想像中,仿佛帶領觀者突然進入到現代的巴黎。

1874年,莫奈和他的同事們共同舉辦了他們的第一次展覽以讚美現代中産階級城市生活。然而,這次展覽展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莫奈,一個對工業世界感到焦慮和對工業社會的不公正感到震驚的莫奈。遠離了燈火輝煌的城市和各種慶祝活動,從他在1873年的繪畫《卡布辛大道》 (Boulevard des Capucines)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巴黎仿佛一場噩夢。街道上燈火通明,一群身著黑衣的人身上發出耀眼的光芒,他們像昆蟲一樣,而陽臺上兩個頂著帽子的人在冷眼旁觀。

《煤炭河工:奇怪的芭蕾似的優雅》(1875),克勞德·莫奈,巴黎大皇宮/巴黎奧塞美術館。

這是一個令人感到不安的場景,是對現代空虛幻滅的展望,就像莫奈同時代的埃米爾·左拉的一部破壞性小説中的插圖。在莫奈1875年的畫作《煤炭河工》中,對城市現實冷酷的描繪展現了人類痛苦的呼籲。工人們帶著一種奇怪的優雅走在狹窄的木板上,從塞納河上的一艘駁船向岸上搬運沉重的煤,遠處的人們在鐵橋上漫步,這是一個幻滅的世界。

莫奈在許多畫作中描繪了19世紀90年代早期魯昂大教堂的哥特式建築,畫作不盡相同卻都展示了相同的觀點。在不同的時間,完全相反的光線中,教堂顏色的變化非常奇特:粉紅色的大教堂、黃色的大教堂、紫色的大教堂、金色的大教堂,然而它們都是同一個教堂。莫奈的作品中捕捉的是時間本身。光可能隨時變化,但魯昂大教堂的石頭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在一個飛速發展成為機械現代化的未來世界裏,莫奈不斷地研究教堂建築這一古老的倖存者。

本次展覽展現了莫奈的內在靈魂。表明瞭他對自然的熱愛不僅僅是對現實的逃避。在一個工業極度發展而忽略人道的時代,這是人類對生存的渴望。他送給法國的禮物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仍具有不可泯滅的重大意義。(文字來源:The Guardian,作者:Jonathan Jones,編譯/姜婉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