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即將舉辦一場盛大壯觀的日本竹藝傑作展覽,該展覽將於2018年2月4日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基於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和日趨成熟的技藝,展覽“日本竹藝:修道院收藏”對十九世紀晚期以及二十世紀初日本竹藝工藝品的精緻美麗進行了探索。
日本竹藝術作品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現在的籃筐在日本被廣泛認為是一種超越了“工藝”的藝術形式。這次展覽展示了超過80個竹籃和雕塑作品。展覽涉及的藝術家中有六位獲得了“人間國寶”的稱號。展覽重點展示日本竹藝現代史上的各個階段,展覽的主題是“修道院收藏”(Abbey Collection),這是日本最精美的私人收藏竹籃和竹制雕塑。此次展覽中的大多數作品從未公開展出過。
此次展覽的舉辦離不開收藏家夫婦黛安(Diane)和亞瑟·艾比(Arthur Abbey)。他們的收藏品囊括最上等的日本竹籃和竹制雕塑品。而大多數藏品從未向公眾展示過,其中超過70件藏品已被承諾將作為禮物贈送給大都會博物館。
黛安和亞瑟·艾比的照片:由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從20世紀90年代,這對夫婦開始收藏日本竹藝品,並對西方當代藝術十分關注。目前他們收藏有二百多個竹籃和竹制雕塑,這些收藏品包括十九世紀晚期和戰後時期出現的大師級作品,他們的大部分藏品都是由在世的國寶級藝術家所創作的。
這是一件由四代田辺竹雲齋(Tanabe Chikuunsai IV)在1973年製作的具有紀念意義的竹子雕塑。展覽通過介紹竹藝大師的作品,展示了現代日本竹藝術的關鍵階段,逐漸揭示了當代竹藝術出現和發展的過程。
竹子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長生常綠植物,能適應生長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竹子的質地具有與鋼鐵一樣的抗拉強度,因而用竹子來製作藝術品或用竹子記錄多種多樣的藝術元素,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和不同的世界。
雖然災難常常使竹藝工藝陷入低谷,但它從未間斷,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裏,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士不僅僅用眼來觀察這一藝術,同時還用心學習竹藝品中所體現的品質。
1853年以後,美國人馬修·派瑞(Matthew Perry)在200年的時間裏重新建立了日本的對外開放。與西方世界的貿易為日本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國內的態度、哲學、激情、時尚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諸多影響。
門,四代田辺竹雲齋,日本,平成年代(1989年至今),2017年虎竹照片: 四代田辺竹雲齋的恩惠,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日本藝術對世界現代設計和西方藝術的影響開始於1862年倫敦萬國博覽會之後。這次博覽會掀起了一場日本風格的時尚熱潮,包括對水準線、垂直線和對角線的熱愛,這一影響和鼓舞人心的藝術美學運動持續了整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地球上所有文化都有編織籃子的傳統,在十九世紀後期,日本竹籃編織成為一種超越了工藝的藝術形式。此次展覽由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的助理策展人莫妮卡·賓斯克策展(Monika Bincsik)策劃,展出了來自關西、關東、九州三個竹藝品生産區的工藝精品。
明治時期(1868-1912)和大正時期(1912 1926)的先鋒竹藝術家和後來的大師們,包括創造了創新作品的飯冢瑯玕齋(Iizuka Rokansai),為日本當代竹子藝術奠定了基礎。此次展覽通過系列的繪畫和裝飾藝術探索不同的主題,例如四季,插花和茶道。為了配合這次展覽,大都會博物館還將提供各種各樣的教育項目,包括美術館參觀和10月22日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特展。屆時,在世的國寶級竹藝術家藤沼田升(Fujinuma Noboru)將展示各種竹藝品編織技術。
對“非對稱”的偏愛是日本藝術的一個長期傳統。受到道教和禪宗教義的鼓勵,這一特點作為日本美學的一個元素和特徵不斷理性發展。
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中有一支籃子(約1877年),由初代早川尚古齋(Hayakawa Shokosai I)製作,用於盛裝茶具。煎茶在17世紀中葉傳入日本,在那時人們用茶葉代替茶粉。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在他的作品上署名的竹籃工藝大師。
《水中月》(1929年),由坂口宗雲斎(Sakaguchi Sounsai)製作,在1929年由政府主辦的公共藝術展覽中被熟知。它是一種由煙熏木材製成的、帶有交叉圓形圖案的水果托盤。
本間英明,日本,1959年生。流動的模式,2014年,平成時期(1989年至今)
展覽中的一項獲獎作品是由本間英明(Honma Hideaki)在1959年所創作的一種名為“男人的矢竹”的柔韌的竹子。他在日本空軍服役時一隻眼睛失明後,開始跟隨他的父親研究竹子藝術。
如今,許多不同的文化觀念都與傳統的“籃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藝術形式為當代藝術家們表達他們對古代工匠的崇敬和敬意提供了新穎的、令人興奮的方式,同時也激勵著其他人不斷超越前人的界限。
對於任何一個日本藝術家來説,他們的作品都是他們感性靈魂的外在表現,外在成為了內在的媒介,只有那些能夠在精神上完整的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文字來源:The Culture Concept,編譯/姜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