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性深處——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

時間:2018-01-21 | 片長:00:05:25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阿拉裏奧畫廊(上海)《性相近,習相遠》所在A2展廳門前

2018年1月19日下午,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在位於上海西岸的阿拉裏奧畫廊開幕。展覽開幕當天,上海的天空有些陰霾灰暗。步入展覽所在的A2展廳,簡潔明凈的展陳空間一掃室外的陰沉。此前的2013年,李帆作品展《人生禮讚》曾于南韓阿拉裏奧畫廊展出。時隔五年,畫廊再度展出李帆近三年創作的水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版畫專業出身的藝術家,李帆從未被展出過的67件木刻版畫的原木板也一併在展覽中亮相,現場還原了藝術家原初的刀法和手跡。通過一系列新作,李帆繼續探討和追問人類共有的深邃本性以及他對於當代文化精神性指向的表達與思考。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性相近,習相遠

李帆的作品通常取材自大眾傳媒中的圖像,他通過拾取感興趣的圖像,經過個人化的轉譯與再造,完成作品的創作。圖片是李帆創作思考的原點,就像引子,激發他的所思所感。此次展覽中,李帆的水墨作品主要創作于2015至2017年,繼《生意》系列作品之後,李帆對繪畫技法、材料、造型的掌握更加嫺熟,他在新作中混合使用墨與丙烯,進一步拓展了材料與媒介的表現力。

本次新作展主題為“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習相遠”出自《論語·陽貨》,意為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互相之間是接近的,而後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卻互相之間差異甚大。在當下科技革新、資訊共用與人類認知不斷被顛覆的文化變動時期,如何以個人化的視覺表達在本我與深邃的人性間尋找共性,以探究人類永恒的本性是李帆在作品中持續關注和探討的重要主題,也是貫穿其藝術生涯的一條創作脈絡。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

在接受藝術中國記者採訪時,談及此次展覽主題和主要向觀眾傳遞的觀念,李帆説: “我希望走進內心的最深處,將看似個人化的部分表達出來並以此找到與觀眾的共鳴。今天,由於世界的平面化,資訊的共用和時代的複雜多變,我們一直在強調差異而忽視了一些永恒不變的事物。人類共同的內心本性是不變的, 這是我一直在追尋的主題。

《心魔》,丙烯、中國墨、麻紙,200 x 109 cm,2016

《掀起運動》,丙烯、中國墨、麻紙,200 x 109 cm,2017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李帆的繪畫創作始終帶有一種“鬼魅”的氣質。利用傳統的“寫物”手法與“寫意”的態度,李帆將自我蛻變過程中的懷疑、敏感、孤獨與好奇帶入作品。這次的新作中,《掀起運動》、《深淵》、《心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畫面中大面積黑色水墨的運用,令人物的臉赫然紙上。李帆的作品從一開始便注重對畫面人物眼睛的刻畫,這些人物眼神很難用一個確切的形容詞來概括,它們是曖昧不明、內容豐富和耐人尋味的,這正是藝術的想像空間,也令李帆的作品充滿含蓄與隱晦的氣質以及與原始圖像截然不同的全新視覺圖示。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

“大量儲備,一氣呵成”

——李帆

從1992年至今,李帆走過了25年的創作生涯。在此期間,李帆的藝術創作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1992年到2000年是李帆創作的“懵懂”期和“記事”期,通過對現實環境的真實呈現,表達藝術家對世界的直接反應;2000年到2005年,結束了對藝術的懵懂,藝術家進入自覺自省的階段,面對世界的紛繁,回望自我、找尋出路,衝破世俗的外殼,以“性”為載體把自己的“骯髒”呈現在作品中。2005年之後,伴隨個展《性本》,李帆實現了對“虛偽”的破解,有勇氣面對自己,並用自己的態度審視周圍,開始享受帶有個人態度觀看世界的歡愉,最終通過大量紙本作品將其釋放;2010年,作為“象物”時期的記錄,李帆個展《生意》標誌著其“自我救贖”的逐步完成,藝術創作化繁為簡,進入一種自然流露的狀態,藝術家的自我得以建構,走入“娛神”階段。

《浴望》,丙烯、中國墨、麻紙,200 x 109 cm,2016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藝術家李帆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此次新作展,李帆坦言所有作品從動筆到完成幾乎一氣呵成,更強調繪畫的當下性。“現在考慮的已經不是技術問題和畫面關係如何處理,很多色彩和用筆不見得是當時畫出來的,有時很下意識,也不單純是情緒和感受的直接宣泄,更多的是將我對圖像的視覺感受和當時的精神狀態通過媒介材料傳遞的過程。”李帆談到此次新作的作畫方式時説。

《愛的軀殼》,丙烯、中國墨、麻紙,138x70cm, 2016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愛的驅殼》是李帆在母親去世後所作,那段時間李帆無意中看到一張木乃伊的圖像,在一種受到觸動和情緒被調動起的瞬間完成了作品,整個繪畫過程一氣呵成,金色的丙烯令畫面閃爍著溫暖的光輝,滲透出藝術家對母親的感情。

《嘴裏有刀》,丙烯、中國墨、麻紙,200 x 109 cm,2017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嘴裏有刀》源自一張蒙古小孩嘴裏含著其他尖銳物的圖片,李帆的作品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它們觸發和撩撥著觀看者的心理,令人不安。“整個畫面冷冷的,這樣的事發生在一個小孩身上,具體什麼意思我沒法解釋,就是我的情緒和感覺。”李帆在接受採訪時説。儘管李帆畫的是水墨畫,但他一直強調自己一直在中國畫的週邊,也絕不會進入國畫系統,水墨對他僅僅是一種材料,是他體驗世界和自我表達的一種媒介。他絕不刻意融入某類畫家群體,也絕不為迎合市場需求而違背自己的心意,他的創作一定要遵循自己的心跡,與自我的內心發生關係。“從以前的鋪墊到今天,從內容到內心都是匹配的,不裝的,拿捏、控制的時候相對自由好多。”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

李帆木刻版畫的原木板©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李帆木刻版畫的原木板©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67件木刻版畫的原木板:呈現藝術家原初刀法和手跡

作為版畫專業出身的藝術家,李帆在近幾年重新拿起了刻刀與木版,投入木刻版畫的創作。展廳墻面展出李帆67件木刻版畫的原木板,這在一般的展覽中並不常見。從每件木板上凹凸不平的刻刀痕跡可以一窺藝術家創作時的思緒和精神狀態。

李帆木刻版畫的原木板

李帆木刻版畫的原木板

儘管媒介比較傳統,但木板作為與繪畫不同的媒介對李帆有著不同的意義。李帆告訴記者,“我現在刻版畫,是因為那些被選來刻版畫的圖示我已經畫過無數遍,但是換一種媒介我可能對這個圖像有新的表達方法,或者會産生和原來作品完全不同的意味。木刻又是一個可以控制,不受空間、材料影響的方式。另外,我還有一個情結,上大學的時候老師説我不太適合木刻,我當時也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只會石版和素描。現在從第一張刻到現在一百多張,我覺得越刻越好。而且這次展覽特別有意思,大家看了版畫之後覺得版畫相對挺有意思。可能是因為版畫沒有負擔,沒有那麼多束縛,我把它像紙本一樣當作練習、當作吞吐的一個自然過程,腦子裏也沒有刀法,我已經不把他當版畫看,最重要是換一種媒介給我帶來新的認同。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基於未來創作的儲備,未來的創作可能版畫的元素都有,但它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版畫,媒介的拓展能夠承載我更多元的思考,為將來做詞彙的儲備。”

李帆木刻版畫的原木板

展覽現場

《伊甸園》,丙烯、中國墨、麻紙, 279x138cm,2016

從第一次與“心魔”相對時的糾結痛苦,李帆逐漸找到了與它相處的方式,繪畫對李帆是一種救贖,是抵禦並正視自我狹隘,找尋人類內心普遍共性的途徑。“內心的那個我真的是骯髒的、見不得人的,不能曝光的,《性本》、《生意》再到最近的這些作品出來,實際上對我是一種救贖,我的人性依然骯髒,但是我可以正視它、面對它、我不覺得它屬於人類範疇之外。”李帆對記者説。從《性本》對自我“虛偽”的破解,《生意》對自我的救贖與釋放,本次展覽作為藝術家“娛神”階段的起點,李帆完成了對形、神、意的把控,逐漸走向人性深處,開花結果。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習相遠》展覽現場©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李帆木刻版畫的原木板

李帆木刻版畫的原木板

李帆木刻版畫的原木板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3月11日。(作者:臺馨遙,部分圖片來自阿拉裏奧畫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