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香格納畫廊西岸主空間外墻的展覽海報。圖片來源:香格納畫廊
文/張婷
縱覽上海畫家余友涵的繪畫創作,可鑒為中國半世紀以來人文縮影之典型個案。這位畢生研習架上繪畫的藝術人,見證社會的開放進程並勤於墾拓當代藝術的師者,如今年過古稀,依然執一桿畫筆,筆耕不輟,從容不迫,將其致力追求的藝術精神,以虔誠之態度,交織于具象和抽象形式不斷閃現的美學圖景當中。前往參觀近期正在香格納畫廊上海西岸空間迤邐綻放的“余友涵:具象·抽象”展覽,不失為在這個新年之際去親近藝術,親近余友涵的絕佳選擇。
“余友涵:具象·抽象”展覽現場。圖片來源:香格納畫廊
“余友涵:具象·抽象”展覽現場。圖片來源:香格納畫廊
“余友涵:具象·抽象”展覽現場。圖片來源:香格納畫廊
“余友涵:具象·抽象”展覽現場。圖片來源:香格納畫廊
從1975年開始的具象風景和靜物主題,到1980年代的抽象繪畫,再到八十年代末開始的波普風格系列,余友涵的藝術創作時間線介入了全新的生命節點。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基於厚重的社會歷史現狀和國門開放後引進的西方文藝思潮,余友涵對各類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流派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自學研究。在徜徉和比對最為欣賞的法國後期印象主義、中國石鼓文、敦煌壁畫以及長沙窯、磁州窯瓷器繪畫等藝術之後,余友涵總結出中西藝術的美學共性,即對具象事物的主觀提煉和概括,也就是抽象。於是,在八十年代的抽象繪畫創作中,科學的形式構成規律成為余友涵主動選擇後的研習對象,但其畫面當中橫平豎直的筆觸虛實和拖曳寫意的冷暖色塊,往往秉持著水墨傳統的氣韻生動。這種逸筆草草而又宛若天成的筆法,在西式的繪畫創作風格中,呈現出以拙為巧的塑造方式,在余友涵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題材的繪畫中,都貫穿始終。創作達三十余載的“圓”系列,在“一”生“萬物”而圓融的東方古典哲學思考和美學語言當中,余友涵與西方的抽象繪畫精神達成了和諧一致。在他的畫面裏,可以看見傳統筆墨之皴、擦、點、染的豐富表現,也可以看見當代視角之點、線、面的形式節奏。這些總體以“圓”的正面滿構圖形式浮現的畫面內部,在由或平靜或跳躍的筆觸相繼穿插疊加的運動當中,逐漸産生一種視覺上的加速度。這種速度感不斷變化和翻轉,釋放出一種向心或者離心的對抗力量,直至推拉出一場帶著光線的維度空間和場域。類似的視覺空間和心理場域,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創作,在哲學層面最終呈現為余友涵恒定的宇宙觀,即回復道家思想中對立而又統一,強大而又內斂的圓滿景象。2016年,當他完成作品《月色》時,“圓”的形式已然跳出抽象抑或具象的格局,進入一個全新的心理態勢。巨大的立體月球直逼眼前,隕石坑形成的環形山不斷涌現,亮暗之間,這顆遙不可及的衛星宛如人類身邊的自然一般觸手可得,同時又讓人産生難以置信的抽離意向。
《抽象1983-10》,81.5×112釐米,紙上丙烯,1983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抽象1990-12》,98×87釐米,布上丙烯,1990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20131231》,245×207釐米,布上丙烯,2013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抽象20130528》,171×183釐米,布上丙烯,2013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抽象2016-01》, 323.5×363釐米(三聯),瓦楞紙上丙烯,2016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2015.6.25》,225×265釐米,布上丙烯,2015-2016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月色》,138×138釐米,布上丙烯,2016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這種穿梭在抽象和具象之間,于二維界面上完美塑造出三維視效,或者説,在觀者對於立體生活的經驗期待當中,回歸平面空間的創造力,對於余友涵而言,並不是亟需討論的重要議題。他的立意在於,人之心理的真實風景,即一場人類生生不息的文明旅途。這場旅途,處處可由美的形式而展現。他畫兵馬俑和沂蒙山,在恣意塗抹之間,將兵俑頭像懸置於風景天下。不關乎家國或政治,而更是在講述普世價值,講述逝者如斯的輪迴故事。他時常將多年前的畫作翻出來,或再次豎立於畫架之上,或展開速寫紙張,悉心觀察,落筆隨心,迴圈往復,反芻般地構建出全新的風景。藝術家的個體生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延續出的時間軸,在相互疊加和回溯的視覺資訊中,閃爍出獨特的歷史魅力。這種不斷在平面的結構之間尋找,並組合出具有貫穿時間和空間秩序的系統方法,不失為一種風趣而又充滿敬畏的儀式美學。
《沂蒙山27》,118×148釐米,布上丙烯,2007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紙上小作品》,25×35.3釐米,紙上水彩,2017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兵馬俑在沂蒙山》,206×269釐米,棉布上丙烯,2017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紙上小作品》,25×35.3釐米,紙上水彩,2017年。圖片來源:藝術家余友涵和香格納畫廊
説到儀式,香格納畫廊的展覽二樓確實有一種儀式般的場域感。藝術家畫于1983年的紙上丙烯《靜物 1979-17》和畫于1988年的布上丙烯《鬥獸場》兩幅作品,被精心佈置于兩間單廳內,對影雙燈,一為素樸,一為赤彩,形成讓人驚艷的展陳效果。這種紀念性的呈現方式,坦承了余友涵當年對西方經典藝術營養的定格吸收和對自身中國文化母體氣息的堅守。這種兼具開放和堅守的姿態,正如開篇所言,造就了當代中國的社會時態和發展進程中的鮮活樣本。
展廳現場
《靜物 1979-17》,55×71釐米,紙上丙烯,1979年。圖片來源:張婷
《鬥獸場》,79.5×94釐米,布上丙烯,1988年。圖片來源:張婷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余友涵:具象·抽象》
展覽地點:香格納畫廊上海西岸空間
展覽地址: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2555號10號樓
展出時間:2017年11月10日-2018年1月15日
藝術家余友涵肖像。圖片來源:香格納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