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裏館》現場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北宋文學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作品。王維的詩句至今仍被傳頌著,畫卻尚未發現存世真跡。而無論是詩意還是畫意,都在他的《竹裏館》裏可一探究竟。
在國家大劇院的東展廳,王維的書齋《竹裏館》由當代古琴藝術家王鵬重新演繹。在竹影與琴聲中,倣若獨坐于幽篁之中,彈琴復長嘯,在無人知曉的深林裏,有明月前來相照。王維“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的淡泊與禪意,隨著王鵬的琴聲,穿越時空而來。
《竹裏館》現場
《竹裏館》現場
這場在書齋裏的古今文人對話,是由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國書房》叢書編輯部及花生粒文化發展(杭州)有限公司協辦的“書齋追古”中國生活藝術展,展覽于2017年10月21日到11月11日在中國國家大劇院東展廳展出。
書齋是中國文人“天人之際”的生活空間,也是集中展現中國人詩性靈魂與擔當精神的文化空間。本次展覽設置了九個文人書房,和一個未來書房。每間書房以一位古代文人的書齋號作為命名,並擇一當代文人作人格化設計,由文化藝術專家團提供作品及藏品為展覽元素,或由設計師與藝術家一同創作,對傳統書房進行當代演繹與詮釋。
通過古今對話的形式再現不同時代具有高尚人格的文人書齋,以期穿越時空,觸摸中華人文精神的傳承脈絡,提供一場古典雅正的“生活美學”體驗。
觀眾在《玉磐山房》現場
《玉磐山房》現場
剛才提到的王維的《竹裏館》便是展覽的起始,此外蘇軾的《雪浪齋》由當代設計師梁建國再現,他希望在此反觀自我,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呈現屬於中國的美學藝術。
演員、當代傳統文化推動人李亞鵬將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玉磐山房》中國年的傳統文化融入在了當代生活之中。“茗杯眠起味,書卷靜中緣。”在書房中品一杯茗茶,靜讀書卷,足以慰籍塵世之心。李亞鵬從紛繁浮華的娛樂圈回歸傳統文化,想讓文化傳統從經典古籍中走到人們身邊。
《畫禪室》現場徐冰作品
《畫禪室》現場田家青收藏的手風琴
《松雪齋》現場裏溪山清遠傢具
《松雪齋》現場
《松雪齋》現場
學者田家青將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畫禪室》打造成了一個木匠的音樂書房,在此以天地為師,以音樂會友。文學家祝勇無疑是懂得趙孟頫的,他認為一個成熟的藝術家筆端不該有憂怨,而應有困頓中的堅持和馳騁中的自由,《松雪齋》中的一筆一墨,一瓶一案,都可見”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之意。
展覽現場
《歸去來館》現場
設計師呂永中通過《達觀軒》對話南宋理學家朱熹,書房裏的佈置是他基於天人合一的理念,對現代書房的理解;文化學者于丹將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歸去來館》搬進展廳,在這裡,可以以書香滋養靈魂,可以遇見自己的真人格真胸襟,可以體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
《悼紅軒》現場
《悼紅軒》現場
藝術策展人賈廷峰唐代詩人在白居易的《三然書堂》中,想以藝術之名度己度人;清代文人曹雪芹的《悼紅軒》裏,王子璇處處留有石頭記的痕跡,她認為書房是一個人可以安靜,可以回歸自己內心的地方。
古琴家郭關一曲《流水》緩緩奏起
2017年11月8日,在展覽舉辦之際,古琴家郭關一曲《流水》緩緩奏起,將聽者帶至遙遠的春秋時期,那個伯牙彈琴,子期駐足的早晨。以器載道“書齋裏的非遺”雅集緩緩拉開帷幕,一場文心與匠心的對話在此發生。
中國文人的書房器皿,可用、可藏、可傳,既能承繼傳統工藝,又能彰顯文人品性,更提供給下一代耳濡目染的文化浸潤。文房雅器由匠人交到文人手中的那一刻,不是終止,而是匠心與文心的轉化與傳遞。文人借器助道,涵養心志,愈久彌彰,中國的文化便在這些浸染著匠人巧思、文人心性以及歲月流轉的器皿中承繼和發展。
劉悅笛老師正在演講
培德書院五位孩子帶來國學經典《大學》吟誦
劉悅笛老師作為首位主題演講嘉賓,提出了“美好生活=好的生活+美的生活”的觀點。他認為,“美好生活”的主體是居住生活美學,而居住生活美學的主體又是文人墨客。筆硯紙墨、文房之美、閒居棲居均蘊含一番“生活美學”大智慧。
溪山清遠傢具藝術總監柳永波演講中
溪山清遠傢具藝術總監柳永波作為此次“松雪齋”中宋式傢具的設計者,也帶來了精彩演講——《從宋式美學到明式傢具》。他提到,傢具中對簡綽線條美的追求在宋代已經成熟,受宋畫啟發,他將宋畫中的大量傢具還原,使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的藝術魅力通過傢具這一載體反映出來。
大生的演講中
大生的演講緊密契合了文心與匠心的主題。他對時下“匠心”“國學”等熱詞做了重新解讀,並稱“真正能將技藝、器物流傳下去的,光靠良好的心願是不行的,必須得有文人的參與,幫著完善技藝,記載傳承。但凡文人介入的百工技藝,基本上都有良好的表現,在一定時期能到到令今人驚嘆的地步。筆墨紙硯文房器物,傢具瓷器,崑曲京劇···”
書院中國基金會秘書長畢曉倩為花生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CEO劉曦春授牌
“書院中國基金會的文化傳承一直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文人士大夫文人精神,一條是中國民間文化的傳承。”匠人的工藝需要文人的參與來昇華,文人的意趣又需要通過匠人的技藝得以實現。正如畢曉倩秘書長所言,“這兩條線在今天這場雅集上找到了交匯點。”
無論是展覽本身還是雅集活動,無不在追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追古不應泥古,復興文化傳統,還要找到與當下契合的方式,文化傳統不僅要傳承,更要發展,走出傳統文化的當代創新之路。學古也要化今,在文化傳承中尋找當代人的生活美學與精神歸宿。(圖文/孟媛)
未來書房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