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因加特的文字設計”展亮相央美美術館 再現“頑童”的大膽探索

時間:2017-09-17 23:10:25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魏因加特的文字設計”中國巡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揭開首展序幕

2017年9月15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廣州國家廣告産業園和廣州美術學院主辦的“魏因加特的文字設計”中國巡展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揭開首展序幕,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並於今年10月至12月巡展至上海和廣州。

出席展覽開幕的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共展出了270余件魏因加特及其學生作品,從21歲的創作雛形到79歲的新作,回顧展示了他整個職業生涯的創作及探索歷程。該展覽得到了蘇黎世設計博物館(Museum für Gestaltung Zurich)的大力支援,成為在中國大陸第一次也是最完整地介紹魏因加特的設計作品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先生致辭

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教授致辭

開幕式上,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早期歐洲的平面設計對全球設計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央美設計學院也在設計改革中開設了字體設計課程。文字看似簡單,其實卻十分深邃而博大。“它不僅是平面問題,更可以延伸到空間和建築之間。它的前後、承接關係都不斷給我們帶來多角度的系統思考,對其架構及寓意的理解和研究都十分重要。央美百年校慶在即,設計學院也將繼續積極組織和推出經典展覽、學術論壇及交流活動。在立足國際視野的基礎上,加大各領域的對話互鑒。”

展覽開幕現場

本次展覽北京站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吳帆先生導覽

本次展覽北京站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吳帆先生在導覽中結合展覽的策劃理念概述了魏因加特的設計生涯。展覽通過14個展區,內容包括:試驗性設計、過程手稿、海報經典代表作品、教學作品、立體裝置以及相關影像資料等全面記錄了這位平面設計領域“頑童”的探索與實踐。

瑞士平面設計師與設計教育家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生於二戰時期的德國,年輕時期在斯圖加特接受了專業的字體排印訓練,之後赴瑞士巴塞爾設計學院(Schule für Gestaltung Basel)深造。1960年代中期,魏因加特開始了他的實驗文字設計與抽象圖形構成,並受到瑞士國際主義設計代表人物時任平面設計系主任的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的注意。儘管魏因加特的設計作品和當時正處於鼎盛時期的瑞士國際主義風格迥異,霍夫曼仍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能量,1968年霍夫曼邀請魏因加特在學院任教。隨後的幾十年間,魏因加特通過設計教學與實踐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從世界各國聞名而來的年輕設計師。其中以Dan Friedman和April Greiman等為代表的美國設計師將被稱為“新浪潮”的文字設計從瑞士巴塞爾帶到了北美,而這股浪潮與彼時在美國興起的後現代主義相呼應,對平面設計産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展覽開幕觀眾手中的冊頁

展覽從一幅俯瞰耶路撒冷城的版畫開始

魏因加特對字母M的瑞士經典風格進行調侃,做了大量突破性的試驗

魏因加特打破了媒介與技術中的限制和常規,在設計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鉛活字排印、底片拼貼等媒介與手段,甚至還嘗試性地使用了數字化設計工具,開創了全新的平面設計語言,他也因其反叛精神被稱為“頑童”(enfantterrible)。魏因加特種種超前的設計手法和理念,儘管發生於數字化設計浪潮來臨之前,但卻教科書般地向後輩設計師們預示了一種新的平面設計語言的可能。

展墻一隅

魏因加特脫離橫平豎直的網格限制,拓展了鉛活字的可能性

展廳現場

“魏因加特堅持不懈地致力於平面設計作為一種視覺語言的深化,讓其走出傳統意義的實用功能。這種深化的設計語言所蘊含和發散出的能量對現當代平面設計産生了超越時代和媒介的影響。他以一種遊戲的方式突破限制,加深對材料及其潛力的思考和功能的拓展,完成圖像和文本的新意結合是魏因加特的獨特理念。可以説,他不僅拓展了承載資訊的載體,也對資訊視覺面貌的可能性進行了探索,”吳帆強調。

駐足觀看的觀眾

展廳現場

 魏因加特的活躍時期早在中國對外開放、當代平面設計作為一門專業技能和知識萌發之前,對於大多數中國設計師而言或許還有一些陌生。當下中國的平面設計語言和視覺文化正在快速發展、媒介和技術以驚人的速度迭代變遷,而文字設計的重要地位近年來在中國設計界和設計教育中也在被不斷地強調。在這樣一種中國語境裏“重溫”魏因加特的文字設計,有利於把一種超越時代與媒介的重要設計傳統和思潮化入本土設計的文脈。也將為現代中國平面設計的發展、視覺語言的豐富貢獻經驗與參考,為中國設計師在媒介和技術的深刻理解基礎上形成深厚的現代設計觀和方法論提供依據和基礎。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展廳現場

開幕現場

展覽現場

視頻記錄放映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