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現場
2017年9月17日上午,“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項目中的《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在北京今日美術館2號館2層開幕。“德國8”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德國8”總策展人、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主席瓦爾特·斯邁林(Walter Smerling)教授、“德國8”副總策展人、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德國藝術家代表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據悉,展覽將持續到2017年11月12日。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現場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現場
本次展覽中的藝術作品描繪了德國媒體藝術的基本發展軌跡,突出重要階段和代表性藝術家。展覽以“凝固的時間”為主題,通過展示哈倫·法羅基(Harun Farocki)、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克萊門斯·馮·魏德邁(Clemens von Wedemeyer)、馬塞爾·奧登巴赫(MarcelOdenbach)、尤爾根·克勞克(Jürgen Klauker)、朱利葉斯·波普(Julius Popp)這7位德國最著名、最活躍的新媒體藝術家的經典作品,突出新媒體藝術的特徵,消解大眾與藝術的隔膜,突破原有的媒介,將單一的藝術通過不同的展示方式呈現在大眾的視野裏,作為承載觀念的載體,讓人們感受到作品以外的體量和學術價值。
尤爾根•克勞克 《我行我立》
尤爾根•克勞克2003年的作品《我行我立》,由7個電漿互動式螢幕組成。一方面,藝術家通過對身體的強調不斷質疑性別身份,挑戰社會一般認知,作品可以看作對藝術家的一齣即興話劇的記錄。另一方面,作品又具有裝置性,因此這些“記錄”的諸多細節又組成了一個現實存在的、獨立的視聽場域。這件作品令人想起1970年代時:那是一個從單個螢幕播放錄影帶,漸漸發展到由多螢幕的多波段裝置共同播放影像的時代。
馬塞爾•奧登巴赫 《無可證明》
雖然與克勞克是同代人,馬塞爾•奧登巴赫卻不關注身體,而是樂於探索以社會編碼形式存在的規範如何成為人類記憶感知的來源。他的電影輸出作品同樣討論性別身份,卻為其賦予了生物政治學的意義,即認為性別身份是一種社會編碼和標準化的形式。在對生物政治學研究的基礎上,奧登巴赫提出了權力壟斷的概念,並進行了批判性分析,調個體自由至上。他的作品也呼籲觀眾獲得思想上解放,在思考當下及其與歷史的關係時,或許可以更加堅守自己的立場。奧登巴赫在2016年專門為維也納藝術館創作了雙頻裝置影像作品《無可證明》,作品以弗裏茨•克萊莫1951年為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設計的一個紀念碑為主題,該紀念碑1954至1958年間建於魏瑪附近的埃特斯山上。鏡頭聚焦于紀念碑大約15分鐘的時間,奧登巴赫藉此研究記憶和歷史的可視化和意識形態化問題。另一方面,作品的題目暗指也著名文學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同名詩。
哈倫•法倫 《110年後工人離開工廠》
德國的第一代視頻藝術家表現出對政治的關注,哈倫•法倫基在他們當中顯得中尤為突出。法倫基曾是前衛電視製片人和導演,其搭檔是亞歷山大•克魯格,後者是德國電影影像隨筆的創始人之一。由於大眾文化對電影——尤其是文藝和前衛電影——的衝擊性影響,法倫基轉向了視覺藝術創作。在作品中,他保留了隨筆和電影(攝影)的特點,尤其關注感知的規律,即機器製造的圖像世界如何操縱感知,乃至於形成和改變觀者的世界觀。
法倫基2006年的視頻裝置《110年後工人離開工廠》使用了12個並排連接的螢幕。視頻以1895年魯米爾紀錄短片《工人離開工廠》為起始,總長36分鐘,向觀眾展示了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影片中的工廠。2006年,該作品在維也納吉尼拉利基金會舉辦的“全新的電影”展覽上首次展出。
朱利安•羅斯菲德 《我的家鄉是一片烏雲遮蔽的黑暗土地》
朱利安•羅斯菲德2011年創作了影像裝置《我的家鄉是一片烏雲遮蔽的黑暗土地》,這件約30分鐘的作品題目取自特奧爾多•萊辛的作品,是以考古的方式對德國和地區歷史的表現。森林經過了舞臺化的處理,糅合了文字、樂音和聲響等元素,以浪漫主義的方式展現了德國人的自然樂土和精神家園,散發出濃濃的民族氣息。在這個意義上,森林同時屬於自然與人類文化,緩解了二者的對立。後視畫面中清晰可見一個男性的身影,他在用煙霧機為樹木上方製造雲朵,令人想到卡斯帕·大衛·弗雷德里希那件被公認為德國浪漫主義象徵的《漫步于霧海之上》(1818),産生了強烈的諷刺效果。弗雷德里希的這件繪畫對德國浪漫民族主義歷史觀的形成功不可沒,但在羅斯菲德的作品中,繪畫的痕跡——作為媒體藝術之前佔主導地位的藝術媒介的象徵——卻被刪去了,這種對藝術媒介獨立性的強調,正是羅斯菲德對電影攝影敘事性的回應。
克萊門斯·馮·魏德邁 《開端,活人之死》
克萊門斯•馮•魏德邁也介入了戲劇化描寫、紀錄片、隨筆式的畫外音、反烏托邦和烏托邦手法等相融合的創作領域。2013年,魏德邁為羅馬國立當代藝術館專門創作了作品“CAST”。這件裝置作品時長39分鐘,回顧了義大利羅馬電影城的歷史。在羅伯特•羅塞裏尼和馬丁·西科塞斯等的領導下,這座建於羅馬郊外的電影城曾經拍攝了許多重要的影片。作品的題目具有歧義性,既可以指演員也可以指布景,還可以代表憤怒的投石動作。魏德邁突出了文化工業發展中被掩蓋的現實:臨時演員和道具之間的差別正在消失。2011年,文化激進人士成立了“被佔領的瓦萊劇院”這個組織,反對政府關閉義大利最古老的劇院。魏德邁與該組織合作,將文化的急迫狀態、政治辯論以及1958年爆發的義大利臨時演員抗議活動(起因于當年羅馬大批失業工人未能進入電影城參加賓虛的拍攝)都引入作品。
黑特•史德耶爾 《如何不被看到:一個該死的説教.視頻文件》
黑特•史德耶爾 《如何不被看到:一個該死的説教.視頻文件》
黑特•史德耶爾2013年完成了視頻裝置《如何不被看到:一個該死的説教.視頻文件》。藝術家以頑皮詼諧的方式處理教育與教學錄影,以及YouTube上的教程,作品中的場景色彩響亮且多樣,卻沒有經過精雕細琢地處理,觀眾時而進入像素的空間,時而又面對綠幕,最後來到類似廢棄戰場的測光校準區域,仿佛在數字和電影的技術世界穿行。史德耶爾通過解除藝術的偽裝展示當今無所不在的監視結構,在作品佈下的視覺陷阱中,觀眾無法借助外界,只能憑藉自己的主動性找到出口。儘管有些許浪漫主義的痕跡,藝術家在總體上試圖體現的是德國唯心主義或啟蒙主義的傳統。
朱利葉斯•波普 《比特.瀑布》
朱利葉斯•波普于 2003 至 2006 年間創作了《比特.瀑布》,在公共空間和室內空間均可展出。這件作品標誌著數字藝術或者説作為自然映像的數字藝術時代的到來。藝術家採用工程和電腦技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將自然要素——水序列化成速度可控的人造水滴。自然完全被數字技術所控制,因為水滴的數量是可以計算的,自然在這裡是被量化的。這些水滴組合一個個字母,它們拼合而成的單詞,讓時間以空間書寫的形式存在,讓自然元素承載人類文明的意義。史德耶爾和波普的作品首次將電腦輔助技術帶入數字藝術,為視覺媒體藝術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現場
此次展覽是對戰後至今的德國當代藝術進行專題性梳理,也是一次向中國大眾呈現完整且獨特的德國影像藝術觀賞體驗,同時對兩國藝術的文化特性進行交流,在合作當中互相了解,互相學習。展覽期間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公共教育項目,完整的展示了德國當代藝術的學術性和探索性。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現場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現場
《凝固的時間——德國新媒體藝術》現場
主辦機構: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中央美術學院
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太廟藝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元典美術館、白盒子藝術館
支援機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主要合作機構:大眾汽車集團 (中國)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國際貨運航空公司
合作機構:安聯保險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伍爾特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德國萊茵金屬有限公司、雅昌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凱傲集團股份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藝庫(北京)國際藝術品物流有限公司、墨卡托基金會、杜伊斯堡港口集團、福斯油品集團、北京傳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HAO藝術中心、北京麗都皇冠假日酒店、北京金鼎雕塑藝術有限公司、北京文化藝術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