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方式——2017 徐蕓 鞠洪深作品展”即將亮相煙臺美術博物館

時間:2017-09-06 14:32:30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觀看的方式--2017 徐蕓 鞠洪深作品展》將於2017年9月8日-9月19日在煙臺美術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由煙臺市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吳冠中研究中心協辦。

  畫家徐蕓、鞠洪深在他們的自序中寫道:《觀看的方式》是2005 年麥田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約翰·伯格(John Berger),該書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等的重要性,並試圖由此引發讀者對於繪畫解讀方式的重新審視與思考——這無疑將改變讀者接受與重構圖像的方式。“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認,再説話。但是,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意思。正是觀看確定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地位;我們用言語解釋那個世界,可是語言並不能抹殺我們處於該世界包圍之中這一事實。我們見到的與我們知道的,兩者間的關係從未被澄清。”

《春花春樹》水彩紙水墨 徐蕓 34x99cm 2013年

《冬天不寂寞》水彩炭筆 徐蕓51x65cm 2016年

  我們的展覽與約翰·伯格的書名重合,這看似簡單的巧合,無疑也反映了我們的藝術角度和方式與約翰·伯格有著高度的契合,所謂“東海西海,心同理同”正是如此。今天,對於我們來説,藝術的走向,不再是對個體或集體過往知識、經驗或理想的簡單重復,我們讚賞這種由觀看而引發的激情,以及在這種激情帶動下去發現一種能夠與這種激情相匹配的視覺形式語言。

  如此,才應該是支撐一位藝術家真正創作的合理內核。

《狗狗小黑》水彩刻紙 徐蕓 36x51cm 2009年

  徐蕓的這些創作成果,是她從出版社的美術編輯轉為職業藝術家十年經歷所為,如同在紙上、畫布上執著地探險的一個回顧。這些作品,從2007年在黑橋藝術區有自己的畫室開始橫跨到至今,其中有隨興而就的小速寫;水彩紙上的黑白水墨實驗;小幅的油畫自畫像;以及2010年在瑞典北歐水彩博物館做駐館藝術家創作的《瑞典雪恩島日記》系列.......産生這些作品的外部環境,正如著名畫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劉巨德老師所説: “走進徐蕓的大畫室,墻面上挂滿了她大大小小的畫,油畫、丙烯、水墨,甚至還有裝置,條桌上也擺了許多。她把茶壺、蘋果、梨和柚子左一半右一半,澆鑄成平面:把氣球注入白色的水潭:把人物鑲入色光與寧靜:氤氳瀰漫于整個房間。

  徐蕓生活得自由自在,她每天畫自己身邊的人物、動物、植物和靜物,甚至一個碎片紙屑也去畫。他説:“我就想畫我身邊熟悉的人與物”。

  畫他們,其實也是徐蕓在畫自己。因為畫裏充滿了她的生活氣息和性情,也保留著她對藝術的認識和體驗。

  一個沙發、一盆花、一件衣服、一把壺、一個凳子、一本書……它們都象空氣一樣,浸潤著她的肌膚,滋養著她的心靈:也象有血有生命的朋友,在平靜中默默地呼喚著她的各種直覺的能力。徐蕓畫它們就是畫自己平靜的生活,平靜的心情。平凡中不平凡,表像下蘊藏著她生活的狀態和精神。

  徐蕓身邊朋友們和孩子們的面容、表情、姿勢及形體,在她心裏都像記憶的流光,從心間閃亮地經過,隨即落于她的畫面上。濛濛朧朧的同明度對比色,一塊塊平整地漲滿了她每個畫面。奔放的筆觸有法度,精微的對比有氣魄,自由而不失控制,限制中突顯著色光。她用同明度的補色實現了自己繪畫的價值和意義,她用抽象、寫實、變形的手法,顯示了她造型的從容和率係性。其用筆概括、簡練、單純,不僅有女性的敏感,亦有大家風度之美感。”(摘自劉巨德《真性的迴響》)。徐蕓自語:“不少作品,如果不是這次搬新畫室,很難重新發現,時間長了,自己都淡忘了。

  2016年,在美國做展覽時,徐蕓接受美國美南國際電視(Southern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Houston)採訪,主持人説:‘你的畫似乎沒有被今天這個時代的所謂的“時尚氣息”所浸染,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世界,這點挺有意思。’我同意這個説法,將近十年閉門畫畫,基本是順著自己的心裏想的方向,執著地在探索,諸如:繪畫的可能性,繪畫與心靈默契,生命與繪畫的契合。比較幸運地是,從開始我就並不依賴繪畫換取我的生存來源,所以我不考慮別人喜歡不喜歡,也不過問時下流行什麼,作為藝術家,我是有自己的生活態度的,我很喜歡自然隨性的狀態,特別羨慕那種表面上看起來輕輕鬆鬆、隨遇而安,但內心卻很考究、力求完美的感覺。無論是生活還是藝術,我都願意去追求這樣的一種狀態。這種態度影響到我對待筆墨的放鬆狀態,也就是説,我畫畫的時候不是特別把方法當規矩,在藝術上我覺著忠誠于自己的內在感受和對美的追求就足夠了!”朱良志先生《生命的態度》一文裏的一段話,他説:“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境由心起,沒有心靈的體驗則沒有境界,境界是心靈中呈現的事實。心外無法,心外無境。詩人、畫家所寫的不是山水,不是景物,而是一片心靈的境界,是出境,而不是寫物。“昨夜前山春雨過,小橋流水落花香”,不是簡單的景物描寫,而是“妙明”心中的體驗。”我覺得我畫畫也一樣畫的是心中的體驗。

  中國道教哲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説法,非常適合我對藝術的方式,我不拘泥于某種表現方式,我既畫水墨也畫油彩,有好的觀念藝術主題,我也嘗試做一些觀念藝術裝置,我又非常喜歡中國禪宗的方式,此時此刻最重要,此時此刻最精彩!

《紅色玫瑰》水彩紙水墨 徐蕓 52x64cm 2012年

《忽兮恍兮》紙本彩墨 鞠洪深 42x69cm 2017年

《黃花》紙本彩墨 鞠洪深 66x48cm 2017年

《灰黃色調的老房子》紙本彩墨 鞠洪深51x72cm 2017年

  鞠洪深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學習藝術的人,最終,要面向世界,同時,也一定要站在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自己未來的藝術之路,以我個人的理解,從某種意義説,這是一條唯一的路。

  此次,參展煙臺美術博物館的作品,都是2017創作的新作,這些作品都是以水墨為媒介,今年2月,我讀林語堂《老子的智慧》,書中一段文字“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我被這一段文字迷住了,我甚至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將這一段文字所表達的內在意念、以及讀後的內心感受,用水墨的形式錶現出來。要想實現這一想法,不得不較為系統地了解中國人的宇宙觀,了解有關宇宙、彗星、流星雨、天文圖譜等等相關知識,同時,由此也扯出有關中國人的哲學觀、“易經”等問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我,了解這些知識,使我清楚,從宇宙角度出發,人類所發生的一切,面對浩瀚的宇宙,它僅僅是冰山一角,反之,從微觀的角度觀察,事物每一種微觀的變化,都與浩瀚的宇宙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創作的“惚兮恍兮”“快樂的彗星”“彗星圖譜”“奇幻的星座”等作品,都試圖表現這種境界,我沉浸在這樣一種幻境中,我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另外,我也以我的家鄉青島的老房子為題材做創作,我喜歡那些充滿記憶與斑駁的墻面,我要解決在不失去水墨韻致的情況下,又要有厚重和溫暖的時間痕跡。

《彗星圖》紙本彩墨 鞠洪深 69x41cm 2017年

《金黃色調的老房子》紙本彩墨 鞠洪深60x91cm 2017年

《快樂的慧》紙本彩墨 鞠洪深 61x42cm 2017年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