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邁達巴德老城區城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宇同】艾哈邁達巴德是印度第六大城市,上周該市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印度第一個獲得世界文化遺産稱號的城市。印度媒體自豪地稱:艾哈邁達巴德得以與巴黎、維也納等文化名城比肩……其當選可以説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樣一個只有600年曆史的城市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還是很年輕的,它居然可以超越德里和孟買,作為印度的代表步入世界文化遺産的殿堂,可謂出人意料。但當我們仔細去閱讀這個城市,去追尋它的人文精神的傳承和歷史發展的脈絡,卻不難發現它的當選也確有其道理。
大街小巷很難找到肉吃
在電影《甘地傳》中,甘地紡線織布、養羊擠奶的那個小村子就在艾哈邁達巴德。那種自給自足、苦修式的簡樸生活正是聖雄甘地心目中理想社會的樣子。自1915年至1930年,甘地在艾哈邁達巴德生活了15年,正是在這段時間裏愛好和平的甘地走上了抗爭的道路,用非暴力的方式開始為印度的獨立和自由而奮鬥。今天的艾哈邁達巴德不僅有甘地的紀念館和博物館,在這片土地上,甘地的精神在一直傳承、在閃耀。
甘地是素食主義者,在艾哈邁達巴德的大街小巷就很難找到肉吃。不論大飯店還是小吃攤,一律只供應素食。我們一般的分類方式是把食物分為肉食和素食,但印度不是這樣的,他們把食物分為“素食”和“非素食”,分明有一種把肉食作為非主流的意味。
甘地大半生踐行禁欲主義,印度現任總理莫迪也是這樣。當總理前莫迪一直生活工作在艾哈邁達巴德,除了早年的一段形式婚姻,莫迪多年來一直過著獨身生活。甘地推崇各宗教共同發展、和諧共處,在艾哈邁達巴德不論是印度教、耆那教還是伊斯蘭教,它們的寺廟都得到很好的保護。甘地提倡自給自足,在艾哈邁達巴德老城區的每一個基本社區單位,它們都是相對封閉而獨立的,大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況味,每個社區都猶如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
防禦性社區傳承600載
艾哈邁達巴德老城區由蘇丹艾哈邁德·沙阿于15世紀沿薩巴爾馬提河東岸建立。這裡擁有26處印度考古局保護建築,展現了蘇丹時代的豐富建築遺産,特別是巴達爾城堡、帶有防禦工事的城墻與城門、大量的清真寺和墓地以及後期的印度教和耆那教重要寺廟。很多民居的窗欞、陽臺都有繁複的雕花裝飾得美輪美奐。
艾哈邁達巴德老城的基本社區單元叫做堡,整個城市有182個堡,每個堡大小規模不一,大的可能有五六十戶人家,小的只有五六戶人家。堡意為“封閉空間的入口”。艾哈邁達巴德的每個堡有一至兩個出入口,夜間關門而且有守夜者巡邏,有很強的防禦性。每個堡都有一條主街,主街旁許多小巷如支流一樣蔓延開來。最大的堡叫“曼德威”,佔地50英畝,人口數千。
艾哈邁達巴德的堡並不是以家庭或宗族為社區單元,這裡自古以來堡的劃分主要的依據是種姓和職業。堡內一般自成一體,有自己的規章制度。比如,堡內的房屋不得隨意對外人出售,如一定要對外出售則須交納2%房價款作為罰款。堡內不管誰家有婚喪嫁娶事宜各家都要積極參與,如有違反就要接受懲罰,比如交罰金、晚上不許點燈、不準擺宴席等。
每個堡內基本都有一座高高的柱狀塔,很多人以為是敬神的,其實這是給鳥兒建的棲身地,名為“鴿子塔”。許多鴿子塔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艾哈邁達巴德建城時,人們想不能為了建設人類的家園就把樹砍了奪去鳥兒們的家,所以就建了鴿子塔,還經常拿些食物喂鳥。當地人蓋房子時也會故意留些縫隙給鳥兒做窩用。很難想像幾百年前的古人就有這樣的自然保護意識。
主要宗教都有各自名勝
艾哈邁達巴德歷史雖不算太長,但有相當多的名勝古跡撐起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而且當地各主要宗教都有各自的名勝。印度教的阿克沙達姆神廟雄偉壯觀,每年吸引超過200萬朝聖者和遊客。就連首都新德里亞穆納河東岸的同款神廟也是艾哈邁達巴德這座神廟的“仿製品”呢。耆那教建於18世紀的哈提辛格神廟,採用了大量白色大理石作為建築和雕像材料,其精美和雅致程度不亞於泰姬陵。
階梯井並不僅是能夠順著階梯下去的水井,它是印度西北部乾旱地區特有的建築形式,不僅具有儲水的功能,更有地下神廟和地下宮殿的功能。最著名的當屬艾哈邁達巴德附近的帕坦王后井,這個階梯井佔地達到1000多平方米,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遺産。在艾哈邁達巴德城區,也有一些規模略小的階梯井。
參觀過上海世博會印度館的人想必對入口處及主體建築上的生命之樹雕像還有印象。這象徵著生命力和希望的生命之樹的原型就在艾哈邁達巴德的希迪賽義德清真寺。當《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裡,看到在這個普通的路口拐角毫不起眼的清真寺,感覺它真的好小,不用進清真寺就能看到那幾扇窗戶上的透雕的生命之樹。記者想,也許就是這份不起眼才帶來更頑強的生命力吧。一如外表普通的聖雄甘地,他那瘦小的軀體內能爆發出多麼強大的能量啊,這能量直到今天還在艾哈邁達巴德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