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啊,山上!——鄂倫春獵民口述史》:鄂倫春族大遷徙的永恒記錄

時間:2017-06-30 14:45:05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2017年6月18日-19日,由內蒙古鄂倫春民族研究會、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香港鄂倫春基金會及新世界出版社六合攜手,《山上啊,山上!——鄂倫春獵民口述史》、《大學生鄂倫春田野日記》新書發佈會暨“鄂倫春狩獵文化與21世紀生態文明”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舉行。

《山上啊,山上!——鄂倫春獵民口述史》由超文化人類學教授于碩與香港鄂倫春基金會董事長趙式慶主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

本書的彙編源於2014年夏天,本書主編之一、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于碩第一次帶領香港理工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的學生北上5000公里,來到鄂倫春自治旗古裏鄉,大興安嶺南脈淺山河谷中一個寧靜的鄂倫春聚居地。2017年,于碩帶領學生又去了布特哈地區(扎蘭屯市)雅魯河畔的南木鄉,繼續做鄂倫春獵民口述史訪談。于碩教授説:這本書編輯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一個文化的消失,為了在老人離開之前記下他們的生命歷程,留下鄂倫春族大遷徙的永恒記錄。編輯組在經過了田野訪談、錄音錄影、整理編輯、考證翻譯等一系列工作之後,終於欣慰地向鄂倫春主人和公眾呈送《山上啊,山上!——鄂倫春獵民口述史》和《鄂倫春田野日記》。

據于碩教授介紹,這部口述史的突出特點是,由鄂倫春人自己從主位視角(emic view)敘述各自家族的歷史和民族命運的變遷。編輯組的任務是喚起鄂倫春老人的記憶,傾聽和記錄這些“小人物”的故事,重構他們祖先的遷徙路線和家族譜係,描述狩獵的過程和騎射文化,觀察族群融合、區分的現象及符號象徵系統(薩滿信仰、敖包祭祀、歌舞傳説、打獵技藝、工具器物、婚嫁喪葬、民族關係等),跟蹤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動態過程。由於口述的性質,保留了最原始和第一手的資料,避免了由第二人稱撰寫所導致的文化誤讀。

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從山上講起,于碩教授寫道:六十多年前鄂倫春人被動員下山了,本世紀之初他們的獵槍被收繳了。隨著他們的敘述,我們走進他們族群大遷徙的一個又一個營地。也許遷徙是他們的宿命,不確定性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從大山大河中的遊獵遷徙,到大風大雨中的社會變遷,他們都默默地接受著。這個據説從貝加爾湖冰川走了數萬年進入東北森林的古老族群,最終失去了森林和獵槍,幾十年前開始學習農耕,還沒學會收成,就又遭遇快速城市化的衝擊,曾經強悍的狩獵文化在衰亡,而農業文明也只是擦肩而過。隨之出現的是連環式的存在困境——就業狹窄、生態破壞、抑鬱“短命”、語言流失、文化枯萎、身份危機、絕對貧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鄂倫春語列為瀕危語種。

《山上啊,山上——鄂倫春獵民口述史》邀請讀者一起尋找答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