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闡釋中國:策展人孫志新博士談《秦漢文明》特展

時間:2017-06-05 11:40:05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孫志新

文/邵沁韻  發自紐約

在去年年末的杭州G20峰會上,被重點提及的展覽——《秦漢文明》特展自4月3日起,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該展覽是近期全美規模最大的中國主題展覽,匯集秦始皇兵馬俑與大量首次來美國展出的重要文物。中美人文交流高層極其重視此次展覽,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專門為展覽開幕式發去賀詞,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親自出席了開幕式。

海昏侯墓出土的編鐘

筆者專訪展覽策展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的特聘中國藝術主任孫志新博士,從策展的角度了解這次展覽的“難得”。孫志新是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美術史、考古學博士,自1999年開始擔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藝術主任。據了解,他從2009年開始構思此次展覽,2012年他的提案被通過之後就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工作。此前,自2000年開始,他就到處訪問國內的各個博物館,翻閱各類相關出版書籍,醞釀想法,早早地就在心中開始積累此次展覽所需的資料儲備,所以説此次展覽的完美展現真的是他這十幾年不辭辛苦的勞動結晶。他説這就像是拍電影,不過這部電影的編劇、導演都是他。除了展覽相關的一系列學術講座和研討會等活動外,孫志新博士早在幾年前就和譚盾先生取得了聯繫,譚盾先生為該展覽定制的交響曲《秦俑》于展覽開幕時在大都會博物館大禮堂演出,奏響了展覽的開篇序曲。

金縷玉衣

孫志新博士説最主要的策展問題就是展品檔期的問題,很多他最初選中的展品無法如期參展,但他興奮地向筆者説道,經過他更深的了解和搜索,他非常幸運地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比如海昏侯墓剛出土的那一套編鐘。在研究學者陸鵬亮的協助下,他們為展出的160余件展品分別建立了完整的檔案,這些展品來自國內的32家文博機構,覆蓋了青銅器、漆器、玉器、金銀器、陶瓷、織物、雕塑、繪畫、書法以及建築模型,為觀眾呈現近50年來的重要考古成就。孫志新博士説,他對於展品的選擇僅僅只有兩點標準:藝術性和歷史意義。在選擇展品時,他以西方觀眾為參展目標人群,用文物直接解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他認為文物的能力勝過文字。那套有著2000余枚玉片的金縷玉衣的展示就是在解釋古代中國人有關生死的信仰,他們相信事死如生,並認為玉衣可保屍身不朽。

百戲俑

《秦漢文明》展覽的英文標題是“Age of Empire”,直譯的意思應該是“帝國時代”。孫志新博士説取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西方觀眾看到“帝國”一詞時會聯想到對於西方文明有著重要意義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帝國,相當於秦漢文明對自稱為“漢人”的中國人的涵義。在所有展品中,有一件稱為“百戲俑”的雕像人氣頗高。這尊雕像赤裸著上身,大腹便便,有著流暢的肌肉線條,十分寫實,和其他的兵馬俑很不一樣。它和其他十尊雕像共同發掘自秦始皇陵墓周邊的土坑中,被認為是在帝王宮廷中表演的戲班。據學者的研究,這尊不同尋常的雕像所展現的人體解剖學特徵,從未表現在其他中國古代雕塑上,應該是受到了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希臘雕塑的影響。孫志新博士希望通過展現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觀眾建立一個親密的聯繫。

帶有“中國”字樣的鎏金銅鏡

展覽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著秦王朝(西元前221-206年)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是如何建立的。第二部分解釋了漢代(西元前206-西元220年)是如何在秦代的基礎上鞏固統一的政權,實際上統一度量衡等前朝的政策架構都是在漢代完成的。這一部分的展品體現了漢代的繁榮昌盛。第三部分展現了世紀之交時,達到國力頂峰的漢代內部的高度統一和周邊國家的多元文化交流。展覽最後的那一面鎏金銅鏡上刻著:“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羊(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綱。”“中國”的字樣訴説著時代的聲音,體現了“中國”這一代表了廣闊邊疆統一故土的概念。


石獅子(左)和多枝壓燈(右)

孫志新博士還特意讚揚了大都會布展人員的專業,因為很多文物都非常珍貴。要做到在保證文物安全的首要前提下,體現出文物的原貌,實屬不易。布展人員專門為一件三層的多枝燈搭建了隱形支架,還將那件大型石獅子的支撐藏在底座中,使石獅子四週受力均勻。當筆者詢問起前段時間大都會博物館出現的一些財務危機是否對策展抉擇有影響時,孫志新博士堅定地表示他不會把降低策展成本作為第一考慮因素,不管博物館是否出現一些緊急情況,大都會博物館都會盡全館之力把每一個展覽辦到最好。由大都會發展部聯繫的各個贊助商也不會對他的抉擇進行任何干涉。孫志新博士另外還邀請了六位學術人士就此次展覽編寫文章,這些研究均收錄在精美的展覽圖錄中。該展覽計劃至7月16日結束,據大都會宣傳部門的統計,在截稿前為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已吸引了16萬多的參觀者,影響力不容小覷。這次展覽是集體勞動的結晶,不僅讓美國民眾領略到了中華文明和藝術,而且也讓中國民眾看到美國的新任總統上臺後,中美兩國間不斷的交流和發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文章圖片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