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5月12日下午三點,《混沌——桑火堯境象主義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桑火堯的這次個展,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也是作為該院的藝術家系列展個案研究之一,學術性的呈現了桑火堯先生近些年來的當代水墨藝術的探索成果,也是為當代中國畫的深度探索和現代化轉型提供了一個研究性個案。5月14日,在京重要批評家將舉行了圍繞桑火堯提出的境象主義藝術的學術研討會。本次展覽將展至5月22日。然後,于6月17日移師至北京索卡藝術中心,啟動《世界有多遠——桑火堯境象主義藝術展》國際巡展的第一站。
嘉賓觀看桑火堯作品
桑火堯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是境象主義藝術的創導者,是當代水墨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桑火堯從2000年開始,積極探索中國畫的現代性,和審美語言的國際性的轉型,形成了桑式方塊的筆墨語言,開創了境象主義藝術的學術理念。如何讓當下的中國繪畫走出宋元以來的意象繪畫,也與西方抽象拉開了距離,試圖在中國意象,西方抽象之間,找尋出第三條藝術之路,即境象主義藝術!其先後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舉辦過個展,並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的學術展。香港蘇富比等國際機構將他的水墨作品作為當下中國藝術的一個標桿之一多次推介社會。他的探索與努力,由此而影響到一批藝術家一起創作探索,共同開啟中國水墨藝術的新思路。這,也為中國畫融入當代,進入世界藝術之林,形成了一條可能的路徑。
觀眾觀看展覽尺幅最大的作品
這次展覽,共展出桑火堯的16件作品,基本上是其最近五年來的精品力作,具有非常強的識別度,極具個性。其中最大的一件作品是4米高,4米寬,是中國美術館近幾年來展出的最大的作品之一。這次作品的展名為混沌,是本次活動的策展人、抽象藝術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先生,根據桑先生的藝術作品風格議定的。桑火堯的作品,是從中國傳統山水畫演繹過來的。他將古人的師客觀為主轉變為師主觀為主的藝術與境界。他的似有若無,混沌恍惚,光影交織,充滿想像的,厚重而有深度空間的作品,汲取了宋人筆墨,尤其是米䒥的米家點,宋人工筆暈染方法,以及黃賓虹的積墨法得到養分,又于元人倪雲林,黃公望的沖淡、簡遠的意境中得到啟示。同時,他又于老莊哲學有所體悟,在虛與無的禪境中,抽離出形而上的思辨性。所以説,桑火堯的境象主義作品,既跟我們傳統的中國畫意象繪畫拉開了距離,也與西方的抽象主義形成了分界線。他的作品,在畫面意境上依然充滿東方的神韻氣息,和東方的神秘性,同時,在審美的形式語境上具有了國際性。中國藝術只有進入國際,打破當下藝術家創作的中國畫出不了國門的現實局面,中國文化的價值才能凸顯,影響世界文化與藝術格局才能成為一種可能。
觀眾觀看作品細部
為此,在展覽期間,全國一流的批評家,策展人,包括劉驍純,皮道堅,張曉淩,徐累,黃篤,馮博一,王端廷,彭鋒,尚輝,張子康,吳洪亮,朱小鈞,王萌等,將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桑火堯的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由夏可君博士主持,大家從哲學,文化,詩學,藝術創作學等方面,對桑先生的境象主義藝術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梳理,這也為21世紀中國畫的發展趨勢進行了一次深層次的探討研究。會後,將形成境象主義藝術的文集。
觀眾拍攝桑火堯作品
這次展覽的主辦方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國最高的藝術研究與創作的中心,這次有該單位出面主辦推出藝術家系列展,是對當下藝術的一次重要梳理與學術推動,先期已推出田黎明,徐累,何家英,楊飛雲等藝術家的作品展,這次推出桑火堯作品個展,相信一定又是一個重要的視點,其藝術必將令社會各界期待。
桑火堯先生現場接受採訪
現場對話(採訪/許柏成)
問:您在中國美術館這次個展提出境象主義,它的含義是什麼?
桑火堯:通俗來講,它是與中國的意象繪畫和西方的抽象繪畫都要拉開距離,在兩者之間建立第三種可能性,實際上這兩者之間的夾縫很小,但還是有可能的。從唐末宋初到今天,中國的意象繪畫已經有800年的歷史了,它的思維已經很成熟了,再繼續發展的可能性需要一個新的考慮。既然這樣,我們能不能進入第三條路?作為東方人,我們不可能走到西方的道路上去,文化語境和背景並不一樣,西方的抽象講究形式。我希望在東方的哲學文脈,特別是老莊哲學的前提之下,抽離出一個理性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個語言形式,這個形式既是東方的哲學精神,又有西方的形式語言,建立東方文脈的世界性可能還是存在的。
觀眾觀看桑火堯作品
割裂東西方之間的聯繫,在今天不太可能走出去。好的文化藝術是希望人家可以接受的,而不是完全被人家排斥的。比如我們的中國畫,現代人創作的中國畫基本上是為了,這是一個現實,大家都知道,不能大家蒙著眼睛,尾巴露在外面,自己騙自己,這些沒用。我作為國家養著的藝術家,始終從國家的層面考慮這些問題,否則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做給在位的人看,做給自己的朋友關係看,都不是藝術的價值選擇。藝術要讓那些不認識的人看我的作品能有所觸動,特別是對西方人看中國藝術,他能有一個切入點。西方人看中國的宋元繪畫,沒有障礙,為什麼看今天人的中國畫都有障礙呢?他其實不是不了解中國藝術的高度,而是對今天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狀態排斥,在他們看來這些複製的東西,就是行貨,不可能是藝術。藝術雖然沒有明確的標準,但對於東西方的藝術家來説,內心是有一個尺度的。這個尺度不是騙人的,是存在的。
展覽現場
現在中國的藝術圈子,特別是中國畫圈子,都有點集體無意識的感覺。大家把藝術作為一個賺錢的工具,像在一個大市場一樣,已經沒有主見和自信了,你這樣畫我也這樣畫,最後大家把錢賺了,因為我在內部,我比較了解。在這個時候,我要建立一個主義,我提出我的一個想法,總有人要站出來做自己的一個選擇。我覺得中國缺少的不是藝術家,而是主義,這個主義就是你對事物的一個判斷,並且很堅定地往前走。中國主義太少了,西方主義太多了,我們以前提出主義都是要被人批判的,有拉虎皮扯大旗的感覺。中國的藝術界現狀就是這樣,在西方每個流派要確立自己的形象,就會結成一個沙龍,提出一個主義,我們能不能從別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我們現在這樣混沌、散沙一盤的藝術狀態,應該是覺醒的時候了。藝術現在是低潮,這時需要大家思考這樣的問題,總有人會爆發出來。我對境象的思考和探索已經18年了,我相信是可行的,現在講主義已經成熟了。從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到中國美術館這個最高的支點,這時我提出“境象主義”,大家可以有正方的意見,也可以有反方的意見,大家來討論這個問題,這個現象就夠了。
觀眾觀看桑火堯作品
問:展廳中有兩件非常大的作品,是為本次展覽創作的嗎?
桑火堯:去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推出“中青年藝術家”系列展覽,得知我的展期以後,去年12月份,我就開始思考,1月份開始創作,應對展覽專門創作兩張大畫,共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一張畫將近兩個月。當時有些理論家説我這個畫畫大畫基本不大可能。從國際視野來看,東西方繪畫缺少的不是技巧,我們的作品挂在西方抽象繪畫邊上,我們不會輸,有些情況下還會更強,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
左起:藝術家蔡小松、桑火堯、學術研討主持人夏可君博士
問:作為浙江美院的老院長,潘天壽先生誕辰120週年的大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您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從潘天壽先生對民族繪畫的創新到您的探索,您覺得是一種怎樣的傳承?
桑火堯:這一次很巧,浙江美術學院(原中國美術學院)的老院長同時在這裡展出,我的作品算是向他致敬吧。正是因為潘先生這種創新的理念和力量,支撐著國美的水墨、浙江的水墨以及全國的水墨狀態,他是我們藝術創新的榜樣。他在20世紀畫的已經非常好了,為我們開了一個頭,我們能做的怎麼樣就要看我們自己的腳力、理念和視野的高度。這一次是前輩和我們之間很好的對話,也是推動。有他們這些榜樣,我們理應是往前衝,勇猛精進的狀態,而不是往回縮,我們不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只創造大眾熟悉的東西,因為古人的創造已經在那裏了,我們要創造與眾不同的東西。藝術永遠是畫給下一代人看的,藝術要面向未來。
觀眾觀看桑火堯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