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訊傳播技術的日臻完善和空前普及,21世紀已然成為了一個超越社會對人類思維囿限的時代。在這樣瞬間交流互動的當代語境下,繪畫藝術以一個新的姿態和面貌重新審視並描繪個體存在感。”——曹星原
正是以這樣的思索和初衷為出發點,由白盒子藝術館、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社會學藝術史家曹星原擔任學術策劃的“重繪畫:博弈當代藝術困境”展于2016年7月9日下午4點在北京798藝術區白盒子藝術館正式開幕。展覽共集結了15位藝術家的多幅代表作品,他們包括蔡錦、丁一軍、黃立言、李迪、莫妮克·若琳斯、馬可魯、馬樹青、孫昌武、王瓊、王易罡、肖答牛、夏禹、尹朝陽、張方白、翟倞。
本次展覽學術主持曹星原表示,“重繪”架上繪畫的概念或可成為博弈當代繪畫困境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展品呈現方式上,她將精選的極具代表性的架上繪畫作品通過四個角度來呈現:繪畫是個體與社會的契合關係;繪畫是個體的社會體驗;繪畫是個人藝術語言的研探;繪畫是畫家的自我期許。
王易罡與李迪的作品作為第一部分“繪畫是個體與社會的契合關係”首先呈現。20世紀的藝術家,從製作人的角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關注自己作品在社會上的反響,並且以自己的作品來描述和敘述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而進入了21世紀,隨著通訊等手段的極速發展,每一個人都發現超越自己社會思維的局限是不可能的,繪畫隨之出現了變化:超越自己社會的當代契合關係。
第二部分更多圍繞“繪畫是個體的社會經驗”來展開探索,展出了王瓊、肖答牛、夏禹、翟倞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在克拉克看來,每一個人、每一個畫家所處的社會位置都是獨特的,因此個人在社會中的觀察角度和體驗也都是獨特的。”這一部分將此觀點向前推進一步,並通過作品展示一個新的觀念:當代傳媒手段使得藝術在當代實現了對各自社會局限的超越。
第三部分的設置探討“繪畫是個人藝術語言的研探”,通過包括蔡錦、丁一軍、莫妮克·若琳斯、尹朝陽、張方白五位中外藝術家作品的呈現,探索藝術創作不曾被推翻的最終核心是“個人原創性語言與個人獨特生活經驗和存在感的體現。”繪畫語言成為個人與寬泛定一下的社會思潮的紐帶,它們密不可分,成為不可或缺的參與與表態的語言及途徑。
《無題2016-6》,馬樹青,直徑85cm 厚5cm,2016年,布面丙烯
《白光》,馬可魯,183cm×208cm,2008年,布面油畫Twilight Oil on canvas
黃立言、馬可魯、馬樹青和孫昌武的作品構成了展覽的第四部分“繪畫是畫家的自我期許”。由於當代通訊科技提供了圖文並茂的閱讀方式,使得這些以往被稱為“新媒介”的傳播方式成為日常生活必須,而當代的欣賞習慣反而對繪畫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再次産生想像和期許。但是這一波架上繪畫不再是以往的寫實、抽象或自然主義的復生,而是受到當代傳媒影響了的“重繪”。所謂重繪就是借用當代獲取資訊和傳遞資訊的方式,重回視覺材料承載資訊的功能。“我們的社會由於每日浸淫于海量電子圖像而受到深刻影響繼而回歸以多元、重疊、以及多意的視覺方式傳遞資訊,從而實現自己在當代的藝術期許——這也就是本次展覽我們稱之為‘重繪畫'。”
此外,主辦方還將於2016年7月25日在白盒子藝術館舉辦“朱乃正藝術獎學術研討會:架上繪畫博弈當代藝術困境的可能性”學術研討會並設立“朱乃正藝術獎”,該獎項包括“朱乃正藝術創意獎”、“朱乃正藝術新銳獎”、“朱乃正藝術風尚獎”。據悉,當日將舉行頒獎典禮以紀念率先提出“無需西方認可”的繪畫理念並且一生以他的繪畫藝術重繪選擇行走在社會邊緣的朱乃正先生。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