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今日文獻展12月亮相:關注第三世界

時間: 2016-05-12 21:53:02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資訊> 藝訊


新聞發佈會現場

 

2016年5月12日下午,第三屆今日文獻展新聞發佈會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2層舉辦,參加本次發佈會的有策展人黃篤、國際策展人Gerardo Mosquera、伯明翰城市大學藝術學院主席Professor Jonathan Harris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邵亦楊教授、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等。

今日美術館自2007年建立第一屆“今日文獻展”,旨在從中國出發逐步建立起國際性的藝術交流機制,並與國外重要的雙年展、三年展平行發展,以此為平臺起到不同文化間對話的作用。繼2007和2010年成功舉辦兩屆今日文獻展之後,第三屆今日文獻展經過六年醞釀,將於2016年12月10日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和3號館展出,展覽將為期三個月。

本次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黃篤與赫拉爾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聯合策展。第三屆今日文獻展以“BRIC·á·brac”為主題(中文題目為“另一種選擇”),邀請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的50余位藝術家,已定的國內藝術家有倪海峰、翁奮、王國鋒、陸壘、陸揚、盧徵遠等,國際藝術家有墨西哥的馬塞拉·阿瑪斯(Marcela Armas)、比利時的威姆·德沃伊(Wim Delvoye )、西班牙的克裏斯蒂娜·盧卡斯(Cristina Lucas )、智利的貢薩羅·迪亞茲(Gonzalo Díaz)、巴西的馬瑞佩(Marepe)、印度/荷蘭的普拉尼特·索伊(Praneet Soi)、瑞士藝術家托馬斯·赫賽豪恩(Thomas Hirschhorn)、來自南韓和美國藝術家組合張英海重工業(Young 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俄國的團體藝術家AES+F和Chto Delat 等,探討不同文化語境和發展形態下的藝術表現特徵,展現全球化進程中迸發出的混合活力。

本次展覽主題以不同語言命名,反映了當代文化和藝術發展特徵。展覽的法/英文名為“BRIC·á·brac:The Jumble of Growth”,英文 The Jumble of Growth 譯為“混合的生長”。而“BRIC·á·brac”是法語中的俚語,泛指混雜、差別,或是處在某種潛在混亂中,不均勻的組合,意指一種混沌狀態的詞彙。眾所週知,“金磚四國”是由美國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Jim O’Neil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該概念的縮寫BRIC由: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及中國(China)的首字母組成。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後“金磚”之列,其英文單詞變為“BRICS”,並改稱為“金磚國家”。而“à·brac”表現的是發展中國家在面對如此複雜的經濟狀況和轉變中所釋放出的“充滿生氣”的社會形態。總而言之,“BRIC·á·brac” 泛指發展中國家由於其文化背景迥異、現代化進程中與他者的碰撞,導致在全球化衝擊下社會轉型所凸顯出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差異。這種基於全球政治經濟的文化整合,産生了相互滲透與抵抗並存的現象,構成了全球化與地方化共生的文化景觀。本次展覽以“金磚國家”為出發點,探討了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體中第一次發揮了改變作用,其影響力在本土與全球同步進行。在這一過程中,藝術以其獨特的方式折射出了這种經濟的活力。那麼,藝術將如何反觀與體現出社會的巨變,這些變化在文化與個體生命的敘述中如何表現和發展,將是這個展覽關注和探究的核心議題。

中文題目“另一種選擇”實際上是對法文主題“BRIC·á·brac”的進一步詮釋,其目的在於強調代表性新興國家的文化主體性,探討自身獨特的文化之路。雖然金磚國家是一個經濟概念,但是本次展覽凸顯的是以金磚國家主導的新興國家的藝術發展方向。由於金磚國家分散于幾大洲,它們呈現出各自的地緣文化特徵,並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呈現出各自複雜多元化的生長路徑,從而為全球多元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一種代表新興國家的文化力量。簡言之,這種特殊的文化地帶引領著新興國家的發展,表現出一種另類的現代性表徵。這就是為何中文采用“另一種選擇”為主題的理由。

本次展覽將由四個方向展開:混合生長(The Jumble of Growth);癲狂的空間(Chaotic Space);話語現場(Discourse Practice);個體敘事與微觀生命(Individual Narrative and Microscopic Bodies)

一、混合生長指涉的是藝術生長土壤的革新與互生關係。藝術家的創作大多受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習俗的影響,變革的文化土壤帶來的複合語義為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內容與意義。與此同時,日益全球化的社會景觀,加劇了各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其文化相互作用及彼此影響,新的跨文化的藝術元素與意識形態,要求我們以全球化的視角去辯思這種相互依存共生的藝術。

二、癲狂的空間再現了在如今複雜多元的社會變化中多維度空間(都市空間,公共空間,日常空間,虛擬空間等)的問題與狀態。當這樣空間與藝術家的主觀性相遇時,會激發出藝術家的不同判斷和想像,及其分析與表現。在這種看似混亂的空間中,恰恰展示出了藝術家理性的視覺隱喻。而這種癲狂的生長氛圍正是飛速全球化與複雜現代性帶給我們或多或少關於對生存際遇的思考。

三、話語現場指向的是現實問題的藝術實踐。無論是再現的方法還是觀念的方法,藝術家以其敏銳的直覺和想像力將實驗、介入、解讀與批判貫徹其作品中,其作品體現出各自的立場、觀點、態度。他們以這樣的藝術行動不僅釋放出積極而個性化的回應,而且彰顯了文化的自覺性和主體性。

四、個人敘事與微觀生命表現的是個體在宏觀社會與微觀身體中的生命意識與狀態,即把生命本能、生存情感及其境遇作為個人敘事的砝碼。然而,身體作為載體與藝術敘事的母題,涉及到身體作為符號蘊含著人的複雜狀態及其文化邊界的議題。在後現代語境中,身體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被視為一種社會關係的紐帶。事實上,身體蘊含著這樣幾個層面的內涵:1.自然的身體 2.社會的身體 3.科學的身體。在藝術家看來,身體是一種藝術的媒介,具有對以上層面的僭越,它超越了身體的局限和規定。正是基於這一獨特視野,藝術家將身體作為敘述的媒介,挖掘和表現了身體的潛能與無限。

第三屆今日文獻展明確地提出了具有鮮明針對性的文化命題。相信以2016年今日文獻展作為國際藝術交流的平臺,將以生動而富有哲理的視覺圖像來解讀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崛起,以及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日益加劇的危機——矛盾、衝突、共存及競爭關係。展覽力圖構建差異文化的相遇,在發現他者的同時實現發現自我,即通過對話和分享最終表現出新的藝術景觀。所以,第三屆今日文獻展的藝術目標,既反思傳統議題,也直面現實問題,既揭示文化層面,也反映藝術現狀。

作為新聞發佈會的組成部分,圓桌會議的討論以第三屆今日文獻展的主題展開。今日美術館邀請到了伯明翰城市大學藝術學院主席Professor Jonathan Harris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邵亦楊教授兩位學者一起,從不同的知識經驗和視角分析全球化下這一未被揭示的複雜藝術議題。

 


圓桌會議討論

 

策展人簡介:

黃篤,策展人,評論家。黃篤于198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2004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黃篤撰寫了許多當代藝術的評論文章,多發表于中國、日本、南韓、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雜誌 。他擔任多個國際藝術獎項評委:如CCAA獎,瑞信·今日藝術獎,臺新藝術獎和日本尼桑藝術大獎等。曾策劃過“上海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南京三年展”和“貧窮藝術大師庫奈裏斯”展、 “形象的焦慮”(馬德里攝影節)等。

赫拉爾多·莫斯克拉教授(Professor Gerardo Mosquera),生於古巴首都哈瓦那,曾任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資深策展人,國際知名策展人、藝術史論家,兼任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蘭皇家藝術學院教授。他是"哈瓦那雙年展" (Havana Biennial)創建人之一。曾于1992年在哈瓦那策劃了大型當代藝術展"關於美洲"。他曾任《第三文本》雜誌編委之一。他出版和發表了很多關於當代文化和藝術的論著及文章,其中以《超越幻想:當代拉丁美洲藝術與批評》(倫敦,國際當代藝術研究所出版)一書為代表。2011年至2012年他擔任馬德里“西班牙攝影”節連續兩屆的藝術總監。

 

特邀嘉賓簡介:

喬納森·哈裏斯教授(Professor Jonathan Harris),伯明翰城市大學的全球藝術與設計專業學術教授,藝術學院主席。他獲得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藝術史學士、中薩塞克斯理工大學博士。曾擔任利物浦大學建築學院藝術史教授、英國公開大學“現代藝術及現代主義”和“現代藝術:實踐及各種爭論”課程顧問及指導老師等。至今擔任英國《藝術月刊》、法國《藝術批評》、西班牙《全球化與當代藝術研究》等學術刊物編委會成員,英國學術研究委員會任人文研究戰略評估小組成員等職務,曾受邀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曼徹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馬德里國際當代藝術展等舉辦學術講座。

邵亦楊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藝術史博士。她主要研究和教授西方美術史和世界現當代藝術。多次應邀在國際性學術會議做英文學術講座,曾連續參加近兩屆世界美術史大會(CIHA)。主要著作有:《後現代之後》(2008)、《穿越後現代》(2012)、《西方美術史·從17世紀到當代》(2014)等,許多中英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際各大學術刊物。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