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藝術家及嘉賓合影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教授致辭
2016年1月18日上午10:30,“中國藝術研究院著名藝術家系列精品展”系列活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如期而至。本次展覽展出了朱樂耕及徐累兩位藝術家的精品之作——一邊是陶藝在環境空間的立體展示,一邊是傳統水墨的當代解讀,兩位藝術家通過不同的創作媒材詮釋自己對於藝術語言的探索和理解。據悉,“中國藝術研究院著名藝術家系列精品展”系列活動是藝研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該活動將持續至6月2日。
展覽開幕現場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教授主持了本次精品展,在他看來本次參展的兩位藝術家從藝術表現語言上差異很大,朱樂耕用陶瓷創作,而徐累則以工筆專長,但他們都是中國當代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雖然材質的運用上各具特色,但二人在作品展示上卻相互照應達成統一,形成了強烈的戲劇化色彩。“二人對空間的體現和視角各有不同,朱樂耕打造的環境陶藝讓觀眾在現實的空間中游走于傳統陶瓷文化從而追溯精神性的回歸,徐累則在平面之中尋找畫面的深度,引發觀者走入畫面並撥開幔布探索其後的隱含深意。”
參展藝術家朱樂耕致辭
參展藝術家徐累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文章院長致辭
正如譚平副院長所言,本次精品展被分為兩個區域,一面是朱樂耕的環境陶藝,以中國紅的傳統顏色佈局,呈現出兩件大型作品《生命之綻放》和《涅槃》,由於其作品大都陳列在建築中,所以部分內容以視頻及圖片展示呈現。另一面是徐累的工筆展示空間,大塊的藍色底色與畫面相互映襯,其代表性的馬在作品中與觀眾對視。
“朱樂耕精品展”現場 作品《涅槃》
“朱樂耕精品展”現場
朱樂耕此次展覽的主題為"生命的解構與重生"。他的作品規格巨大,與環境、建築相互呼應,與空間緊密結合。他常常喜歡將作品佈滿空間,讓人在作品中行走,讓作品環繞在人的四週,從而另人與作品融為一體。這種相融的過程,便是在觸摸(用心觸摸)和體驗(用心體驗)作品的過程,也是人的生命和作品所表達的生命在相互交換能量,並形成一種場域,而這種場域形成的過程,才是作品本身走向完整的全過程。作品因人的觀看和交流而完整,而人因為體驗和觸摸作品達到心靈的洗禮而明凈,這也是藝術家竭力營造和追求的藝術效果。
左至右: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藝術家朱樂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
藝術家朱樂耕接受媒體採訪
在接受藝術中國採訪時,朱樂耕首先對環境陶藝進行了解讀:環境陶藝是指與城市環境空間和建築融為一體的陶瓷壁畫,陶瓷雕塑或陶瓷裝置藝術,從某種意義來説與公共藝術等同。其主要特點是以陶瓷為媒材,使用火與土的語言表達,與建築環境及城市文脈相聯繫的公共藝術形式。在大家的概念中,陶瓷的材質主要用於日常器用及陳設品的製作,歷史上雖然也有用瓷磚來裝飾建築,但以現代陶藝的裝置和雕塑的形式將其作為建築或城市環境中的藝術來展示,歷史並不長。
“我喜歡以陶瓷為媒介來表達我的藝術,是因為陶瓷的材料讓我著迷:火、泥土、水含有大量金屬物的釉質,這裡暗含著中國人世界觀中陰陽五行裏金、木、水、火、土的所有元素,這是混成宇宙和生命的所有元素。所以當我手握泥土時,我覺得我是在用泥土塑造生命。我最感興趣的故事是鳳凰涅槃,在這個故事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與幸福。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礪後,它們的軀體才能得以更美好的重生。也就是説,火可以讓生命重生,可以讓人的靈魂救贖。它是生命被解構以後的重組與再生,被解構的是舊的生命體,重組和再生的是新的、更加彭勃的生命。因此,我的作品《涅槃》表達的正是一個如此的解構重生的主題。”
展覽現場 作品《生命之綻放》
《生命之綻放》局部
另一件作品《生命之綻放》也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在南韓濟州島肯辛頓大酒店的系列作品,它用陶瓷的形式塑造了自然界生命自由萌生的璀璨過程。樹葉、花朵、嫩芽、苔蘚、蘑菇、河流、卵石這些似真似幻的景觀在朱樂耕的手下變得栩栩如生,在人們印象中堅硬的陶瓷材質在他的作品中卻展現出生機盎然的力量。據悉,在南韓濟州島的《生命之綻放》都是固定在墻上的,但這套將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作品是平鋪在地上,而觀眾將行走在作品上方穿過的橋上觀看和感受,並體驗朱樂耕所想表達的生命蓬勃的生長感。
朱樂耕作品現場
朱樂耕作品前
本次展出的徐累精品力作跨越了他藝術實踐的不同時期,證明了中國傳統繪畫在今天的移步換景,以及面向未來的視野。他的作品充滿了未知、奇遇和深邃,似乎再次證明了現實背後一個更大的時空,那是歷史、記憶與個人幻想發生交叉的心理場域,走向它,就是走向一種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在這條尋找傳統美學的回歸之路上,徐累假借藝術史的多種資源,打通壁壘、融會貫通,實像而虛設的畫面,復古而前瞻的觀念,優雅而神秘的格調,在一個個舞臺式的佈局中展現在觀眾面前,也為唐宋寫真繪畫找到了通往現代主義的門道。
徐累接受媒體採訪
徐累展覽現場
徐累談及本次展覽,首先感謝藝術研究院對自己的肯定和支援。同時,在他看來,藝術家就像一塊塊拼圖,如何把自己拼接到當代藝術版圖之中,如何使個人和時代以及歷史産生聯繫,令文化的傳承在現代性的角度下變成一個活的靈魂,是他一直探索的一條主線。“這個展覽,我希望通過所有作品呈現我個人的成長足跡,以及我與時代的對話和關聯。”
徐累作品前
徐累作品現場 觀眾駐足
無論是將陶藝從博物館陳列及生活擺設中解放出來的朱樂耕,還是探索歷史深度與個體聯繫的徐累,他們都認為現代性根源於傳統文化,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的文化精神。本次展出的藝術研究院精品力作都通過作品本身體現藝術家對於現代文化的深入思考,以及對當代性、世界性的探討。在他們的手中和筆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及精神以一種當代趣味和現代性融入世界環境與語境,從而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轉化。正如朱樂耕所言:時代在加速,心卻需要靜下來,中國精神不僅是對傳統形式的學習,更應該是文化內涵的傳承,優秀的作品更需要為人文精神提供棲息之地。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