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下午,“索瑪花開——原生態音樂分享會”在北京時代美術舉辦。此次音樂會是北京時代美術館主辦的“雲中蜀歌”系列互動交流活動的第二場,參與嘉賓有“雲中蜀歌”音樂總監及節目製作人秦萬民,來自四川阿壩的羌族文化繼承人余步勇,彝族原生態歌手阿朵故烈、非明榮和沙瑪爾西。
彝族和羌族都是我國西部的古老的民族,他們的人民能歌善舞,音樂原始古樸。此次活動以訪談形式展開,在秦萬民與余步勇的談話中,聊到了羌族的種種民族特色,石頭碉樓,釋比、釋比文化,羌笛,羌紅,羌繡以及羌族的鍋莊舞等。四川地區經歷過大地震之後,老一輩的羌族文化傳人很多離開了人世,這使得保存、繼承羌族文化的難度更大了,余步勇講到,“民族文化就是我們的根,我們將帶著這種使命珍惜每個平臺,把羌族古老的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活動現場,余步勇與他的小兒子為觀眾表演了羌族的鍋莊舞,據他介紹,羌族的鍋莊舞有別於西藏,舞蹈步法變化更多,胯部的動勢也較為豐富,以此來凸顯舞者身上所佩戴的羌繡。
阿朵故烈、非明榮和沙瑪爾西都是彝族的原生態歌手,在訪談中了解到,彝族有許多支系,三位歌手雖同是彝族人卻分屬不同的山,他們的歌曲表達也各具特色。彝族是一個“以歌唱表達感情”的民族,有放牧唱的牧羊歌,表達愛意的情歌,歡迎客人的祝酒歌等。活動現場,三位歌手紛紛展示歌喉,純凈的嗓音、嘹亮的歌聲、飽滿的熱情令人覺得好像走到了彝族的大山裏面,感受到了民族歌曲的魅力。除了歌者本身的聲音魅力之外,彝族的樂器也頗具特色,龍頭琴、口弦,器物簡單小巧,音色卻別致獨特,同屬彝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民族歌曲、舞蹈總是以熱情感染人們,此次音樂分享會的互動交流引發高潮,聽眾們不僅紛紛上臺向余步勇學習羌族鍋莊舞,更有聽眾表明自己也是少數民族同胞,希望可以為大家獻上一曲,共同傳播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