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12月13日是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為表達對死難同胞的哀思,也為迎接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塑魂鑒史——吳為山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展”于12月9日下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開幕式現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致辭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講話
開幕式在國家博物館西大廳進行,圍繞現場四週展示了吳為山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展”創作的十二組作品,包括《家破人亡》和《逃難》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飆、鄭萬通、張梅穎,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林智敏、民盟中央副主席張平、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董偉、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著名建築師、兩院院士吳良鏞等專家,來自南韓、英國、墨西哥、波蘭等駐華大使館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出席開幕式。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及作者吳為山分別致辭。
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林陽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贈送《塑魂鑒史》大型畫冊
據吳為山介紹,本次展覽緣起自2005年,當時他受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委託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創作大型紀念雕塑。紀念雕塑由《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吶喊》、《勝利之墻》四個部分組成。2007年12月13日落成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雕塑《家破人亡》成為整個紀念館的標誌。
主題雕塑《家破人亡》大型室外雕塑的頭部
主題雕塑《家破人亡》
展覽展出了主題雕塑《家破人亡》2.5米的中稿原稿以及高11.5米的大型室外雕塑的頭部。《家破人亡》高11.5米,表現了一位被淩辱的母親悲痛至極,無力地托著蒙難的兒子,麻木地向天呼號,呈現出屈辱而不屈服的形象。在雕塑的風格上,吳為山首創了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的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雕塑中的人物是千千萬萬受難同胞的代表,我希望用雕塑這種藝術形式,用中國傳統的寫意手法塑造人物的表情、體態和動勢,來表達這些受難同胞的苦難。希望國人能銘記歷史,不忘國恥。”
著名建築師、兩院院士吳良鏞這樣評價吳為山的創作:作為紀念性建築,其表現力多寄予形體的莊嚴、力量、雄偉、宏大、樸實以及環境空間的塑造等等,以其相對抽象的形象表達出主題的內容和內在的美的蘊含——這極難能而又可貴。
作品《最後一滴奶》
作品局部
展覽現場
現場左側另外一組主題雕塑《逃難》共有10組,21個人物,這些人物尺寸接近真人大小,他們中有婦女、兒童、老人,有知識份子、普通市民、僧人等——嬰兒趴在死去母親身上吮吸最後一滴奶;年邁的兒子攙扶著八十歲的老母親逃難;被日軍強暴的少女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盡;逃難僧人途中在死者乾枯的屍體邊停留,抹下其含冤的雙目……二十一個人物,高低起伏,虛實錯落,形成強烈的感情曲線,將這段人類歷史上的災難和痛苦表現了出來。
展覽現場
吳為山在現場致辭中最後這樣表達他創作這些作品的感受,“我以無以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摩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崛起!”
現場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