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出版物(圖片來源:CAFA藝訊網)
展覽名稱:《汪建偉:時間寺》
場地: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第五大道1071號
地點:塔樓二樓展廳
日期:2014年10月31日–2015年2月16日
媒體預覽:10月30日,週四,10 am–12 pm
2014年10月31日至2015年2月16日期間,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將展出《汪建偉:時間寺》,此次展覽將展示這位駐北京藝術家新作,是他在北美的首度美術館個展。汪對創作概念的實踐向來大膽無畏;同時自1980年代初至今的改革時期,一直對前衛及實驗藝術運動作出重要貢獻,在中國國內備受推崇。他的作品通過批判理論和哲學思辯,將他對藝術製作與過程的關注、他對當代社會與時間感知的詰問聯繫起來。《時間寺》是古根海姆美術館“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當代藝術計劃”系列共三個委約創作展覽的首個項目,旨在探索在全球範疇下,核心概念及藝術家如何塑造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與話語。委約作品將以何鴻毅家族基金藏品的名義,成為古根海姆的永久館藏。
展覽由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策展人湯偉峰(Thomas J. Berghuis)策劃,是三星亞洲藝術資深策展人孟璐(Alexandra Munroe)率領的古根海姆亞洲藝術計劃一部份。亞洲藝術策展部助理桂嘉慧(Stephanie Kwai)協助相關的策展工作。《汪建偉:時間寺》由何鴻毅家族基金支援贊助。
關於展覽
汪建偉視藝術創作為一場連續不斷的排演,以過程為基礎的實踐手段;抗拒釋義,遊走在隨機與重復、虛構與真實之間。劇場是他在繪畫、雕塑、裝置、攝影、錄影與時效性行為藝術形式的根基。汪的作品滿載歷史和社會記憶,以觀念為導向的同時,也紮根于當今中國的日常生活。展覽標題《時間寺》,正暗示藝術家的重要考慮——人們如何思考和體驗時間。對汪而言,時間是抽象且真實、有限並具潛能、靜止而流動的。它意味著一種不確定的狀態,跟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細微觀察,和對絕對意識形態的抗拒有關。展覽的三個部份——繪畫與雕塑裝置、影片和現場演出,均不約而同地探索隱晦及潛能;表達時間和流動,並通過具體形態探討變異與排演的概念。
裝置作品裏一系列的大型繪畫和雕塑,是藝術家實踐手段的典範,他跨越媒介,將一個形式轉換到另一個,令展品超越單一的認知視點。覆蓋塔樓二樓展廳的整道墻,是一幅大型的四屏繪畫,取材于藝術家過往錄影作品裏一組被改動的定格影像。作品裝裱在四個深度不一的畫框中,意在強調繪畫作為一種近似劇場的表演事件﹔在被觀看時,這些變異和重復的內容暗示流動和時間的消逝。每一屏繪畫蘊含重復交迭的抽象元素,賦予視覺上的多重閱讀經驗,引發觀眾不同的銓釋。此作品中所謂的現實主義,跟第二件抽象繪作相互對應──它展現出一種倣如在顯微鏡下被放大的科學抽象形態一樣。兩者並置在一起,畫作挑戰觀者要擺脫以透視為框架的繪畫傳統,進入以時間為本的觀賞過程,思索繪畫的多重觀念。如策展人説,藝術家是在詮釋一個真實如何削減另一個真實,從而使現實主義與抽象主義之間的差異過時失效。藝術家如是説:“以風格或色彩等傳統詞彙來思考繪畫是沒有意義的,更重要的,是將繪畫作為一個對時間的銓釋。”伴隨著繪畫還有五個龐大的抽象雕塑,藝術家通過勞動密集且重復的過程,包括裁切、接合和對多重層迭木材塑形,再加上金屬、橡膠、及顏料的運用來強調形式。汪視製作過程為一場排演,他在沒有默認雕塑最終形態下進行創作,僅僅對前一日創作所産生的活動角度、形式、線條和平面做一個日常、流動的響應。有如他的繪畫,觀者們在每一個雕塑間遊走時,形式會變換和更疊,從而體現背後的創作過程和時間的流動。
基於本計劃以委約為本的性質,在本新聞稿成文之時藝術家仍在創作過程中。展覽開幕之前,有關展覽兩個組成部分的進一步細節將如期向公眾公佈。電影《時間消失的早晨》將會在展覽期間于古根海姆新媒體劇院迴圈放映。受到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短篇小説《變形記》(DieVerwandlung,1915 年)的啟發,影片探索當代中國的轉變、感受時間及其消逝的多重方法。現場演出, 《螺旋坡道圖書館》,聚焦於人群、意念如何在美術館空間內聚集與流動。藝術家將劇場跟事件的概念作為策略手段,在被他稱作“上演事件的共用瞬間”中展開互動和對談。汪認為當代藝術館的角色,不僅僅是創造這種聚集和互動空間,同時也允許觀眾選擇如何參與,從而行動。汪説作品的靈感分別汲取自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古根海姆美術館的設計;阿根廷作家豪爾赫。劉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短篇小説《巴別塔圖書館》(La Biblioteca de Babel,1941 年);還有時間與可能性的概念。展出期間,美術館內預計將有兩部份的演出。第一部份是現場表演,預定召集一群沒有講稿的演説者,每人將同時對觀眾表述一個主題。可供表述的主題共有十個,分別是:消失、諾斯底主義、圖書館、地圖、宇宙、氣象、豪爾赫。劉易斯。博爾赫斯、阿根廷、法蘭克。洛伊。萊特和古根海姆。通過他獨具個人特點的不斷演變成形的排演過程,藝術家將運用這些即興對話的錄音,作為第二部份演出的劇本根基,並在展覽的最後幾週進行演出。
關於藝術家
汪建偉被認為是中國改革時期前衛和實驗藝術運動的領導藝術家之一。他在中國被普遍認為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其寫作和對公共話語中中國當代藝術與文化的貢獻,被視為是文化催化劑。 1958 年生於中國西部的四川省,汪曾在杭州市的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攻讀研究所。1990 年代早期開始,汪通過日益複雜的多媒體作品創作,發展出一套迥異非凡的表現手法,成為中國影像與裝置藝術領域的領路人。
汪建偉最近在北京的兩個個展分別是——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汪建偉:黃燈》(2011 年),與北京長征空間《。。。或者事件導致了每一個無效的結果。》(2013 年)。汪的作品也參與許多聯展,其中包括:光州雙年展(1995 年)、第十屆卡塞爾文獻展(1997 年)、聖保羅雙年展(2002年)、威尼斯雙年展(2003 年)、明尼阿波裏斯市沃克藝術中心《緯度如何變為形式:藝術在全球化的時代》(2003 年,展覽于 2003 年巡迴至都靈 Fon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 perL’Arte,于 2004 年來到休斯頓當代藝術館)、聖地亞哥美術館《翻轉過往:東亞當代藝術》(2004-2005 年,展覽于 2005 年巡迴至堪薩斯城 Kemper 當代藝術館,于 2006 年來到位於新罕布希爾州漢諾瓦的達特茅斯學院 Hood 美術館 ,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和亞洲協會《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中國的新攝影與錄影》(2004 年,展覽 2004-2005 年巡迴至芝加哥當代美術館和芝加哥大學 Smart 美術館,2005 年至西雅圖美術館,2005- 2006 年至倫敦維多利亞與阿伯特博物館,2006 年至柏林世界藝術宮,2006 年至聖塔芭芭拉美術館,在 2006- 2007 年來到至北卡羅萊納州德罕杜克大學的 Nasher 美術館);和《墻: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分別展出於北京中華世紀壇(現中國世界美術館)(2005 年)與紐約布法羅 Albright-Knox 美術館及布法羅大學美術館展廳(2005-2006 年)。
教育及推廣
古根海姆將為《汪建偉:時間寺》提供一系列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與藝術家的對談、何鴻毅家族基金系列講座首場講座、《時間消失的早晨》特別放映會、中文導覽、策展人視角導覽、中學生的課後多媒體活動項目、為青少年及家庭策劃的導覽及工作坊,及為半盲、全盲、聽障或有特殊需求的參觀者所設計的無障礙活動等。項目如下:
藝術家與小漢斯(Hans Ulrich Obrist)的對談(確實時間將於隨後公佈)
小漢斯將與汪建偉進行談話。小漢斯現任倫敦蛇形畫廊展覽項目聯合總監、國際計劃總監,也是《小漢斯:中國訪談集》的作者。
何鴻毅家族基金系列講座首場講座
12 月 2 日,週二,6:30 pm
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策展人湯偉峰的首場講座
《時間消失的早晨》放映會與 John Rajchman 映前講座
11月1日,週六,5 pm
《時間消失的早晨》的特別放映會將在 Peter B. Lewis 劇場舉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系客座教授 John Rajchman 將進行映前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