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2014年兩會提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04 16:49:1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提案二:關於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工作的提案

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內涵

從概念內涵和內容講,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産品與服務的系統的總稱,其內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服務産品,服務人才,服務資金、技術,服務政策,服務制度,服務理念等,這些諸多密切關聯的內容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體系。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在公共文化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是矯正市場向弱勢群體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失靈”的有效手段,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全城鄉、可持續的基本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的重大改革舉措,《決定》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準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的大格局下進行統籌謀劃。

構建覆蓋全城鄉的、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為了確保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性質和內在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第一,制度設計給予的全體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均等;第二、財政投入給予的全體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財力均等;第三、政策實施給予的全體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均等;第四、資源配置給予的全體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益均等;第五、人才培養給予全體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教育均等;第六、文化活動給予全體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平臺均等。

二、我國公共文化均等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現實中公共文化服務不平衡、不均等現象,使得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成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一個重要的議題。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體現在:一是城鄉差別導致的農村所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均等,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總量不足,資金短缺,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目前全國建有文體廣場的行政村僅佔總數的26%,通寬頻網路和廣播電視自然村分別佔27.7%和83.6%。二是東西部差別導致的西部所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均等。西部地區由於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的制約,公共文化服務滯後於東部地區。2012年,東部地區文化事業費佔全國總量的44.1%,中部約佔22.4%,西部佔29.1%。僅廣東一省的文化事業費比貴州、西藏、甘肅、青海、寧夏五省的總和還多。三是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與外來農民工人口差別導致的農民工所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四是公共文化産品總量不足,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不夠,公共文化服務效率低下,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建設不完善等造成的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水準落後所造成的不均等。目前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要著重解決城鄉基層民眾、廣大弱勢群體所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均等問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要面向城鄉基層,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薄弱點在基層。

三、 對完善公共文化均等化的建議

(一) 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如何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我們可以從九個方面入手:1.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理論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政策理論支撐。2.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設施支撐。3.構建和完善供給公共文化服務的産品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産品支撐。4.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體系的建設,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人員支撐。5.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活動支撐。6.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構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保障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資金支撐。7.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高科技資訊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網路支撐。8.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評估、監督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監察支撐。9.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法規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制度法律支撐。

(二) 進一步完善城市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制度性設計和安排。農民工文化需求從公民權的解釋中獲得了合法性基礎,保障農民工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文化權利是促進農民工社會融入及其市民化之前提。傳統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在空間、範圍和內容等方面的封閉性與排異性,造成公共文化服務和管理體系“短路”,農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從公民文化權利的角度考量,城市社區被賦予更強的吸納與整合的包容性治理功能,以常住地街、區級行政為主導,社區為平臺,協同社會組織參與,是城市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和安排。

(三) 使公共文化均等化從硬體建設回到文化的精神建設和精神創造

公共文化服務承載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是增進人民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重要手段。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內在地指向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建設,文化需求就是指精神需求和精神追求。因此,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就凝結為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和精神面貌,一定意義上,文化構成一個人的靈魂。沒有文化,沒有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一個人便失去了他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文化教育、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動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在於可以使他進行最大限度的精神創造。文明是就文化而言的,文化是就精神而言的,精神是就一個人內在地具有強大的創造力量而言的。

在某種意義上,文化問題比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更重要,文化建設比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更重要,這都是從文化指向一個人的精神生活而言的。擴大到民族和國家,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血脈,文化是國家強大的魂魄。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其內在的意義更在於回到文化的精神建設和精神創造方面。

(四)使公共藝術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中的亮點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不應僅僅表現為享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地域、城鄉、民族等差異的均等化,還應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主體和接受對象在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地位的均等化,尤其是在深層的文化心理層面客體地位的主體化,我們應該重視主客體雙方的平等、互動與對話,因為公共一詞本身就意味著政府和群眾是一個整體。我們提供的文化産品應該真正符合群眾切實的文化需求,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方的主動給予和另一方的被動接受。公共藝術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鋻於公共藝術在創作和實踐過程中創作者和接受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可以發揮其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標桿作用,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是公共藝術實踐中的重要表現形式,逐步把公共文化從基本需求上升到審美需求是文化均等化的必然趨勢。

歷史證明,公共藝術是政府、藝術家和大眾平等對話均等化的典範,是一個國家、民族意識形態和歷史的標誌性的載體。社會組織是溝通政府、公共藝術專家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如何使公共藝術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中的亮點?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是可以發揮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成立與公共藝術相關的協會(比如城市雕塑協會)有助於統籌規劃各地區的公共藝術建設,有利於國際間進行非官方機構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還將起到公共外交的特殊作用。對國內而言,公共藝術相關社會組織的成立,可以為政府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專家諮詢,也可以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解決公共藝術領域存在的問題,並與政府相關部門,各行其責,形成民間和政府的合力。在制度創新的層面上,更為有效地整合分屬於不同部門、團體、機構的公共藝術專家、人才,使之發揮更大作用。這不僅對推動當代城鄉公共藝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將對人才成長,在業界形成老、中、青傳幫帶的文化生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