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回望百年——向傳統國畫藝術致敬"展三亞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16 15:59:3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開幕現場

李少君:三亞有望成為輻射整個亞洲的藝術盛地

趙屹松:藝術能夠為城市帶來更多的活力和可能性

李蘇橋:三亞藝術季為本土的觀眾打開了一扇欣賞藝術的窗戶

視頻新聞

2014年1月15日,由三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文體局、三亞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三亞華宇旅業有限公司、北京玖盒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第二屆“ART•SANYA”藝術季特別大展“回望百年---向傳統國畫藝術致敬”在三亞亞龍灣華宇度假酒店開幕。

展覽現場

傳統與當代不期而遇

此次“回望百年:向傳統國畫藝術致敬”是在以“不期而遇”為主題的“國際當代藝術展”之後,三亞藝術季推出的特別展。展覽共分“國粹·融西”、“海上·京津”、“嶺南·長安·新金陵”、“渡海三家”四個單元,選取了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晚期一百多年間五十余位國畫大師的精品一百餘件。其中囊括了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近現代繪畫大師的作品,是以“百年國畫史”的陣容和脈落,呈現出國畫藝術在近一百年來的探索、革新與突進。這些畫壇名家或者在中國悠久自身文化的內部汲取營養,在堅守“老”傳統的基礎上,求變出新;或敞開懷抱,融入西方藝術學理與技法,創立“新”的傳統。

四大章節呈現國畫藝術的百年革新

傅抱石-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詞意-立軸--設色紙本--68×35cm--1965年

  國粹·融西

“國粹派”大師立足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積澱,從傳統自身尋求革新的力量,推動後期文人畫從玄遠避世、陳陳相因的藩籬中突圍,別開生面。趙之謙、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等以斑駁樸茂的金石、篆隸書筆入畫,或重拙霸悍,或虛靈渾潤,營造出了傳統筆墨的時代風貌。任伯年、齊白石在保證了極高筆墨水準的同時,注重從民間文化、傳統習俗中汲取營養,題材極廣,雅俗共賞。所謂“國粹派”,也並非完全拒絕一切外來的因素,即便是吳昌碩這樣極典型的文人畫家也使用了泊來顏料西洋紅,重在他們絕不放棄“筆墨”這個底線。

融會中西、開一代風氣的大師首推徐悲鴻與林風眠,前者是推重西方寫實主義的古典派,一生致力於構建學習西方解剖、透視、寫生、素描等的教學體系,倡導和專注于國畫改良;後者是踐行西方形式主義的現代派,他找到了光色感覺與水墨韻味充分融合的路子,構建了一套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的“色墨”系統。作為兩面旗幟,他們自覺地擔當起了以西畫技法改造傳統中國畫的時代責任,推動了中國繪畫的歷史性變革,使中國畫的形、質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劉海粟《黃山西海》鏡心--設色紙本--69×137cm--1983年

海上·京津

上海、京津,一南一北,是中國近代以來的兩大文化中心,也是當時畫家、畫作的兩大集散地,上海的“海上畫派”與北京、天津的“京津畫派”對我國近一個多世紀繪畫傳統的演進與出新,影響深遠。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上海周邊的畫家帶著明清吳派、浙派、揚州派、金陵派、虞山派等各種遺風走進上海。適應商業因素極大介入的新環境和社會審美世俗化的新風尚,海上畫家在全面繼承詩書畫印傳統的基礎上開始求變求新,能夠主動從民間藝術和外來藝術中汲取營養,形成了二十世紀中國影響最大、雅俗共賞的“海上畫派”,傳承至今。“國粹•融西”展廳所介紹的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是海派一代的代表人物,是開宗立派級的大師。張善孖、朱屺瞻、吳湖帆、劉海粟、陸儼少、謝稚柳、唐雲、程十發、陳佩秋等均為海派二代的代表人物。

展覽展出作品

京津畫派是清末民初京津兩地國粹文化繼承與發展的結晶性産物。“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是京津畫派的整體宗旨。“創作不是闖作,筆墨不能脫離生活”,是京津畫派前輩留下的警言。上世紀中期京津畫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溥心畬先生落戶台灣後,廣泛在台灣、日本、香港、東南亞各國講學授課,今日的京津畫派已是立足於海峽兩岸而遍佈世界的主要中華國畫群體之一。


高劍父《英雄獨立》立軸--設色紙本--175.5×59cm--1930年

嶺南·長安·新金陵

嶺南畫派、長安畫派、新金陵畫派是海上、京津兩大中心之外,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最富地方特色、最重要的區域畫派。

嶺南畫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號稱“嶺南三傑”。該畫派是二十世紀初在廣州新崛起的體系最成熟的畫派,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這一畫派深受西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畫風的影響,提出“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主張。他們在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筆墨特色的前提下,創建出了有時代精神、筆墨勁爽利落、色彩鮮艷明亮、水分潤澤飽滿、暈染柔和勻凈的現代國畫新面目;長安畫派創始人為趙望雲和石魯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個以趙望雲、石魯為代表的西安美術團體,在北京等地組織了一次巡迴畫展,他們以表現黃土高原古樸雄強為特徵的山水畫和表現勤勞淳厚的陜北農民形象的人物畫,人稱“長安畫派”。該畫派致力於傳統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其主流風格為氣勢豪邁、雄渾蒼茫,自然質樸、筆力厚重、生活氣息濃厚;新金陵畫派或可追溯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高劍父、徐悲鴻、張大千等畫壇巨擘曾雲集南京,常以綠水青山為題材,畫面大多雄偉而秀麗,極具江南特色。


張大千《丁未潑彩》鏡心--設色紙本--127×63cm--1967年

渡海三家

上世紀中期,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移居臺港、海外,畫家中溥心畬、黃君璧、張大千是傑出代表,有“渡海三家”之稱。溥心畬,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與張大千、吳湖帆有“南張北溥”、“南吳北溥”之譽。他得傳統正脈,受馬遠、夏圭的影響較深,在法度嚴謹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創自家風範;黃君璧,自幼喜好丹青,嘗大量臨寫前代名家作品,得石溪、石濤及夏圭之精髓。又重寫生,其山水畫善取山川雲水之生意,結構謹嚴,點畫森然。其晚年作品,在表達個人漫步尋幽、雲影自在高意的同時,也切近了現代城市受眾的審美訴求,形成其融雅與俗、文人情懷與大眾趣味為一爐的黃氏格體;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畫風紛繁多變、包蘊博大精深。其技法復活了自五世紀以來中國繪畫史上的各種繪畫語言,最終打破了院體畫、文人畫、工匠畫以及文人畫中的南、北宗等藩籬,為傳統的寫意畫走向現代、融入世界,貢獻巨大,開創了新天地。

展覽作品

齊白石作品

將三亞打造成另一個“邁阿密”

“ART•SANYA”藝術季總策劃人趙屹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ART•SANYA”從去年開始,到今年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在業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目前,全國各地有許多專屬於城市的藝術盛事,例如“藝術北京”、“藝術長沙”等等,三亞城市的歷史雖然不像其他城市具有那麼深厚的歷史積澱,但是作為中國南部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三亞近幾年來已經成為吸引內地、東南亞、香港、澳門、歐洲等地遊客的重要城市,舉辦“ART•SANYA”,不僅僅是為了增添三亞這座城市的藝術氛圍和文化氣息,也是希望將三亞打造成像巴塞爾、邁阿密一樣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藝術城市。另外,藝術三亞還希望給更多新生代青年藝術家提供更好平臺和學術獎項,鼓勵青年藝術家大膽創新的藝術之路,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觀眾觀看展覽

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李少君也表示,自三亞藝術季開辦以來,來三亞看展覽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傳統。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藝術盛事,三亞藝術季既有國際視野又有當代高度,既有新銳藝術力量的展示,也有對傳統的回望,向百年來的近現代繪畫大師致敬。李少君説,“舉辦這樣的展覽,能夠對海南本土藝術家對接藝術傳統提供契機。同時,對三亞來説,也能帶動這座城市形成自己的文化和藝術傳統。希望三亞藝術季在未來既能不斷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同時也能持續堅守傳統藝術的精神。”

謝稚柳作品

據悉,展覽從1月15日開始,至2月16日結束,展期持續一個月。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