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藝術家漫談系列:中美藝術學院基礎教育的差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09 16:21:0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中間美術館與藝術中國第七場藝術家漫談

2013年8月6日,藝術中國與中間美術館合作舉辦的第七場藝術家漫談系列在中間美術館內舉行,參加此次沙龍漫談的嘉賓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木,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孫遜,中央美術學院基礎部副主任袁元。四位藝術家圍繞“藝術學院基礎教學”問題展開了一場有關中西方教育差異的討論。

袁佐:中國基礎教育中思維訓練的缺失

袁佐曾在麻省藝術學院任教,並且與美國的許多藝術院校有過學術上的交流,對於美國的基礎教育感觸頗深。在談及美國的基礎教學時,袁佐介紹説美國院校會從多個方面來解決學生對於藝術的理解,並且著重培養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二維的、三維的、空間性的思維。並且他們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把學校能夠提供的設備、材料毫不保留的呈現出來,木工房、版畫車間、暗房等,學生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施就可以,學校絕對不會限制學生。思維的訓練,靈感的激發在美國顯得尤為重要,而相比較而言,國內的基礎教育就要程式化許多。今年是素描,人物,色彩,風景,創作等,第二年,換種風格再來一遍,已經被定型成了固定的樣式,不追求藝術探討的過程,而是想要一個最完美的結果。

袁元:基礎教育應符合國內的藝術生態

對於袁佐的觀點,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基礎部主任的袁元持不同的態度。袁元認為,中國和西方的社會環境不同,藝術生態也不同,所以,在課程設置和內容的選擇上也需要符合自己所在的藝術生態環境的。國內的藝術院校基礎教育也是在適應著中國的藝術環境的,袁元介紹説,央美的課程設置中也有思維訓練,解剖課不單單是畫畫圖,講講理論,還會加入泥塑的內容進去,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有透視課,通過這樣的課使學生學到一種理解方式,並能運用到其他的方面。

李木:社會對藝術的需求是什麼

李木的思考與袁佐如出一轍,強調説近一個世紀以來,國內的幾乎所有的藝術院校都用同樣的訓練方式來教導學生,而且保持了一百年,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由於形成的一定的審美取向,功利、利益會倒向一個方向,院校教育也跟著這個方向發展,都被串聯成一條鏈,偏離這條鏈的就沒有利益回報,導致現代人都講成功之道,而不講藝術之道。那現在的社會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藝術,這個問題也被擱淺,除了利益之外沒有明確的目標,中國藝術院校基礎教育被成功規範化,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具有功能性的人,在自己的這個行業裏如果不成功,那就是個失敗者,而美國基礎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培養出了完善的人格,具有獨立思維和創造性的能力。

孫遜:人文氣氛順應社會機制

孫遜為國內藝術基礎教育現狀立了一個支點,他談到現在的藝術院校對於繪畫專業要求高,技巧訓練很強,因而缺乏思維的深度和見識的廣度,而且,每個老師都會有自己的偏好,想要有一個符合自己的教育結果,告訴學生什麼才是好的藝術,對藝術有正確的辨別力。相反,西方會有不同的方式,拿個長桿去畫,默寫著畫等,他們想要破壞曾有的習慣。在孫遜看來,這些是順應社會機制而出現的內容,現在中國也有這樣的情況,但存在很大的分歧,各種觀點並存,這源於中國社會還處於一個轉型期,並沒有穩定,到了社會機制發展到一定程度,像美國那樣和諧的基礎教育也會應時代而生。在任何時期,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藝術院校都不可能是藝術、文化的最前沿,而是滯後於藝術、文化運動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