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中國當代藝術實驗第一回:形態與意識在京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05 21:20:3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參加開幕式的策展人、嘉賓及藝術家合影

2012年1月5日下午,新年後的京城的第一個展覽在今日美術館開幕,“形態與意識”——中國當代藝術實驗第一回展由今日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中國當代藝術年鑒》、文軒美術館共同主辦,中央美院副院長、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主任譚平,今日美術館館長謝素貞,策展人、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朱青生,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呂勝中,藝術家王懷慶、隋建國、陳文令、鐘飆等共同聚集展覽的開幕式,此次展覽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第一次年度展,以當代藝術實驗為主要方向,開拓一種展覽的新方式。

今日美術館館長謝素貞開幕式上講話

“中國當代藝術實驗”是一個當代的展覽,展覽本身就是一次實驗。展覽並不展出現成的作品,而是展示挖掘當代藝術中的問題意識,引起的思考,展現對現實和社會的關懷與追索。這次展覽不是單獨的一次展覽,而是長期的、穩健的一系列問題,發覺當代、理解當代、超越當代,從而以藝術探討深化改革開放,民族復興與引領世界的可能與方向。展覽不再是一個短暫的事件,而是思維和實驗的不斷延展。

中央美院副院長、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主任譚平開幕式上致辭

此次展覽曾呈現于2010年10月在成都文軒美術館五千平方米的全新展廳,邀請王懷慶、隋建國、鐘飆、陳文令四位藝術家進行他們的“實驗”,結合了文軒集團的延安新華書店淵源及其對中國當代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歷史,此次移展北京,繼續探討與作品同等重要的創作思想軌跡、觀念的成型過程,以及個體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精選的作品、大量文獻,不斷揭示前沿問題,實驗一種展覽的新方式,以研究的精神對當代藝術所反映的問題意識仔細解析,祛除表面現象的蒙蔽,清晰呈示“真正的問題”,並使其進入公眾討論和公共美育。

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呂勝中開幕式上講話

具體而言,展覽選取的四個藝術家個案,圍繞同一的研究主線,分四部分展開。每部分由藝術家的主題展示與專家團隊研究成果進行結合,作品之外呈現文獻、資料、視頻,以拓展藝術實驗所提示的問題,探究他們的作品形態以及他們所代表的那一類人的心目中“家園”觀念,對國家的狀態和發展,及對現實中人的境遇,各自獨特的思考,解釋實體的作品“形態”與不可見的精神“意識”之間微妙的關聯。

展覽策展人、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朱青生

王懷慶的創作,一直在嘗試著在中國氣韻的浸潤中找尋當代精神的寄託。作品背後深沉的意識,呈示出藝術家與他的時代之間難以割斷的牽連。接受集體主義教育成長的一代人長期被規範和限制,精神禁錮為只有一個統一的歸宿和範式。社會變革近20多年來,經過當代社會精神失范狀況下的遭遇,他們首當其衝,不斷重新建造獨立思考的精神家園。王懷慶具體物象裏中國特質的抽取,構築出藝術家精神家園的形狀,其不斷推進的抽象表達,終於在此次展覽中完全割斷了或多或少的與平面傳統意象的關聯,重新開始,含蓄地顛覆了舊有範式對個體意志的桎梏。這種藝術家與時代的關聯在為展覽專門進行的訪談中呈現為很多清晰的線索。特別是王懷慶與年近90歲的恩師趙昔的相聚、敘舊,談及魯迅式的獨立批判,如何在當年日益恐怖、不允許有任何個人意志、只能服從一種教條的思想禁錮和改造中,成為唯一的寄託和嚮往。言談中,似乎過去時光中日漸遠去的意識,正在顯現為形態。

展覽觀看文獻資料部分

陳文令人生中的真實經歷,讓其藝術的思考與生命的尊嚴相關。十五年前的一場搶劫險些致死,十五年後,基於對生命重新的認識,他希望救助被處死刑的首犯及其他犯人的父母,而其與北大策展團隊共同下鄉回訪時,竟然直面當年的殺人者——這個過程的記錄就成為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個人的選擇恰好與法學界最關注的“寬恕”條文的設立問題相合,經由中國刑法專家王世洲教授加入對話,引發法學界再次對這個敏感問題訴諸研究。寬恕是人性的一部分,如何去界定寬恕的“法律界限”是今天不斷被提出的問題,直接挑動著社會輿論和心態。中國社會分化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和挑戰,對和諧社會造成了根本的深層對立。個人遭遇映照的卻是當下每個人的隱患,藝術家的反思和其藝術形態,體現當代藝術重要的價值實驗——不是給人以清楚答案,而是給人以覺悟的機會。正如這次尋訪“殺人者的母親”的藝術形態中所呈現,介入和提示的現代意識,由法學中的寬容和哲學中的“恕道”的討論中逐步延伸,對如何為一個社會尋求互相寬容的根本動機,成為展覽的“作品”。

展覽觀看文獻資料部分

鐘飆的作品總是帶給觀者以末世狂歡的景象。出離荒誕,出離悲涼。意識的過快變動所帶來的精神缺位,向每個人提出了如何建造未來的希望和生存的可能的追問。而其創作在2009年産生了強烈的形態轉變訴求,父親的去世,似乎把最後的能量傳遞到他的身上。在其新的信念中,整個世界從宏觀到微觀永不停息地運動。意識過快變動所帶來的精神缺位,向每個人提出了如何建造未來的希望和生存的可能。展覽嘗試當鐘飆以藝術家的立場提出的問題,當這個問題用藝術顯現,就與社會科學理性的思考形成不斷進行相互質疑,社會學家謝宇院士與藝術家的對話推進了問題意義的延伸。謝宇所提出的異質性的存在,不斷提醒個體作為個體的獨特意義,這種意義恰好是一種可能性,在人類前途面臨巨大安全挑戰之時,以個體精神力量正視現象之隱患,在人類前途面臨巨大安全挑戰之時,正視隱患,通過當代藝術超越流行思潮的發散,越過當下的局限,呼籲建立新的精神形態的可能性。

隋建國  《盲人肖像》4號

隋建國的作品旨在思考的邏輯之外拓展:擺脫對現實問題現實的投射,如何建造社會,卻不壓制個體的發展,是當代人類整體漸漸顯露的精神訴求。在隋建國看來,藝術所帶來的探索“好像是一種執著或者是一種自我承擔”,當代藝術最大目標是引領人們越過現有的禁錮,尋找個人的解放道路。藝術家將其迷茫與孤獨凝固在不確定的形狀中,繼續不間斷的探索,而這個探索又不是給觀眾一種答案和意識。正因如此,展場裏似乎看不到“完成了的”作品,而是一個不斷在建造的過程、展品是不在場的“現場”,以及由這些問題引發的陳述和討論,甚至是思想層面的發問。也許,真正的擺脫意識形態,才是人類的共同期待的未來的更高程度的自由。

展覽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2層和3號館1、2層舉行,將持續至2月26日。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