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山月丹青——紀念關山月誕辰100週年藝術展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8 17:31:4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山月丹青——紀念關山月誕辰100週年藝術展”展覽現場

第一部分:崢嶸歲月(1912-1948),以“漫天戰火圖為矢”、“志在寫生行萬里”兩個專題,展現關山月先生三十年代末抗戰主題繪畫和四十年代西南、西北及南洋的紀遊寫生。關山月先生於漫天戰火的20世紀30年代步入畫壇,在 “反映現實,走向民眾” 的社會思潮的感召下,他以飽蘸深情的筆墨、深沉的藝術語言,揭露了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及勞動人民在苦海中掙扎的悲慘命運,充分體現了他對民族災難的熱切關注。1943年,關氏毅然放棄重慶國立藝專教授的職位,開啟了他“志在寫生行萬里”的宏大計劃。先後在西南、西北諸省及南洋等地進行紀遊寫生,並在敦煌考察了古代佛教藝術。他一邊舉辦抗戰畫展,一邊堅持創作寫生,通過以畫會友的方式與當時文化界經行了廣泛交流。可以説,20世紀40年代開啟的紀遊寫生,正是關氏“萬里行蹤”的第一步,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從未間斷,正如他所雲:“不動就沒有畫”,強調在寫生中創作,並在創作中體現寫生鮮活的視覺體驗和生命感受,從而形成了關氏藝術模式的重要特徵。

關山月生前作畫照片

第二部分:火紅年代(1949-1978),以“改天換地建中華”、“革命聖地多詩意”、“教學相長辟新途” “異域寫生新氣象”四個主題,展現關氏在20世紀50到70年代創作的關於建設主題、革命聖地、毛主席詩詞等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主題創作,同時也展示他作為教育家在中國畫教學、寫生上的探索。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作為深受新文藝思潮影響的藝術家,關山月敏銳地感受到新時代下激情燃燒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潮,並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了新時代翻天覆地的巨變。在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感召,他積極地描繪革命聖地和毛主席詩意,探索出了一套與現實變革相適應的筆墨語言和新圖式。在中國畫教學上,關山月旗幟鮮明地倡導和堅持現代中國畫教學的民族性和獨立性,強調在認識對象方面要從結構出發,通過線條來表現對象的質感和量感,初步形成了中國畫以白描表現對象結構、質感和神采的中國畫基礎教學體系。

“隔山書舍”展廳內復原

第三部分:壯心不老(1979-2000),以“磋磨筆墨力圖新”、“丹青自在人未老”兩個主題,展現了關氏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探索圖新的藝術心境。經過歲月的磨礪,晚年的關山月秉承“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藝術主張,依然堅持寫生創作到老,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作品,其中“祖國山河大地組畫”當屬晚年精品,代表了他藝術的又一高峰。這些作品尤其注重濃墨重彩的藝術表現力,畫中縱橫恣肆的筆墨運動和濃烈斑斕的色彩鋪陳,令人感受到畫家對祖國山河大地和大自然的激情,正如其畫語所雲:“人間何處有此境,筆底隨心化大千”。同時,作為關氏山水畫藝術合乎邏輯的延伸,晚年的花鳥畫表現出了他對於筆墨精神的獨特理解和對傳統詩畫模式的探索,更透露了一個經歷過20世紀時代變革的知識分子內心的傳統人文情結。

觀眾觀看關山月生平影像記憶

如何將傳統的中國畫語言與西方的視覺經驗結合起來以表現來自現實生活的感受,是關山月始終堅持不懈的藝術探索方向。特別是晚年,關山月的繪畫在語言探索方面呈現了內涵更為豐富的實驗狀態。這種現象表明,對這位享有高壽的藝術家來説,在“動”——即不斷接納、更新來自大自然和生活的感受的過程中,尋求筆墨語言的突破,是一種更有魅力的實踐。因此,儘管關山月的不少作品已經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中具有經典性意義的傑作,但從以上角度來看,我們所接受的關山月的精神遺産,與其説是某種圓通無礙、爐火純青的藝術風格,倒不如説是其開放的藝術視野和勇於探索的實驗精神。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