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北京新聞發佈會舉行

時間:2012-09-17 20:25:04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北京新聞發佈會現場

2012年9月17日下午,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北京新聞發佈會在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第四屆廣州三年展總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策展人姜節泓、喬納森·沃金斯,廣州正佳集團副董事謝萌,參展藝術家代表蕭昱、莊輝參加了新聞發佈會並回答了媒體提問。

“廣州三年展”是廣東美術館自主策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是國內最大的藝術盛事之一。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分為“啟動展”、“項目展”、“主題展”以及“論壇計劃”四大部分。

第四屆廣州三年展總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介紹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見所未見】概況

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從2011年9月啟動展“元問題——回到美術館自身”為起點,歷經了項目展第一回“去魅中國想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展”、第二回“第三自然:中國再造”、第三回“維度——三個案例的分析”與第四回“伯明翰廣告牌計劃”。其中,啟動展吸引了十余萬觀眾參觀,在國內外業界引起長久的熱議,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和對外文化交流效果,並被文化部評為2011年“國家重點美術館優秀展覽項目”。

姜節泓闡述【見所未見】主題理念,介紹部分中國藝術家及參展作品

展覽期間,穿插了幾場學術水準較高的研討會,為展覽做了很好的理論支援和補充。如果説“啟動展”是提出問題,那麼“項目展”是開始針對這些問題深化到個案中去,而最終的“主題展”就是對此前的探討研究做一個大的歸納。這也是主題展之所以定名“未見之所”的原因所在,它是一個在實踐中向前推進的未知數,將以藝術家對快速發展的城市文化、社會結構以及與此相應的人的心理結構的變化的演繹來為整個三年展畫上句號。

喬納森闡釋對【見所未見】的理解,介紹部分外國藝術家及參展作品

2012年9月28日,作為第四屆廣州三年展重中之重的收官之作——由英國伯明翰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姜節泓和英國艾康(IKON)美術館館長喬納森•沃金斯共同策劃的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主題展“見所未見”,即將揭開序幕,以此來為第四屆廣州三年展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謝萌闡述正佳廣場計劃的內容及理念

一、獨特的展示空間

本次主題展以“見所未見”為主題,將於2012年9月28日-12月16日分別在廣東美術館、廣州大劇院及正佳廣場等多處空間舉行。這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一是延伸擴大展示空間。由廣東美術館作為主展場,由位於廣州花城廣場文化觀光帶的城市地標——廣州大劇院和位於廣州天河商圈最大的商業城——正佳廣場作為兩個分展場,組成一個覆蓋面廣的連鎖展示場館。二是跨界與商業機構合作進行案例實踐。正佳廣場是一個具有活力與創新氣質的體驗式消費空間,通過此項實踐,檢驗廣州市民和商業機構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包容度,探索正佳廣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職能轉化。三是藝術走入公眾空間。當代藝術去除了經典化的藝術身份,走出美術館圍墻,回歸到公眾的藝術參與中,讓觀眾互動觸摸展品,遭遇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自然回應。三個展覽空間各具特色:廣東美術館展示作品,廣州大劇院呈現藝術表演,而作為南方最大購物中心的正佳廣場以公共空間形式拉近觀眾與藝術的距離。

參展藝術家蕭昱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介紹參展作品特色

二、陣容龐大的藝術家群

本次主題展聚集了24個國家和地區的75組中外藝術家的實踐和創作成果,其中有30多位來自西歐和北美的一線優秀藝術家,,如20世紀最為著名的先鋒派大師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奇,2010年度英國特納獎獲得者蘇珊•菲利普斯等。這是第一次大規模的歐美當代藝術集體亮相,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次盛會,匯集了眾多國際知名藝術家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攝影、動態影像、裝置、聲音與現場表演等多種藝術媒介形式,圍繞“未見之物、未見之事、未見之信、未見之城、未見之變”五個關鍵詞來展示本次“見所未見”的主題,並將以一種非常強的開放性推動了當代藝術的發展,從而使廣州和國際前沿的當代文化持續性地發生緊密關聯。

參展藝術家莊輝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介紹參展作品特色

三、見所未見的主題

這個展覽的主題“見所未見”,既有通俗易懂的詞面,也有深奧莫測的所指,是一個沒有玄機的“玄機”。英文“the Unseen”的詞意源於“看見、或明白、領會”,可以促成與視覺發生直接關係的智力活動,特別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延伸出種種與觀看、認知和想像相關的豐富內涵。“未見”不但包含了“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同時也指向一種對於事物本身是否存在的不確定性。“The Unseen”的中文在此意譯為“見所未見”。“見所未見”一方面出於人類肉眼視覺的有限性——“眼界”之短淺;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對自然感知經驗的超越。所以,本次展覽圍繞“未見之物、未見之事、未見之信、未見之城、未見之變”五個關鍵詞來展示藝術家的作品,闡述 “見”與“未見”,“知”與“未知”的事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