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程收官 出土文物急需“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19 16:59:19 | 文章來源: 河南日報

圖①新鄭胡莊墓地文物

圖②安陽固岸墓地文物

▲鶴壁劉莊遺址出土的仰韶時代晚期文物

我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保護行動——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程正處於收官階段。隨著文物大量出土,如何安置它們成為我省文物界面臨的首要問題——

目前,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進入收官階段。7月16日,省文物局新聞發言人孫英民表示,省文物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51家考古發掘研究單位的支援和工程沿線文物部門的協助下,截至2012年6月,實際完成考古發掘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出土文物9萬餘件(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考古成果。

驕人成果引人注目

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主任張志清介紹,此次文物保護工程是我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保護行動。河南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工作包括總幹渠和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兩部分,是南水北調工程所涉及的7個省、直轄市中乾渠線路最長、投資最大、文物點最多、文物保護任務最重的省份。經我省文物部門調查確認的文物點有330處。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批復確認的文物保護項目有264項,批准考古發掘面積86萬平方米。

據介紹,總幹渠發現的鶴壁劉莊遺址、安陽固岸墓地、滎陽關帝廟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新鄭胡莊墓地、滎陽娘娘寨遺址等6個項目先後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佔獲此殊榮的全國南水北調文物保護項目的80%以上;新鄭胡莊墓地、鶴壁劉莊遺址、滎陽關帝廟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滎陽娘娘寨遺址等5個項目分別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品質二、三等獎;丹江口庫區發現的溝灣遺址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品質三等獎。還有很多出土文物為舊石器與新石器過渡時期、先商文化、仰韶文化、早期楚文化、金元時期民間集鎮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考古成果凸顯河南文物大省地位

“南水北調工程中取得的考古成果再次凸顯河南文物大省的地位以及中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許多考古新發現填補了相關學術研究的空白。”孫英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孫英民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河南境內長731公里,從淅川縣陶岔渠首引水,自南向北,穿過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8個省轄市的32個縣(市、區),縱貫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核心區域,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條融匯各個歷史發展時期古代文明的錦帶。“因此,我省不僅是在搶救和保護河南的文物資源,更是在搶救和保護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産,是在努力實現工程建設與文物保護的和諧共贏。河南文物界有幸承擔了這樣的重任。”

國家文物局精心組織全國的精銳力量參加河南文物保護“會戰”,尤其是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的參與,使很多最新的現代科技手段在南水北調文物發掘和保護工作中得到全方位的應用。

出土文物急需一個“家”

隨著文物大量出土,如何安置它們成為我省文物界面臨的首要問題。據張志清估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發掘後,我省出土文物將超過10萬件。但目前南水北調工程出土文物沒有統一的保管場所,一部分存放在所在市、縣文物部門的庫房裏,一部分暫存在考古發掘單位臨時租用的民房裏。

孫英民表示,出土文物急需一個“家”。河南是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量最大、成果最多、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省份,目前面臨的文物安全壓力也最大。由於缺乏統一的文物保管和陳列場所,這些文物不僅無法得到有效保管和展示,還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我們可以借鑒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有益經驗,在河南建立一個集保護、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南水北調博物館,使其在妥善保管文物的同時,成為中原歷史文化遺産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