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裝裱工作30多年,親手為100多幅從明代到現代的字畫“舊貌換新裝”,而這些字畫裝裱過程中剩餘的部分,也被精心珍藏,成為裝裱歷史上重要的資料。
記者在湖北美術學院裝裱工作室看到,裝裱師龔從金把自己工作中收藏的剩餘材料,建立起了一個講述裝裱歷史的博物館。
一張大書桌,桌上密密麻麻擺滿了一卷一卷的字畫,字畫的年代一看就很古老,有的甚至還是絲質材料的,但是打開其中任何一幅卻會發現,這些實際上只是一幅字畫的週邊,中間的部分已經沒有了。這是記者在這所私人博物館感覺到的第一印象。仔細看看,每份材料上都標注了原字畫的作者、年代等資訊。
“我的工作就是‘看廢紙,聞舊氣’。”龔從金説,裝裱工作通俗地説就是給字畫換上新的“衣服”,而他留下的就是這些字畫曾經穿過的“舊衣”,這些裝裱的剩餘材料中,有一張是明代的字畫,一半字畫來自清代,而100多幅材料中,3成都是從原版字畫上留下的,有著幾百年的歷史。
“這些剩餘的材料跟字畫比起來沒什麼價值,但是在裝裱歷史上,它們卻是很有用的東西。”龔從金錶示,收藏這些字畫的剩餘材料,一方面是為了以後補畫時有現場的材料可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後人了解裝裱技藝提供鮮活的例子和珍貴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