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地平線”雕塑展在寺上美術館開幕

時間:2011-11-05 20:01:10 | 來源:藝術中國 蘭紅超/ 圖片

資訊>藝訊>


展覽現場

【專題】 清晰的地平線——1978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

 

2011年11月5日下午,由中央美術學院博士何桂彥策劃,藝術史學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易英、藝術批評家與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任學術主持的“清晰的地平線——1978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展在寺上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也是主辦方寺上美術館長期策劃和籌備的首個展覽。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等出席了開幕式。展覽以中國當代雕塑史發展脈絡為基礎,共展出了包泡、隋建國、徐冰、傅中望、展望、梁碩等54位在中外享有盛譽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在梳理中國當代雕塑三十年發展史同時又探索了當代雕塑未來發展的新的可能性。

展覽通過三大主題“文化思想的反撥與藝術本體的回歸”、“介入現實與觀念革命”、“物、劇場、身體與雕塑邊界的消逝”勾勒出中國當代雕塑藝術三十年基本發展線索和軌跡,並在每個主題中針對性選擇了具有代表性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隋建國的《地罣》系列創作于1992年—1994年,藝術家選用石頭、鋼筋等材質,用鋼筋捆箍自然的原石。20余塊大石頭,每一塊石頭的重量都在100公斤左右,當它們被螺紋鋼筋焊成的網所緊緊束縛的時候,石頭與鋼鐵兩種不同物質材料的攪結、束縛和掙脫,以此來喻示人生與社會,人工與自然,這兩種最堅硬的力量之間所呈現出的最極端的對抗、衝突、禁錮,抑或是傷害。傅中望作品《被介入的母體》,是藝術家“榫卯結構”的深入和延續。藝術家立足於當下的文化經驗向傳統學習,從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形式中提煉出具有現代構成雕塑的審美樣式,實現了本土語言的當代轉換。同時,以榫卯為母語的作品,不僅蘊涵著陰陽相生的中國哲理,而且,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也能為當代雕塑文化現代性的轉換與嫁接建立一種新的方法論。

展覽在強調雕塑藝術史梳理的同時,全力推薦、呈現一批青年藝術家的實驗和具有前瞻性的作品。高磊是一位善於運用生活中日常的現成品作為創作素材的藝術家。《旋轉》借用了電動裝置,將現實生活中人們熟悉的事物進行顛倒安排,使其擺脫人們日常經驗的束縛,在觀者面前呈現出一種“陌生化”的狀態。這件作品持續探討了權力對社會外部環境和個體內部思維的塑造與腐蝕,由此引發對於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設想與建構等諸多新的話題。高峰的作品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旅行箱為原型,放大改裝成一個載客觀賞用的導覽車,從而形成一件可以互動的雕塑作品。作品在探討作品與觀眾,時間與空間的變化關係的同時,既有物質的層面,也有意識的層面,並試圖以一種文化批判的態度來反思當代的日常社會生活。

“清晰的地平線——1978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嚴謹的學術、專業理念正與寺上美術館差別化和專業化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寺上美術館是一家以當代雕塑為主,涉及裝置藝術、架上繪畫的展示、收藏、研究的民營非盈利性美術館,更是一家立足雕塑的差別化、專業化美術館。寺上美術館位於順義區北六環外,火寺路東,佔地4萬平米,內含1、2、3號館、獨立影院、實驗劇場、研究所、典藏中心等。寺上美術館將發揮其公共藝術教育與社會文化活動的職能和屬性,希冀通過舉辦一些列學術主題展覽和藝術活動,為公眾了解當代藝術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擴大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知度和理解力。

展覽將持續到2012年3月1日。

 


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為展覽拉開帷幕


 

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等參觀展覽


 

1  2  3  4  5  6  7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