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洞見》2011張琪凱新作展在北京對畫空間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8 19:55:3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本次新作展海報

 《洞見》2011張琪凱新作展在北京對畫空間開幕[視頻]

2011年10月28日下午16時,張琪凱裝置新作展《洞見》在北京對畫空間展出,展覽由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策劃。“洞見”被藝術家引申為以其形式、語言和觀念的方法對歷史、現實和生活的觀察、解讀和表現的新視角。雖説張琪凱的創作方法與“貧窮藝術” 有著相似性,但他在考慮選用日常材料過程中摒棄了以往那種依賴於中國語境的陳述模式,重新審視自我與他者、裏與外、中心與邊緣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通過對歷史與現實、日常與異常、權力與自由的分析,將之轉換成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他對原始而質樸的材料進行了主觀地破解和重構,以探討藝術的社會職責和美學價值。

在這次個展中,張琪凱聚焦于生命、時間的議題。這是因為他能從那種複雜的話題中洞察和體驗到藝術表現的張力,也正符合他個人的性格和氣質。張琪凱在對細微世界洞悉的同時,不失對宏觀世界的思索。值得注意的是,他雖沿用現實主義的觀察方法,卻沒有採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而是從觀念藝術的方法論入手,以對現實世界做出細緻的觀察、分析和表現。他將強權、秩序、生命置於某個微觀視點,並巧妙運用個性化的視覺語言表現了物質的所指,即不是要追求那種基於現實性的文學敘事,而是具體通過那種比較抽象化的比擬和暗寓的方式來表現和傳遞藝術的內涵,並以此進一步打開藝術延展的可能性。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言,藝術觀念要“以重構的模式來突破,以破壞的形式來重建,以質樸的態度來發聲”。

張琪凱在這次個展中僅選取了幾件作品,作品簡化了內容的繁冗,以精練的材料轉化和生成了新的觀念內涵,既強調材料與材料之間形成的柔軟與堅硬、自然與人造、傳統與現代的交鬥關係,又暗喻了這種關係中所引申的某種不同文化間的矛盾和衝突,以及人性與暴力之間的關係,強權與秩序之間的因果。在作品《迫降》中,藝術家呈現的飛機就是對戰爭與死亡之間的內在聯繫的隱喻,同時又暗示了強權政治的甚囂塵上。與此同時,它與作品《倖存者》構成了相互的因果關係,西方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不斷升級,導致了恐怖主義與強權政治的焦灼狀態,即以聖經和古蘭經之間的相殘方式加以表現。

在這些新作中,張琪凱重視挖掘日常物質及其能量的擴展性和可塑性,當它們被藝術家納入並與社會、歷史、政治、現實和生活建立起聯繫時,物質的物理屬性被解構、轉譯和生成新的意義,使它們成為觀念和形式的載體:即它們甚至被看作是具有擴張性的媒介,並與其他事物之間存在著關聯性——與時間、記憶、現實和經驗之間的內在聯繫。張琪凱在作品中不僅重新界定了物質的屬性,而且重新賦予了物質的人類學意義。也就是説,他通過改變日常材料的形態來激發或喚起人的情感和記憶,並賦予了它們的隱喻含義和象徵意義。除了擅長靈活運用材料與人的情感交流的視覺語言之外,他更重視從諸多材料的關係中引出與條件、現實、生活、習俗、歷史和政治的聯想。

 


展覽現場


 


藝術家張琪凱與到場嘉賓現場交流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