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解讀傅抱石史學研究與藝術創作

時間:2011-10-20 17:06:33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在講座中

——“現代中國畫開拓者—傅抱石藝術及其研究”專題講座活動落下帷幕

民生銀行資助炎黃藝術館舉辦的“現代中國畫開拓者—傅抱石藝術及其研究”10月19日下午推出第五場學術講座“變和不變—傅抱石藝術創作中的史學眼光”。作為此次系列講座活動的壓軸大戲,炎黃藝術館邀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從傅抱石的史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的關係出發,闡述傅抱石卓越的藝術成就。

趙力作為中青年美術史學者的代表,對於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有著系統的整理和研究。講座伊始,他首先對於此次展覽提出了高度的評價。此次展覽大規模而系統性的展示傅抱石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難得一見,其展覽方式也體現出了創新性。接下來他從傅抱石藝術創作“變”與“不變”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解讀和闡述。

講座現場

趙力認為,傅抱石早期藝術風格受到王蒙、石濤等文人畫家的影響,而留學日本之後,則開始注意日本繪畫風格的吸收。傅抱石在畫作中大量的運用墨色和水分,強調畫面氣氛的營造。中國傳統的繪畫,總的説來是閱讀式的,強調畫面的安靜和含蓄,需要觀賞者進入其中進行玩味。而傳統繪畫向現代繪畫轉變的一種重要特徵,便是創作者開始注重繪畫的視覺性。傅抱石則是中國傳統繪畫從閱讀性向視覺化轉變的代表人物。這是傅抱石藝術生涯中“變”的重要方面。

同時趙力還認為,相比20世紀中國許多藝術家,傅抱石是學者型的藝術創作者。傅抱石對於中國美術史有著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對於石濤這樣個體藝術家的研究頗為精深,對於篆刻史的研究也有別於其他研究者。由此他對於傳統建立了整體性的認識,這種認識反過來滋養了藝術創作。傅抱石對於傳統的認識,是其藝術生涯中對於“不變”的強調。

講座現場

趙力在講座中特別提到,中國歷史上的藝術研究及創作中強調“近”的觀念。反觀當下,如果説如今的藝術創作及研究分為傳統與當代兩個部分的,忽略的恰恰是連接傳統與當代的時間階段,即中國美術的現代性研究問題。當下對於傅抱石的研究仍然處於一個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這樣的發展必須要結合到藝術創作,才具有更大價值的意義。這也是藝術界重新審視和研究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的動力所在。

趙力的講座受到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講座完畢觀眾踴躍提問,期望通過學者的眼光和表述,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於傅抱石及書畫藝術的資訊及評價。“現代中國畫開拓者—傅抱石藝術及其研究”專題講座活動自此落下了帷幕。炎黃藝術館配合展覽舉辦此次專題講座活動,宗旨是為了讓廣大觀眾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傅抱石的藝術成就,並由此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炎黃藝術館精心準備了五場講座,採取點面結合的方式,以傅抱石的藝術成就和中國書畫藝術的鑒賞為兩條線索,邀請不同領域專家進行講解和闡述。炎黃藝術館成為京城廣大觀眾接受傳統書畫藝術教育的直觀課堂。傅抱石的藝術成就通過展覽和系列講座,也將長久的留著人們的記憶裏。

講座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