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從畫師到大師》新書發佈會暨《寫實徐悲鴻》首播禮21日舉行,5幅徐悲鴻畫作現身會場。年近九旬的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當日深情回憶大師,並表示子女用功讀書,做到了“像父親那樣勤學”。被譽為百家講壇“最帥主講人”的呂立新將再度登“壇”,講述徐悲鴻從流浪畫師到美術大師的傳奇人生。
2011年7月19日是中國現代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誕辰116週年紀念日。為紀念大師,21日,《徐悲鴻:從畫師到大師》新書發佈會暨CCTV百家講壇《寫實徐悲鴻》首播禮于北京皇城藝術館隆重舉行。會上,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徐悲鴻之子徐慶平、著名畫家戴澤、著名藝術評估家米景揚、《百家講壇》節目代表、出版方代表等悉數到場。
“最帥主講人”再度登壇 講述徐悲鴻傳奇人生浪漫愛情
《徐悲鴻:從畫師到大師》從徐悲鴻的困頓少年講起,到他4次上海行的悽慘經歷,以及如何有幸得到了大師的幫助,拜師學畫,留學法國,以及最後成功,並以頗富感情的筆觸講述了徐悲鴻與3位女性的浪漫愛情。
針對徐悲鴻的情感問題,該書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從蔣碧薇到孫多慈再到廖靜文,誰是徐悲鴻一生的最愛?呂立新認為,如果把徐悲鴻的情感歷程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蔣碧薇就是靠樹根的一朵,孫多慈是盛開在中間的,而廖靜文則是開在最上邊的。半個世紀對徐悲鴻的綿綿情思向世人證明廖靜文才是與徐悲鴻守候一生、相濡以沫的摯愛。
同時,該書還是一部勵志之作。徐悲鴻何以能夠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勤奮、刻苦,在困境之中不服輸、不斷探索、追求的精神值得後人體味。
廖靜文回憶徐悲鴻:兒女做到了“像父親那樣勤學”
當天的活動上,年近九旬的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回憶説:“悲鴻去世以後,我是在黨的關懷下度過了極其坎坷的歲月。特別是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使我能夠面對困難,從悲痛中一步一步走過來,我對黨、對毛主席、對周總理都懷著很深的感情。”廖靜文説。
“徐慶平是學法語的,他考取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巴黎工作。到巴黎以後就想像他父親那樣,到巴黎美術院去學畫。但是由於當時巴黎美術學院已經不是教學畫,只是畫那些新派的藝術,所以我不同意,慶平也不願意去那樣的學院,那學不到東西。”她説。
廖靜文説,兒子在巴黎大學拿到美術學博士後回國。現在在人民大學擔任徐悲鴻藝術研究院院長,並且繼續帶博士生和研究生。
廖靜文表示,“我的女兒也能像父親一樣很努力”,因為成績優秀被推薦到美國留學,現在還留在美國工作。“悲鴻死了以後我就特別要求他們用功讀書,像父親那樣要勤學。他們都做到了。我要在今天告訴大家,我想悲鴻地下有靈,也會感到高興的。”廖靜文深情地説。
徐慶平:《巴人汲水圖》拍到1.7億 中國文化開始復興
徐悲鴻之子徐慶平回憶起20年前,父親的展覽在香港開幕。當時在香港拍賣了徐悲鴻的一張柏樹下面的自畫像,人物很小,主要畫的柏樹。那張畫拍賣價格超過了100萬港幣,香港人非常激動,他們沒有想到中國的藝術品能夠拍到100萬。
“那時候我跟他們講,中國畫的價格離它所應該達到的真正價格還差得太遠太遠。二十年以後,《巴人汲水圖》已經拍到1.7個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開始復興”,徐慶平説。
他認為,藝術家們如何從木匠成為巨匠,從畫師成為大師,“這個經歷不僅對學畫的人,同時對所有期待中國復興努力於自己事業的人,都會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呂立新:徐悲鴻是一隻孤獨奮飛的鴻雁
在回答中新網記者提問時,《徐悲鴻:從畫師到大師》作者呂立新表示,在研究、整理徐悲鴻作品、人生軌跡時,最打動自己的,就是大師的奮鬥歷程。
呂立新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勵志的情節。徐悲鴻小時候是一個流浪畫師,20歲時候父親去世。他流浪,吃不飽飯,曾經為了自己求學4次到上海,甚至苦到自己在黃埔江邊要跳河自殺。他在國外留學時得了痙攣病,學畫也別苦。
呂立新認為,徐悲鴻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充滿悲情色彩。中國近代有3位大師短壽,徐悲鴻按虛歲説59歲,生命不過一個甲子,壯志未酬。
“他的名字是一隻孤獨的奮飛的鴻雁。”呂立新説。
呂立新表示,1953年徐悲鴻去世的時候,廖靜文把1200多張徐悲鴻的作品和1000多張他自己收藏的歷代名畫全部捐給國家,也就是今天徐悲鴻紀念館裏面藏的東西。其數量之巨、品質之高震驚了世界。有人曾給徐悲鴻的作品做過一個簡單的估價,值幾百個億。
《百家講壇》關注藝術領域 播出效果不遜文史題材
繼此前推出齊白石的講座之後,《百家講壇》此番再次瞄準美術大師。以往因文史類題材走紅的這檔節目,為何會作出如此選擇?其背後的考量又是怎樣的?收視率會否受影響?
《百家講壇》欄目組總導演高虹表示,齊白石的節目播出後效果很好,“我們也期望有更好的收視率”。
《百家講壇》欄目編導王珊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與文史類題材的節目相比,解讀齊白石的節目反響很好,收視率也並沒有降低。
王珊表示,《百家講壇》之所以推出齊白石、徐悲鴻這樣的美術大師,也是出於開拓選題的考慮。藝術類題材有很大的價值,欄目組選擇從最著名的藝術家開始,著重介紹大師們的勵志人生,同時兼顧美育教育,引導觀眾欣賞美術作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