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798工廠
50多年前,國家重點電子基地718聯合廠在京東酒仙橋地區開疆辟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片基地迎來國企轉制;之後,配合整個中關村電子城科技園區的改造,718聯合廠部分業務開始關停、合併、外遷,一批藝術家開始入駐這些被閒置的大院;2006年,798藝術區成為北京市首批掛牌文化園區之一,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成為蜚聲國際的當代藝術園區。而今,站在急速發展的十字路口,798又將如何選擇?
邂逅在轉型 40年工廠一朝變畫室
正如英國當代藝術中心總監菲利浦·多德所説:“從倫敦,到紐約,到巴黎,每個關心藝術的人都在談論北京的798。”當代藝術是國家形象的當代標識之一,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超越國界跨越領域的創新之戰和文化之爭,中國要從低成本的中國製造走向高産出的中國創造,798既經歷了這個過程,也見證了這個過程。
上世紀90年代,798藝術區前身718聯合廠面臨轉制和業態調整,一批藝術家開始像飛鳥一樣匯集到這裡。中央美術學院隋建國率先設立個人工作室,圓明園地區藝術家陸續遷入798和宋莊,海外回流藝術家“歸巢”扎堆798和周邊地區,在朝陽區這片老工業基地上,藝術之花開始滋長。
有關798的具體身世,曾經參與798園區建設的藝術規劃專家林天強娓娓道來:“798藝術區的土地來自於50年前的新中國工業建設熱潮。1952年,國營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718聯合廠)由周總理親筆批准建設,1954年起,前民主德國副總理帶領著全民主德國44家院所最好的專家和學者組成了718聯合廠工程後援小組,用三年時間完成了這項巨大的工程,是‘一五’期間建設的157個重點項目之一,也被譽為中國電子工業的三大搖籃之一。1964年,四機部(即電子工業部)撤銷718聯合廠建制,成立了部直屬的706、707、718、797、798及751廠。”
在園區上世紀50年代東德援建的包豪斯建築內外,隨處可見斑駁的朱紅色標語,它們似乎也呈現著時代車輪碾過的痕跡。從早期的工業化時期、“大躍進”時期、“文革”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每個時段都有需要寫在墻上的座右銘。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大潮光臨這片土地,産業調整、人員精減。而在國營企業重組之後、新規劃出臺之前,大批廠房被閒置下來。隨著工人們下崗的下崗,轉行的轉行,這片曾經承載過工業化大生産夢想的土地,一度安靜得讓人心慌。
而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內在都可能有著必然的聯繫。就在798廠區門可羅雀的同時,一批喜愛繪畫的人們正尋找著可以供他們短暫落腳的地方。
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從繁華的王府井街原址搬離。在2001年進入望京新校園之前,師生們在大山子北京電子器件二廠過了六年的教學期。2000年,中央美院雕塑係老師隋建國和于凡在706廠租了一個80平方米的工作室。2002年初,一個名叫羅伯特的美國人又租下了這裡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並將其改成前面是畫室、後面是畫廊的格局。之後,一些經常與羅伯特交往的藝術家也看中了這裡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租金,紛紛來“棲”。隨著時間的延展以及空間的再造,更多的藝術家、繪畫愛好者不斷慕名而來,在798工廠區域舉辦各種藝術展覽與學術活動,大量藝術機構紛至遝來。原先轟隆隆的工廠,儼然成了藝術與創意文化的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