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ART HK人頭攢動
第四屆香港國際藝術展于2011年5月26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260家畫廊匯集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這讓香港忽然之間變成了整個亞太地區最重要的藝術樞紐。
來自西方的畫廊佔據眼球大部
西方畫廊佔據眼球大部,更顯國際化
由於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收購這一重大利好,本屆香港藝博會規模空前。和往年相比,展廳面積整整增加了一層樓面。這個龐大的規模並不注水,260家畫廊當中有不少於150家畫廊十分成熟,在其所處地區實力超群,甚至算得上是世界頂級畫廊。比如白立方、Hauser&Wirth、James Cohan、Victoria Miro等西方畫廊,它們都佔據了三樓展廳最重要的位置,而在這層展廳裏來自大陸地區的畫廊屈指可數。從觀感來説,這可能是香港藝博會和藝術北京、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等內地博覽會最顯著的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四樓展廳開闢了一個以亞洲為焦點的全新展區亞洲•壹•展館(ASIA ONE),這也是為藝術家舉辦藝博會個展和新晉畫廊展示的區域。在這個展廳裏,大陸面孔多了起來,比如以UCCA為代表的一批798區域的畫廊。
由於西方畫廊所佔比例比較大,展廳裏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也成了主體。和往屆相比,現場不再是滿眼的政治波普,或者是裏希特風格的繪畫,作品整體呈現出的面目很多元。
第四屆ART HK現場
“和內地相比,氣場更足”
ART HK的中文翻譯是“香港國際藝術展”,但它的英文原名“Hong Kong Art Fair”其實更直觀地指出了它的性質,就是並非一個純粹供欣賞的“展覽”,而應是以藝術交易為直接目標的“藝術博覽會”。
預展開始後不到一小時,就有工作人員推著小推車,給某個畫廊的展位送去幾瓶香檳酒,慶祝一筆買賣的達成。預展當天下午5點,身兼策展人、批評家和畫廊老闆數種身份的皮力就説,他的畫廊三分之一的作品已經賣掉。預展當天,香格納畫廊銷售狀況也不錯。畫廊主人勞倫斯認為香港藝博會的確更加國際化,西方藏家肯定更多。比如説西方最大的藝術品藏家之一魯本夫婦,就十分低調地出現在展廳裏。魯本夫婦當然也去過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但勞倫斯認為,更多的西方藏家會到香港但不會去上海。其中的原因挺複雜,但也可以説得很簡單,“香港藝博會更好”。
而對於這如火如荼的景象,藝術家陳文令的概括更簡單:“這裡的氣場比內地更足一些。”
第四屆ART HK現場
“亞洲水墨,何去何從”
作為香港國際藝術展的教育夥伴,亞洲藝術文獻庫繼續與ART HK推出系列專題座談及主題講座。今年它們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主題。
其中,“水墨已死?水墨如何當代?”成為今年的議題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圍繞這個大的議題,杜柏貞、王無邪,高千惠、黃致陽,姚嘉善、邱志傑三組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嘉賓組合展開對話,現場氣氛熱烈、精彩不斷。對於亞洲水墨在當代的生命及其可能性的探討,體現了國際藝博會對亞洲本土藝術的關注。
在“藝術必須是美的”的討論會中,美國攝影師David LaChapelle站在正方立場,而新加坡多媒體獲獎藝術家黃漢明則是堅持反方觀點。除此之外,還有皇家藝術學院總監Charles Saumarez Smith與藝術家張洹的對話等值得期待。
今年ART HK公共教育的亮點在於包括以表揚傑出學人對當代藝術于國際或本土論述所作出之貢獻的”Burger Collection主題講座”,以及讓文化工作者或團體向公眾發表計劃或意念的平臺”開壇”。經過評審委員會的審核,今年將有來自孟買、紐約、倫敦與香港的四位藝術工作者講述他們的計劃或議案。